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人与桐果
(甘宁民间故事)
杨真权 收集整理
据有关资料介绍:1857年,美国人发现桐油干燥性强,可做工业用油漆后,桐油在我国汉口开始受到外界的高度重视。
万州本地盛产桐油,毗邻的川东、陕南、鄂西、湘西的大部分县也产桐油,万州不仅有水路输出之便,且可直接报关出口,为桐油的集散销售提供了优越的条件。1930年,外国商人来到万州设置以收购桐油为主的洋行、公司达30余家。此时,专为桐油出口商和运输商服务的经济户“过载铺”也应运而生,极盛时达40余家。全国各地的工商业者见桐油贸易有利可图,也来万州设专营或兼营机构,万州桐油贸易的区域逐渐扩大到陕南的安康,湖北的竹溪县、兴山县,湖南龙山县等地,贵州北部山区的桐油也经涪陵至万州。万州经营桐油的店铺遍及全城,最多时达400余家,以致有“清明油,满地流”的民谚。万州桐油出口量约占四川全省的三分之二,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桐油市场和下川东的商贸中心。

中国最大的桐油市场在万州,当时的甘宁乡是桐油大乡,在万州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桐树之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岩上坎下,一大片一大片,随处可见。每年三四月份,春暖花开,漫山遍野的桐子花,灿烂如霞。重阳过后采收桐果,组织人用长竹竿击打,“咵、咵、咵、咵”的声音,节奏感很强,似与天地合奏着美妙的乐章。打下来的桐果,落在平地上、草丛中、荆棘里、红苕藤笼笼,捡桐子的人忙得不亦乐乎。个把月时间,堆在坝上的桐果外壳腐烂以后,人们把剥出的桐子晒干后送到油坊榨出油来,部分自用,多数卖钱,收入可观。那年月,甘宁人对桐子树情有独钟。桐花、桐叶、桐果外皮都是上好的农家肥,桐壳灰还可用来洗衣物;桐子树干可制作水瓢、粪瓢、撮瓢、水桶、粪桶、黄桶、柜子、箱子等;桐油浸泡的桐花可以治疗烧伤和生疮瘙痒;桐油常用来照明,家具涂上桐油经久耐用,斗笠敷上桐油不怕风吹雨打,桐油漆过的木船不遭虫蛀不怕水泡。

甘宁大大小小的油坊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最著名的是滴水岩落仙洞油坊,由易世忠的曾祖父外号易麻雀的易长春创办,到易世忠接手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油坊开在落仙洞岩洞里,天造地设,福地洞天,宽敞明亮,冬暖夏凉,在洞子里面,无论是打油匠,还是加工的顾客,一年四季都是一种享受。1933年夏天,美国人詹姆斯·皮特在当年的万县市岔街子开了一家“茂源”公司,专做桐油生意。皮特是第一次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刚到万县时,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曾在五香庙小食店吃汤圆,圆圆的汤圆里面包着白糖花馅儿,香甜可口,便自言自语:“这白糖花生啷个弄进去的,是枪打进去的嘛,又没得眼眼儿?”皮特半生不熟的中国话,滑稽可笑的自言自语,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甘宁坝西边郎家岩有百余亩古老的梨树林,几十个品种,好吃的梨子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桐子梨,乡民们每年都要贩到万县市去卖,皮特买来吃过,一直念念不忘。除了郎家岩以外,土地岩、挂耳岩、黑林坡也有成片大块的梨树林。后来,皮特听说三国东吴大将甘宁将军的故乡就在城西不远处,那里有一些佛门道观,有古老的梨树林,还有甘宁将军墓,便想去看稀奇。那年季夏的一天早上,晴空万里,皮特带着王泽福翻译坐着两乘轿子,赶了近七十华里山路,前往甘宁坝,刚踏上甘宁的土地,就看到路边郁郁葱葱的桐子树,绿叶成荫果满枝,非常高兴,他把桐果当成桐子梨,顺手摘下一个,狠狠地咬了一口,差点儿没有把牙齿咯掉,味道涩瘪瘪的,皮特苦笑着说:“这个桐子梨是没成熟吗?硬棒棒的,涩瘪瘪的,好难得吃!”王翻译告诉他:“这是榨桐油的桐子,不是桐子梨,吃不得。”随后,皮特把想看的地方都看一遍,虽然是走马观花,但还是非常高兴。他们最后来到落仙洞油坊。油坊外有一棵五六个人合抱的桐子梨树,像一把巨伞,遮天蔽日,甘宁其它地方的梨子早已荡然无存,而这棵梨树长在滴水岩背阴处,要晚熟一些。该树的梨子虽然已经卖了不少,但至少还可以下百十来斤,合该皮特有口福,易老板不但用这桐子梨招待皮特,临别时还给皮特送了十几个梨子。对热情好客的易老板,皮特的回报是包销该油坊生产的全部桐油。

从那以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甘宁所有油坊的桐油都通过易世忠的关系卖给“茂源”公司出口,甘宁桐油声名大噪,供不应求。
2024年2月1日-4日 于濯心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