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文/彭根林
春节作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承载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龙年,那么“龙”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哪些渊源呢,今天我就主要谈点中国龙文化。
上下数千年,龙已经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和“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龙的形象和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
在远古氏族社会,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汉族旧称),战胜了其他氏族,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在河南省发堀了一处距离今天六千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边出土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
龙的灵性喜水,而水是生产、生活的命脉;龙好飞,飞是对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龙通天,天是天帝和诸种居住的地方;龙善变,变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龙灵异,灵异使龙神奇莫测、非凡不群。将这种种优长集中于一身,龙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祥瑞。
龙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无处不在。在中国的各个省区,都有与龙相关的名胜古迹或山川湖泊,每处又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龙与不少行业也有联系,这些行业以与龙有关的对联作为行业的标志。这些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合谐,用语精巧,读来妙趣横生。
中国的民俗节日之中,有不少与龙相关。如元宵节舞龙、二月二的龙抬头节、端午节赛龙舟等等。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虽各具特色,但其本质含义却是一致的,即以龙为兴云布雨、掌管福祸之神。
龙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龙为名的戏目有很多,如锁五龙、困龙床、龙虎斗、打龙袍、双龙会、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戏曲中不少名词术语行话也与龙有关,如龙套、九龙口、合龙、二龙出水、小龙吟、回龙等。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之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中国小说源于志怪与传奇,而志怪传奇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渊源的关系,因此神话中的龙也就走进了小说里面。较早的有《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
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例如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马精神是赞誉,龙虎比喻豪杰之士。在许多的成语中都有《龙》这个词,例如: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蟠虎踞、卧虎藏龙、画龙点睛、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等。
龙的崇拜是在蛇的崇拜基础上形成的,龙是蛇的神化。蛇是原始时期人们普遍崇拜的动物之一。人们觉得蛇既神秘又恐惧,继而对其产生了崇拜。蛇被奉为神物之后,人们又对蛇的形体不断进行加工和创造,给蛇添上足、翼和角等,逐渐成为龙。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既反映出了龙的威摄性;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恐惧和崇拜心理,对龙和帝王的神化。
龙须、龙珠的搭配佩戴有深刻含义,龙须虽然能给人带来诸多吉祥之意,但民间传说龙须拥有灵性,总想要回到龙的身上,这样也会将龙须的吉祥祝福带走,而龙喜欢龙珠是众人皆知的,龙珠的作用就是定住龙须,将龙须一直留在人间,留住吉祥祝福。
综上所述,中国龙文化精髓博大精深,还有许多可以阐释的,以上内容可以大至理解,用一首诗更加简明扼要:
至尊可与凤凰同,布雨行云始贯通。
口吐丹珠山水处,身盘玉柱帝王宫。
难寻难觅藏深海,无影无踪隐太穹。
华夏图腾今古事,东方文化在民风。

作者简介:彭根林,出生1961年2月,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长期在企业机关从事党政教宣工作,退休后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导,同时撰写诗歌,散文等,不同文化载体均有作品发表,坊间称其为身有奇才,作家,诗人。现被不同文化社团聘请为顾问,导师,会长,艺术总监等。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于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