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 山
文/张 勇
屋后有一座小山。前些年我空闲回去时,常攀爬它。
山上无路,只有曲曲不直的山冈在树林荫翳里伸向高处。沿着山冈往上走,得折根树技辟棘草,踩过的脚印只在身后留下隐约的痕迹。在下山的时候,这些痕迹往往已重新消失。
这是一座平凡的小山。坡缓,无奇峰险谷;树茂,无参天古木;普通,无亭台楼榭。这种小山在茫茫大地泱泱山河中实在太寻常不过,太不足观了。
在难得的一个峰回路转后,只见低凹的草坡上,几处成片的茎杆覆盖较长柔毛、直立或稍曲弯垂、呈绿色或褐黄到紫色的狗尾草,在迎风摇曳,波涛烂漫着;在勉强称得上峻峭的一处崖石旁看到几棵枝柯虬曲的松树,走近发觉并不怎样葳蕤有姿,松针繁址;偶尓也能看到沟壑,但没有溪水,只有若隐若显的湿痕;当然,树枝上雀鸟清脆叫声是有的,林子深处野鸡扑楞楞飞走是有的……

这算是风景吗?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就在这些平淡无奇的景致中,展现着最朴素的美,最真实的蕴涵。自然就美,自然就真,这本是一个美学常识,可惜时下娇作的风景太多,风景不矫作,人就要矫作。
人们往往习惯在一些固定的思维导图里去享受一些指定的品味而甘愿自己有所创见。欣赏风景如此,做其他事亦如此。像游城西仙娥湖,见仙娥峰突兀于碧岭苍穹之中,纵横百丈,上下千尺,如爷削绵屏,刀分翠嶂,倒映粼粼水中,似仙女舒袖展裙,翩翩起舞,犹如一幅人间仙境画图。传说当年李白乘船到这里,见此景,惜仙娥,恨贵妃,叹自己,连饮斗酒,诗兴大发,站立船头挥毫在石壁之上留诗:“仙女有情知羞辱,贵妃无耻弄红颜。洞中长老不济世,徒劳说法在人间。”结果,这首题诗却被州官派差役趁夜半三更给铲除了,后来李白诗集中就没收录,只在民间流传。在游船上说起这个故事的缘故是为什么时,同行几友先是眸视互对,然后淡然一笑,说风景是风景,故事归故事,至于那老李的诗有没有录入诗集,不是咱们动心思的事。还是按导游示意和资料介绍游耍吧。到此,我也随着大伙的兴致,没再多说什么。
又比如沿312国道越秦岭过蓝关,去关中西安,最能引起人们兴致的,是与国道同向并行的起于西安蓝田灞塬,沿途经商洛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止于河南两峡的“六百商於路”。人们津津乐道最多的只是当年盛唐时,这条由关中通向东南的交通要道上,发生的历代文人墨客或途经小憩,或为官于此,面对秦岭最美地方的山水人文,借景抒怀、言物咏志的诸多故事,以及在这些文人士子笔下形成的脍炙人口的一篇篇古文诗句。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因此,我倒是倾向去一个地方玩先不必拘泥于那里的历史或典故或传说,游完了再了解不迟。带有人之性的山水确实比普通山水更具韵致和魅力,但以前人的神话传说或文章骈句来约束自己的实际感觉未免入了下品、“横看成岭侧成峰”,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探究目的,如一味迁就前人的想象和故事,山水便会失去灵性,人也会失去灵性。
不过话说回来,时下大多的名胜古迹都已被前人渲染过,有的疏浚理义、文采斐然,风景已不仅仅是表象的风景,更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或一种时代风尚的断面而被保留下来。比如城南龟山森林公园,树密林荫,草莽竹秀,空气新鲜。著名的商州八景之一“三台叠翠”和十观之一“水月洞天”就在其中,是城中一座名副其实的真山佳景。每次路过或登山闲逛,总要被座落在南秦大道中央的巨型“商山四皓”雕像地标所感染,由不得人联想起西汉初期,商山四皓从龟山高车岭被迎出山,辅佐太子刘盈,拉开“文景之治”序幕的传奇故事来参照眼前的风景,自然也会吟吟“昊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木莫莫,高山崔嵬……。”(四皓·《采芝操》)结果,古人的情怀多少被领略了些,却失去了自己具体而微的感触。因为你不一定具有商山四皓身上的完美实践,不一定真的愿意把对高车岭的感慨提升到后代文人对此的共情与推崇上,历史的理性和自身的感性隐隐形成冲突,互为牵制,这样就很难体味出山水本质的美了。

相比较而言,我更多地还是赞赏到荒山野水间寻求一种未被开发的景致,发现没能发现的美,体验没能体验的情感,发掘容易忽略的特色,享受属于生命本质的恬静闲适,而不是形式的掩盖和过程的证明。就比如脚下这座小山。这里的一石一木一草均保留着最原始的姿态,具有处子般的安宁和从容;这里没有令人回肠荡气波澜壮阔的美,它的美是漫漶的、散乱的、或风化在红褐色土石上,或飘荡在旷野密林间、或蹁跹在雀鸟灵巧的羽翼下,空气澹泊空灵,纯净得近乎圣洁,悠远得近乎超脱,让人无端的有一种泫然的感动。在这里我不用拘谨,没有人会笑我不解风情,也没有哪位大诗人的牌匾碑铭来颐指气使我的想象,可以尽情舒展自己的心灵,在个体自由体验中,参天地之造化,捭阖宇宙之阴阳。
这时小山便成了一种活的风景,一种生命实体,自在呼吸,生机勃勃,集天地精气蔚成方圆,直让人感到自身旳渺小和卑微。山无语,落一地岁月。随便哪块不起眼的石头都有千年风雨镂下的斑驳图腾。在它面前,历史只是一则短暂的故事,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的传说反反复复。而一个人的升沉荣辱,喜怒哀乐,生老离别,在它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这样的小山实在太多了。但我想,我们都好好留意过它们,欣赏过它们吗?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人,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陕西商州人,大学文化,政工师、经济师。文化自媒体学人,《灞柳文苑》总顾问,《世界文学》签约作家。已有数百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2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奖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有文集《案牍笔谈》。
【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483284.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