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下老人的故事(外一首)
梦在远方
柴道煌
是中国神话中的"天庭干部"
非凡间人物
主管天下人的婚姻
是玉皇大帝赋予他的"职责任务"
河南商丘是他的故里
红尘男女的三世姻缘
他天天关注
喜欢在月光下"现场办公"
"月下老人"就成了
民间对柴道煌的习惯称呼
唐代长安杜陵有个书生
名叫韦固
少丧父母
求婚不利
左右盼顾
才有缘与月老
偶遇在商丘八斋关龙兴寺
当时月下老人正倚一布囊
对月捡书
熟读经书的韦固
连梵文都能阅读
偏偏看不懂月下老人书中的字符
月下老人说这来自幽冥界
天机不能轻易泄露
囊中红绳“法力无限”
在一男一女降生时
就己彼此拴住手足
不讲门第
不分贫富
不计美丑恩仇
忽略所有悬殊
纵隔天涯海角
也能洞房花烛
一席谈话
惊呆了韦固
缠着月光老人
将自己的姻缘指点清楚
月下老人神情庄重
出言肃穆:
"你看商丘老城北街卖菜的那个陈婆
怀里有一个
小你十六岁的三岁婴儿
她就是你将来的未婚媳妇
别认为现在卑微低俗
就会将你的仕宦之家污辱
其中天机
自有冥冥定数
月光老人的拈须微笑
反而激怒了心高气傲的韦固
指示仆人杀了那个三岁女孩
让月下老人的红绳无处拴住
教训一下这个老头
谁让他老眼昏花乱点鸳鸯谱
没想到他的仆人善良而且胆小
刺剑无力只伤了
小女孩眉心一点皮肤
十六多年过去了
河南安阳相州刺史
是当年那个三岁小女孩
认亲归宗的亲叔叔
阴使阳差
韦固又成了相州刺史的得力下属
促成婚姻
择定吉日
揭开盖头
"眉伤"映目
亭亭玉立
动人楚楚
惊喜如梦新婚夜
把手共剪西窗烛
曾受恶人剑挑伤
谁料元凶是婿夫?!
啊,悠悠岁月
让你怀疑月下老人
存在的真实
不能不信
不可全信
并不代表古人的迷信糊涂
人文的美好不是科学研究
雾里看花
不需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培根说:显微镜下的世界
最容易让人悲观厌世
月光下的老人手拿红线
他一直引领着世俗的人们
去寻找关于爱的幸福:
燕儿在林梢
云散月光出
人约黄昏后
是谁在散步?
歌曰:
你来电话的 那个凌晨
我匆忙敲开你的 家门
你拖着行李 表情隐忍
让我什么 都不要去问
陪你度过许多 暮和晨
给你讲笑话 活跃气氛
你含着泪说我 真的笨
我们的感情 慢慢在升温
我想求求 那月下老人
能不能给我系根 红绳
牢牢绑在脚上 永远不分
姻缘薄上 刻有夫妻缘份
我想谢谢 那月下老人
给我们系上 这根红绳
排除万难 我们永远不分
静静相依偎 轻轻的一个吻
陪你度过许多 暮和晨
给你讲笑话 活跃气氛
你含着泪说我 真的笨
我们的感情 慢慢在升温
我想求求 那月下老人
能不能给我系根 红绳
牢牢绑在脚上 永远不分
姻缘薄上 刻有夫妻缘份
我想谢谢 那月下老人
给我们系上 这根红绳
排除万难 我们永远不分
静静相依偎 轻轻的一个吻
2022年6月22修改定稿于印心书

三生石
三生石
你的前世,今生与来世
仍与河南有关
是北宋四川眉山的苏东坡
“盗窃了”晚唐文学家
袁郊的知识产权
将“三生石”定位在
杭州灵隐寺的“三天竺法镜寺”
后山莲花峰之东面
借“飞来峰”之“飞来石”玄幻
其实是苏东坡在装虚弄玄
多少有点“文化名人”的
“想当然”和“主观臆断”
三生石
你是女娲造人时
计数用的沙粒
吸日月之精华,历岁月之沉淀
嵌空玲珑,“长相”奇幻
两条神纹,
将一块长条形巨石,一隔三段
据说女娲又施“魄灵魂符”
添加姻缘红线
掌管“三世因缘轮回”
穿越时空,相互勾链
三生石
最早传说的人间因(姻)缘
原本与“年龄男女”无关
唐未有一个叫袁郊的人
他祖籍在河南驻马店的确山县
写了一本《甘泽谣》的唐代传奇
记载了洛阳惠林寺
有一个得道“高僧”
用“离奇舍寿”的方式
点化安史之乱后
一个破落贵族子弟李源
离苦得乐,精勤修练
看透生死,弃恶行善
再入轮回,共绪前缘。
三生石上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
缘,万难再续,时移景迁
所以佛说:
人间至味是清欢
相见不如人想念
一个微笑,原来是前世的记忆
一线眼泪,原来是今世的挂牵
一轮明月,原来是水中月幻影
一声短笛,原来是声音的呼唤
一个牧童,轮回着人间生命纯真
一个转身,挪移着乾坤千水万山
三生石畔,幽梦一帘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常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你看苏东坡因为读透了
河南人袁郊的《三生石》
将64岁的生命生活得:
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水调歌头,千古流传
崇敬生活,阳光达观
歌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2024年2月12日修订于印心书屋

作者简介

梦在远方: 中学教师,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
主播简介

凤凰之歌,中共党员,1945年1月8日出生,2000年公务员退休,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人,热爱唱歌、朗诵,愿用优美的声音歌颂伟大的党和人民,直到永远。

伊兰吐芳:一个喜欢用文字音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者。“伊阙之滨鸣琴筝,兰之依依沐古风。吐哺握发勤耕耘,芳草青青桃李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