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踏雪天烛行
信义庄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每每读到这段文字,总想在雪中登临一次泰山,循着古人的视线,去领略一番泰山的秀美、厚重。
春天就要来了,还能有这样的机缘吗?2月3日队长群里发布告示,周六登山,自带午饭,但并未告知具体路线行程;2月4日“立春”,难不成队长是要带众驴,去泰山告别冬天,心情禁不住有些小小的激动。周六晨四点半即醒,拉窗帘,揉着眼睛看了又看,见外面地上,竟落有一层厚厚的积雪。完了,完了,今天的行程八成要泡汤了。五点忍不住在群里提问:请队长指示,大雪去哪?藏龙涧、小岭……。五点半队长群里告知:雪不大,我们天烛峰包场赏雪。队长永远是正确的,队长说雪不大就是雪不大。“天烛峰包场赏雪”,这是何等的浪漫和气魄。
七点背包出门,院子里空无一人,操场上厚厚的积雪,一串深深地脚印,让我欢喜让我忧。拍几张落满雪花迎春的红灯笼,急急地向院外走去。
沿济泰高速一路前行,雪后群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心旷神怡。
“泰北” 下高速,一转弯,一处山水相依的美景,让我忍不住叫停车辆,走下车静静观赏。好一幅水墨山水!朦胧中,那雪后刘备“三顾茅庐”的画面,竟莫名浮上了心头。

雪大不大车知道,下高速接近停车位置的时候,一段长长的斜坡,四驱的车扭来扭去,紧张的老司机立奕直冒冷汗;老李等人的轿车愣是没有上来,被迫停在了距停车场近两公里的路边。
雪地上空旷寂静,除了鸟儿的爪印,什么也没有。经不住美景的诱惑,不待队长发话,我便一人着急地沿小路踏雪而去。小路狭窄,雪后湿滑,沟底乱石嶙峋,积雪覆盖,不知深浅,踏行每步,都无法预知安全还是危险。艰难行走三十几米后,不禁揪心起来,这样的路,“天烛峰”能上去吗?
忧心之时,队长电话打来,“那小路危险,无法行走,老李他们赶上来了,快转到主路”。分不清那是“路”何是“野”,只能用登山杖不停探索,循着大致的方向急急行进。抓着河边的柳树小心前行,终于来到了主路的下面;拽着支撑路面的钢铁支架,忍着胳膊的疼痛,用力翻上主路。回头观望,队长正率领众驴大步走来 ,那久违的“帽檐”大哥也在其中,细看,一位陌生的男士竟混在众驴之间,好生疑惑。
过泰山“封禅大典”广场,沿台阶路开心前行,九点左右,在一片欢呼中,“天烛峰”包场赏雪之旅终于徐徐拉开大幕。

起步就是落满积雪的台阶,好处这些台阶雪下并末结冰,应是以前积雪及时清扫的缘故。拾级而上,惬意悠然,微风拂面,竟是满满春的味道。经过一棵巨大的老栗子树,瞅着那斑驳黝黑的树皮,眼前竟一下幻化出了满树栗花盛开的场景。

翻上一座小山头,左边沟底是座不大的水库。叫不上水库的名字,但水库的风光却是十分的养眼。惊奇的是,水库积雪覆盖的冰面,竟有一处圆圆的没有结冰的水面,让人颇感神奇,众驴议论纷纷,猜测成因。队长一句:“外星人的杰作”,让众驴笑声一片。

这世上真有外星人多好!有鼻子有眼的传的很多很多,差不多应该都是屁话;这地球上的事,还得靠地球人自己解决。
转弯下行,忽见一位年龄颇大的泰山挑夫正在路边歇息。这大雪封门的日子,要不是为了生计,谁还会负重登山。 走近,与其攀谈,“这天气还上山?”老人微信不语;“几趟了?”“第二趟。”老人终于淡淡地回了一句,此后再不言语,任凭你如何问询,只是微笑相对。

悠悠踏雪前行,来到一座石桥,“帽檐”大哥正站在桥头给大家讲着什么。见我近前,满脸笑容地打着招呼,随后,用登山杖指着右方桥下一块积雪覆盖的大石说到:这里是泰山“会仙峪”,那石下有一“会仙泉”;夏日登山,路过的驴友无不驻足,品尝其甘冽,欣赏其风流。
穿过石桥,行走不远,登山的路一下全部变成了台阶,且直上直下,一眼望不到头。真正的考验开始了。看来这泰山就是泰山,无论你走哪条路,都有“十八盘”等着你,让你不得不服。
队长说:“好汉坡”到了,是好汉咱就一气到顶。一旁的“帽檐”大哥笑而不语。事后得知,这那是什么“好汉坡”,是队长用来吓唬、激励我等这些“驴毛”的,真正的“好汉坡”还远着呢。

这虽是冒牌的“好汉坡”,不过,与那真正的“好汉坡”相比,除了坡度、险度略小外,也没有多大的差别。台阶上都是厚厚的积雪,每一步你都得小心翼翼,又窄又高的台阶,爬起来非常吃力,走了不到一半,俺就大汗淋漓,忍不住驻足休息了。耳顺的年龄,还逞什么好汉。
歇息的片刻,只见那“挑夫”,一手拄着一根木棍,一手扶着肩上的扁担,竟不紧不慢地追了上来;近前,看我大口喘气的样子,抿嘴偷笑,似乎在说:就这点路还要歇息。此时,众驴大多渐行渐远,高高在上的几位驴友,正不停地向我挥杖致意。我懂得,他们这是在激励我奋勇前行。

不紧不慢,登山也好,人生也罢,其实都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人生的紧要处,那容得了你不紧不慢。看众驴已经爬的不见了影子,我赶紧打足精神,奋勇向前。
低着头,紧盯脚下,心里默念着走过的台阶数量,当数到近333的时候,终于上到一处平台,来到了“声声亭”位置。“风声、水声,声声入耳,使人怡然;声声、升升,躬身践行,步步高升”,好一段一语双关的风景解读词。这“声声亭”靠水临崖,面山而立,原木撑起的亭子,在白雪的覆盖下,更显端正素雅,宋、清两代杂糅的风格别具特色。此刻,众驴友或游目骋怀,或歇息补给,唯有美驴“张洋”,正在石栏厚厚的积雪上提笔作画。“ 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亭西侧,一片碧绿的竹林,突然让我想起了这句诗,想到了画家眼中的“雪竹”。这“声声亭”,假如能在风雪中光临驻足,该是多么的美妙啊!‘

继续前行,路竟一下平坦舒缓了下来,两旁的树木变成了清一色的橡树。雪,覆在树干,其上金黄的树叶傲然挺立,俊俏、妩媚。看着雪中姿态万千的棵棵橡树,我被深深吸引、深深感动了。脑海中突然想起了三毛的《来生要做一棵树》、席慕容的《一棵树》、舒婷的《致橡树》。诗人老了,诗人走了,当年那个狂热背诗的少年,也已满头白发了。人生无论是否有来生,愿我们都做一棵树吧!


众驴已经远行,而我仍在怔怔地望着眼前的这些树,痴痴发呆。突然一阵仙风吹过,树,竟随风轻轻舞动起来,叶片上的积雪随风飘落,漫天飞舞,如梦如幻。一只松鼠,突然从树上跳下,蹬落的雪花溅在脸上,带给我惊喜和丝丝凉意的同时,更给了我童话般的感受和体验。
盘桓已久,走在前面的队长估计开始担心了,想到此,我赶紧加快脚步,踏着松软的积雪大踏步向前飞奔。
上到一个斜坡,远远望去,只见众驴正在一个平台上嘻戏、拍照。原来“千尺瀑”到了。“千尺瀑”位于马山、仙鹤桥旁,这里壁立千仞,据说雨季时水自天来,白练当空,飞流直下,气势如虹,绝不输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可惜,我们今天来的不是时候,没有欣赏到那难得的美景,但也并不遗憾,四时之景不同的泰山,此时此刻,这里恰如一幅绝美的水墨山水,同样令人沉醉忘归。


“千尺瀑”平台视野开阔,对面马山遥遥相对,西侧“天烛峰”近在咫尺,那泰山极顶似乎也触手可及。如此美景,众驴岂能错过,纷纷拍照,队长更是招呼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千尺瀑”连着“仙鹤湾”。“仙鹤湾”,因沟底水湾“其形如鹤,自然天成”而名。据记载,古时候常有仙鹤聚集此处。登临“仙鹤湾”,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欣赏“仙鹤湾”的最佳位置,当属“泰山仙鹤湾检查站”门前的平台,凭栏俯视,“仙鹤”形象惟妙惟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令人感叹。

喝一杯检查站卢大哥泡好的热茶,稍事休息,再欣赏一眼周遭的美景,众驴起步,开心前行。
踏上“仙鹤桥”,角度转换,眼前美景又让人拔不动腿了。只见“花婆婆”、“张洋”、“悠优”等纷纷站在桥头,对着“仙鹤湾”和“天烛峰”方向不停地狂拍。恐高的队长与“帽檐”大哥,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着四周的美景,悠悠漫步,全然忘却了恐高的事情。而那老李却如禅定的老僧一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仙桥过。


过了“仙鹤桥”,迎面就是如天梯般的“好汉坡”了。看景区牌牌介绍;“好汉坡,此处山势陡绝,盘路沿山体直立而上,令人生畏。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登此坡方为好汉”。刚刚过了一个假“好汉坡”,又迎来一个真“好汉坡”,看来今天的驴行,就是要检验检验我们这些“汉子”的成色了
踏上“好汉坡”,刚一落脚,就明显感到这坡路的异样。先是这台阶的宽度明显变窄,感觉一只脚都难以全部落地;那台阶的跨度也增加不少,不用力抬腿,很难上到下一个台阶。其实,这些还都不算什么,关键是台阶上的雪和雪下神秘莫测的冰。

为了众驴的安全,老李与“帽檐”大哥冲在前面,一左一右,不停地用脚为大家清扫台阶上的积雪。同时,“帽檐”大哥还依靠经验和对泰山的熟悉,为众驴仔细探查着雪下危险恼人的冰,及时提醒大家注意脚下安全。众驴紧随其后,分成两排,踏着二人开出的道路勇往直前。
最陡的一段,众驴个个全神贯注,主动拉开距离,成“一”字型前进,迈出及落下的每步都小心翼翼。还好,有老李和“帽檐”大哥在前开道,此处雪下无冰,行走还是十分安全。
路虽难,群策群力,还有什么不能到达的地方。

路越行越陡,那台阶横向的宽度也越来越窄;左边突然变成光秃秃白雪覆盖的悬崖峭壁,没有任何防护,望一眼毛骨悚然。想想,这真是个练胆的好地方;看来,这当好汉,不仅要有能量,更要有胆量。
奋力爬上最陡的一段台阶后,脚下小路突然平缓了下来,众驴紧张的情绪一下缓解,老顽童的本色显露无遗。那老李立即执杖为笔,以雪为墨,豪迈地在雪地上书写出“迎新春第一爬”六个大字;美女“张洋”也不怠慢,随即潇洒补题“2024.2.4”。二人逗哏般唱和,引众驴哈哈大笑。
“好汉坡”一路景色绝美,但刚才路段,行走都困难,谁还顾得上欣赏。此刻,众驴纷纷驻足眺望,用心感受这雪后泰山的秀美,领略“天烛峰”景区别样的风采。

继续前行,在一段看似平坦的“之”字型路段,“帽檐”大哥突然大声预警,“注意安全,雪下有冰,务必走内侧”。随后,这“帽檐”大哥站在路边,指导众驴一一安全通过。过后,我问大哥,这里台阶很缓,阳光普照,怎会有冰?大哥说:这上面是瀑布,前段雪后融水流到此处,突然降温,就结成厚厚的冰了。这里右侧没有防护,下面是万丈深渊,一旦滑倒,后果不可设想,返程时我们务必更要加倍小心。

小心越过这段危机四伏的路段,踏过一座不大的石桥,众驴来到了标有“龙脊”字样的一处平台。平台内白雪晶莹如玉,细腻如丝,宛如铺了一层柔软的白色绒毯,让人不忍踏入。队长笑眯眯地说:“好汉坡“过了,大家个个都是好汉,不过前面的“龙脊”才是真正考验我们成色的地方。大家在此休息片刻,一会,我们进军“龙脊”。

刚刚踏上进军“龙脊”的台阶,天空突然放晴,阳光灿烂,那雪更显洁白晶莹,路旁的泰山松形态各异,俊秀挺拔,与那泰山前山所见松树截然不同。
撑着登山杖小心前行,在铺满厚厚积雪的台阶上一点点跋涉,十几分钟后,终于来到了海拔824米,传说中那异常难走的“龙脊”。

这“龙脊”又称“鲤鱼背”,为黄色泰山石,山体犹如卧龙,历经25亿年风霜洗礼,傲骨俨然。又长又宽的龙脊,像泰山强健的肌肉。积雪覆盖,虽不能完整欣赏其真容,但“窥一斑而见全豹”,仅仅露出的一点,就让人震撼了。黄色,中国人的肤色,大地的颜色,这不仅是泰山的龙脉,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龙脉。

攀爬“龙脊”的台阶已经安装了铁链,一百多米长落满积雪的台阶,虽然陡峭、险峻,甚至连落脚的的地方都看不清楚,但有了铁链,心理上并不担心。众驴攀爬的过程中,紧抓铁链,有说有笑,有的还腾出一只手,不停地拍摄眼前奇异、秀美的风光。那调皮的“张洋”更是用力抓着铁链晃动,故意制造出一幅紧张画面,引大家开心。


继续前行,队长说:过了“龙脊”,前面的路好走多了,不远就是“山呼门”,今天争取走到“元君庙”、“古松园”,返回“仙鹤湾”午餐。
爬上一处十几米的台阶,拐过一座三米长的石桥,“山呼门”的亭台楼阁已经隐约可见。但走着走着,众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一直充当先锋的老李说什么也不走了。近前看,只见老李、队长、“帽檐”正在商议。老李说:你看这台阶,雪下的冰有近十公分,现在上能勉强上去,但下午返回就非常危险了,我建议就此折返。俺是第一次来,好想再走一段,忍不住建议:“山呼门”都看到了,怎么也要上去一下啊?建议还得到了“张洋”等人的附和。队长、“帽檐”大哥沉默不语,似乎也想继续前行。此时,老李已经急眼了,断然说到:你们要上就上吧,反正我不上了。说到如此份上,众驴皆知好意,队长立马表态,安全第一,就此返回。
登山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走回头路,尽管意犹未尽,很不情愿,但也无奈,毕竟“安全重于泰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雪后下山真是不易。“ 帽檐”大哥和立奕把“冰爪”递到了我的手上,并细心地帮我穿戴整理。多亏了这装备,否则真不知能不能安全下山。“龙脊”下面的那段,老李的专用登山绳又派上了用场,无此,此处极可能有人滑倒摔伤。下“好汉坡”的时候,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变成了“蟹行”,就连“帽檐”大哥这样的老驴也不例外……。
两架无人机在空中嗡嗡作响,不停地围着我们转来转去,像是向我们致意,又像是为我们送行,直到众驴安全返回“仙鹤湾”的时候,才讪讪离去。



借用“花婆婆”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驴行吧 。“有人泼雪挥毫,有人安坐静看摆拍,有人一个趔趄差点摔倒,有人故意捣乱……雪中包场天烛峰忒好玩了!”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