如今的春节与央视的春晚,还真有一比,除了无聊,也就是无味了。过年的渴望与兴奋,成了渐行渐远的记忆。
品茗心乱茶无味,饮酒少友难微醺。以一句潮语,闲得蛋疼。几日来,辗转反侧,我竟然幻想起,夜空下满天的星星。星星点点,亮亮晶晶,静静的天穹闪闪烁烁...
越发希冀,与满天的星星有一个共处的时间。
我一直认为,与星星对话最好的境界,应该是在夜深的古老村落。只有那里,才有几分朦胧,几分静谧,几分深邃,几分苍凉。
于是,我立马做起攻略,了解北京周边的古村落。"百库"还真的给力,输入"古村落"之后,便跳出了几十个"古村落"。图文并茂,吃喝住行,历史人文,介绍的头头是道,让人难以取舍决策。
然而,因为一个"字",便定夺了这次春节之旅的方向。
估计我圈里多数人,并不认识这个字。或许也没有去过由这个"字"命名的村落。说实话,原先我也不认识这个字,也没去过这个古村。
这个字是"爨"字,这个村叫"爨底下"村。正因为,这个"爨"字的古怪,以及"爨底下村"的直白与通俗,才激起了我,必须前往探访的冲动。该村隶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中国传统古村落,地处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距京90公里。狭谷;古村;距京百公里圈内,正是我心中预期的地方。
年初三,天公很是作美。蓝天白云,气温回升。 导航智能提醒,去"爨底下村"的途中,路经景点潭柘寺。
得益于我平时喜欢翻些杂书,尤其兴趣城市史志 ,对于潭柘寺还是有些模糊印象。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相比元大都的北京城,真的早了不止一个朝代。这样说来,北京民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人为炒作了。作为北京佛教文化最早发祥地之一的潭柘寺,人文历史深厚,自然景色也十分优美,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如今途经宝地,自然要停车拜游。
通往潭柘寺的是一条并不宽敞的山路,虽然曲折且狭窄,却也勉强可以会车。直至距寺庙一公里处,路右侧开始停满了私家车。经验告诉我,寺庙停车场进不去了,继续前行只能添堵。
怀着对千年古寺的虔诚,我随着人群走在去寺庙的路上。从潭柘寺牌坊至寺庙入口处,经过一个貌似露天商业街,又貌似摊位广场的地方。小商贩们在大呼小叫地兜售,香纸祭品和工艺杂物摊位,直抵寺庙门前。终于穿过摊贩区的询问与纠缠,一眼望去售票处窗口,足足有几百米的人群。
如此阵势,令人望而却步。于是,果断决定走为上策,匆匆在寺庙周边,拍了几张照片,便去了"爨底下村"的方向。
潭柘寺距爨底下村,有七十几公里的路程。一半依山,一半沿河。河是永定河,去年山洪肆虐,给沿河造成很大的灾难。河道还在清理,沿河公路虽然进行了修复与养护,很多路段却依然留存着洪水的伤痕。为了安全,我们谨慎驾驶,最终用了近三个小时抵达目的地。
"爨
"爨底下村"超出我们想象的安静,街道上几乎没有游人。村子被高山四面围着,下午四点街道上已经不见了阳光,背阴的山脚下面,尚存厚厚的冰雪。
唯有向阳山顶的民宿,沐浴在夕阳下金灿明亮,被誉为京西的布拉达宫。
村里大约有几十户人家,几乎都是经营民宿与餐饮。而这些门店,此时都闭门上锁了。终于找到一个亮着彩灯的客栈,客栈里卖着各种工艺品小玩艺。一个中年男子接待了我们,应该是客栈老板。交流中感觉老板很健谈,他说出了景点,为什么如此冷落原因。并说可以提供菜饭,但因为村里停水,不能住宿。
不能住宿,只能打道回府了,回到来的地方。一个看星星的梦破了,破落在"爨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