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湘西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石家峪村天子堰之北,有一座郁郁苍苍像青龙似的仙山,当地人叫它青龙山。青龙山半山腰的牛栏湾,住着几十户向氏族人。一九四五年,向佐梅就出生在这里,因她生于农历正月初三,又名珍妹。她在五姐弟中排行老大,天资聪颖、贤惠厚道、孝敬父母、勤俭治家。
向家世代务农,辛勤耕作,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向佐梅家境窘迫,几个弟妹需要人照料,她小学还没读完,就含泪回家帮父亲做农活、照料弟妹。由于人口多,生活条件差,她父亲劳累过度,不幸患上腰背疼痛、慢性支气管炎。
一九五八年初夏,正是高寒山区农忙季节。一天上午,艳阳高照,太阳格外咬人。正在田坎下割草的向佐梅,听到父亲在犁田时咳得厉害,不觉心疼,立即爬上田坎,放下背篓,看到咳嗽中的父亲背驼腰弓,像只虾米,咳得像机关枪似的,她立即卷起裤脚,几步跨到父亲身边,看着气喘吁吁的父亲,央求道:“爹,您头上冒着毒汗,病得这么厉害,您在树荫下歇会儿,女儿替您犁!”说罢,她从父亲手中接过犁,右手掌犁,左手拿着竹条,学着父亲的样子吆喝着犁起来。
当爹的心疼不已,泪珠当即滚下,心疼道:“女儿呀,你还小,才十三岁,如何拖得动犁,犁得好田?”
向佐梅懂事道:“不会慢慢学。爹,您在树荫下歇息吧!”
喘着粗气的向父坐在一棵大树下,咳嗽慢慢减轻了。他左手捶打着腰,右手吃力地给女儿指点。向佐梅年纪虽小,悟性却高,一教便会。
说来也怪,这头黄牯还真听话,依着向佐梅的吆喝声有规律地前行着。从没犁过田的向佐梅犁得有模有样,附近割草的农妇都来看热闹。两个时辰后,她犁完了一丘田。
附近犁田的老农歇息时,也纷纷给她指点犁田迷津,向佐梅一一默记在心,慢慢琢磨。不到两年,向佐梅就掌握了犁田、耙田的要领及技巧,成为本地犁田的巾帼能手。
湘西的一方山水,养育着一方土家人。
秀水青山出美人,原住山民人的美,不仅仅在外貌,而且是在心灵。天子堰碧青水绿,清澈见底。周边垂柳倒映塘内,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秋夜,是那样宁静、安谧,犹如一幅构图绝妙的油画。在朦胧粉红色的晚霞下,天子堰边,来了一群身材苗条、轮廓优美的妩媚少女。令人遗憾的是,山区农民供养不起孩子上学深造。尤其是女孩子,能读完小学六年级就不错了。
一九六三年,向佐梅已经出落成一个十八岁的少女了。她身材高挑、肤如凝脂、白皙细嫩、气质佳。她的美既有天仙般的容貌,又有月光般的灵秀。
每当晚霞降临,向佐梅从淡红色的光环中走向银灰色的巨石旁,月光从浓郁婆娑的树隙间,照射到她的身上。她,面山而立,默默凝望着巍巍群山和奔腾变幻的彩云,她像一尊女神雕塑。这样一位楚楚动人的土家少女,自然吸引了众多的仰慕者。
一九六四年春节过后不久,湘西北这块贫穷落后、精神愚昧的土地虽然新中国成立十五年了,但父母包办婚姻的堡垒却丝毫没有动摇。善良可怜的父辈们总认为,大人过的桥比子女走的路还要长,父母包办的婚姻不会错,一定能让子女幸福!
经媒人介绍,向父欲将长女向佐梅嫁给邻近公社一户人家。受婚姻自由思潮影响的向佐梅誓死不从。为这,向佐梅与性格暴躁的父亲闹僵了,父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向佐梅整日忐忑不安、闷闷不乐,乡亲们再也看不到她往日的笑容了。
2
千里姻缘一线牵。
堂舅妈覃正银听说外甥女向佐梅的遭遇后,认为外甥女的做法是对的。新社会了,父母不应该包办子女的婚姻,很同情外甥女的处境。为缓和向佐梅父女的关系,覃正银决定接外甥女到自家住上一段时日再说。
那时,大庸县教字垭公社七家坪小学负责人覃东荣,是覃正银的堂弟,家住七家坪大队覃家岗。堂姐覃正银家住张家嘴,两家相隔一条茹水河,相距不到两公里。
覃母早就要堂侄女覃正银帮长子覃东荣物色个对象。覃正银与丈夫李启华经过反复权衡,认为向佐梅、覃东荣都是进步青年,志同道合很般配,便有心撮合他们结成百年之好。
暑假的一天早晨,覃东荣起得很早。覃正银要长女家秀到河对面把堂大舅覃东荣叫来。家秀一路小跑,跑到覃东荣家,气喘吁吁。待呼吸平缓后,家秀秀眉舒展,莞尔一笑道:“大舅,大舅!我妈要你穿好点,赶快到我家去,我妈找你有事,看起来很急!”覃母看到满头大汗、衬衫湿透的外孙女,无不心痛,赶紧找出一条干净的毛巾给她擦汗。此时,覃东荣马上意识到,银姐这么急要他过去肯定是看对象,不知是哪家的姑娘?想着想着不觉脸红起来,马上打开那口木箱子,取出平时舍不得穿的那套黄色衣服。
覃东荣穿上那套黄色衣服,拿出一块破旧的小镜子反复照了照,随即装入上衣口袋。覃母焦急地踮起脚帮长子理了理头发后,催儿子快走。
两舅甥一路小跑,不一会儿到了茹水河。此河宽百米有余,无论怎样天干大旱,从不断流,是澧水在大庸境域内最大最长的支流。此时,水深不过膝盖,两舅甥卷着裤脚,穿着凉鞋快步趟过,再小跑一段平地后,就到了张家嘴。
覃东荣要家秀先回家报个信。他蹲在一条宽大的水渠边,用渠水又整了整头发,又拿出那块破镜子照了照,自己感觉满意后,才走向银姐家。
在岩槽门口焦虑等待的堂姐夫李启华看到覃东荣来后,立即把他带向堂屋。覃东荣往里一瞧,只见里面坐着一个剪着学生头、瓜子脸、皮肤白皙、端庄清秀的少女,正和银姐说着话。覃东荣心想,这女子就是他今天要看的对象,长得蛮漂亮的。
正在这时,李启华提来一把椅子,要覃东荣坐在向佐梅的对面。家秀用茶盘给两人端来热茶,出了门。覃东荣鼓起嘴巴吹了吹茶水,在抿茶的同时,悄悄瞧了向佐梅一眼。令覃东荣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向佐梅也看了覃东荣一眼。两人的目光就这样无意中对视了一下,向佐梅害羞地低下了头,覃东荣也脸红了,不好意思地移开了目光。
一会儿,李启华将覃东荣叫到屋外,覃正银趁机问向佐梅满意不满意?向佐梅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李启华从内弟那满脸的笑容中就知道了答案。覃正银走出堂屋与丈夫嘀咕一阵后,要覃东荣进屋与向佐梅好好谈一谈。
当天下午,向佐梅随堂舅妈覃正银回到久别的自家。
第二天清早,覃东荣带着礼物来到李启华家,请他到向佐梅家说媒去。当天下午,李启华提着礼物来到向家,此时向父怒气未消。在媒人覃正银夫妻和妻子的再三劝说下,答应先看看再说。
这一年,覃东荣的二弟与三弟正在读初中,四弟正在读小学。覃家一贫如洗,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有谈婚论嫁的钱财了。
覃东荣大伯娘家的堂兄堂姐早已从永顺师范学校毕业,成了国家教师,家境相对宽裕些。
大伯娘时常想起烈士丈夫为了人民的解放,让穷苦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二十七岁就壮烈牺牲了,是二弟与三弟含辛茹苦帮公公把自己的两个幼儿抚养成人。现在三弟家过得相当艰难,大侄儿覃东荣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很快要扯家了,就与二弟媳商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三弟家一把,让三弟家把大儿媳娶进屋。
3
扯家的日子定于一九六四年农历九月十三,星期天。
这天,蔚蓝的天空比任何时候都蓝。深秋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舒服极了。为了让这次扯家给女方留个好印象,覃正银想让堂弟覃东荣家提早做个准备,免得到时措手不及。
覃正银把长女家秀叫到跟前,再三叮嘱道:“家秀,明天是你堂大舅覃东荣扯家的日子,女方会来人扯家,但妈很不放心,因你堂大舅家太穷了。我今天下午就去石家峪你梅表姐家,妈给你布置个任务,明天你吃了早饭,站在古城坪中间的郭坟包上。你看到我们来了,就赶紧跑到你堂大舅家报个信,好让他家好好准备一下。记住妈妈的衣服,明天妈妈也穿这套青色衣服,千万要记住,不然女方扯家不满意,你堂大舅的婚事就吹了!”
家秀淘气道:“好!妈,您放心,保证完成任务,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第二天,家秀与父亲早早吃了早饭,过了茹水河,在河对岸古城坪路段分路了。李启华往西到覃东荣家去,家秀往北到古城坪郭坟包望风去。
古城坪相传三国前是一座城,坪中间的郭坟包高五六米、方圆二十余米,地势较高,宏伟壮观。站在上面,向东可看见罗家岗,向西可望及七家坪覃家岗覃东荣家。
家秀在郭坟包上坐了一会儿,心想:不能再坐了,万一妈妈和梅表姐她们提前来了咋办?我是对妈妈打了包票的。她随即站起来,目不转睛地望着东边,许久不见母亲、梅表姐她们来。她想坐下歇息又不敢,怕误事,这样对不住堂大舅!她索性踮着脚向东北方向瞭望,还是没看见母亲与梅表姐她们的踪影。
家秀有点儿不耐烦了,跺了跺脚,还是不敢坐下来歇息。等啊等啊!一个时辰后,只见河对岸走过来一男三女。前面那个穿着一套青色衣服的很像母亲,中间那个穿着蓝色上衣、青色裤子,剪着学生头的不正是梅表姐吗?母亲与梅表姐穿的衣服她记忆犹新。家秀揉了揉眼眸,仔细一瞧,果真是妈妈和梅表姐她们!
顿时,家秀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马上跑下郭坟包,如百米冲刺似的向西狂奔,边跑边喊,“来了,梅表姐来了,梅表姐来了!”路上行人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边喊边跑,都认为她癫狂了。家秀却不管这些,只顾往堂大舅家跑。
听说女方扯家的人快来了,覃家顿时沸腾起来。人们有的扫地,有的抹桌子,有的抹椅子,有的挑水,有的烧茶……真是忙而不乱!
大伯娘拿着一套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青色新衣服,跑进覃东荣家喊道:“幺妹,快,快换上这套衣服,你身上那套补丁衣怎见你亲家?大妹,快帮幺妹换上。服周三弟,快带上几个侄儿跟我来,把我家的米、腊肉、鸡蛋、红糖拿来!”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一会儿,不知怎么回事,众人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覃东荣循着众人的目光看去,原来笑的是自己的母亲!母亲显得很不自然,身上的这套青色新衣服太小了,把身体箍得紧紧的。因母亲的身材要比大伯娘高大得多,难怪母亲穿上大伯娘这套新衣服,显得这么窘态尴尬!
在众人的大笑中,女方来扯家的三人,在媒人覃覃正银夫妻的陪同下已来到岩槽门外。覃东荣接女方三人及媒人夫妻进入堂屋。男女双方落座后,覃正银把男女双方一一作了介绍。覃东荣按照当地风俗给女方三人及媒人夫妇敬献了蛋茶。
茶毕,女方的父母站起来,在屋里看了看。向父打开米坛子一看,米是满的,然后女方三人同媒人夫妻走出门,在房屋周围看了看。
向父说:“这大坪大坝,好是好!就是房屋太窄,四兄弟只有两间木房和一间偏屋怎么住?”
“没有房子,只要人不懒,勤劳肯干,可以再修建嘛!”向母道。
九月间还有腊肉吃,这在当时还是相当不错的。这次扯家,女方总的来说印象不错,挺满意。顾全大局的大伯娘在侄儿这次扯家中无偿贡献了一坛子米、一块腊肉、三十多个鸡蛋、一包红糖,为覃东荣家赢回了脸面。
从此,覃东荣的大伯娘、二伯娘及母亲三妯娌患难与共,精诚团结,在当地传为佳话。
4
覃东荣、向佐梅恋爱,没有浪漫的罗曼史。他俩的恋爱,在互相帮助下萌芽,在比学赶帮中加深了感情。覃东荣家里穷,向佐梅就常来帮忙干农活;向佐梅学习基础不好,覃东荣便主动抽出时间帮助她补习文化知识。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终于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四十三天后的农历十月二十六,又是一个星期天。那天,万里无云,冬阳暖暖。迎亲队伍从凌晨四点打着火把出发,一直走到正午12点,来回六十多里,将新娘向佐梅从石家峪天子堰迎娶到覃东荣家。
这天,新郎覃东荣穿的还是那套平时舍不得穿的黄色衣服,新娘向佐梅穿的仍然是那套蓝色的上衣、青色的裤子。乡亲们为两个进步青年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婚礼。
司仪要新郎新娘拜堂,覃东荣道:“新社会了,还拜什么堂!”说完,走在新娘后面径直进入洞房。
这次婚礼,覃东荣家置办了十二桌,总共用了六斤肉!乡亲们虽没吃着喜糖,但乡亲们的心里是甜的;乡亲们吃的虽然是萝卜饭,没有油水的菜,但乡亲们认为这餐是世上最美的佳肴!
深夜,乡亲们不想耽误覃东荣的睡眠,因他明天还要给他们的孩子上课,也就不闹洞房纷纷回家了。
向佐梅嫁到覃家后,看到丈夫在本大队教书,二弟在外地教书,三弟、四弟在读书,家中农活只有公公一个人忙,实在忙不过来,何况公公年纪大了,又身患前列腺炎,干重活吃不消,向佐梅要公公干点轻松活,自己犁田、耙田干重活。
天刚出现鱼肚白,向佐梅就已做好早饭。饭后,婆婆洗碗打扫卫生,公公去山上割牛草,丈夫去本大队小学教书,两个弟弟去上学。向佐梅打着赤脚,卷起裤脚,牵着一头大水牯,搬着沉甸甸的犁铧,一下田,她右手托着犁,左手拿着竹条,口中吆喝着:“上移!上移……”大水牯拉着犁铧匀速地前行,扎在深田里的犁铧如同蟒蛇过路一样在水田里飘移,泥土从犁铧两边纷纷翻去。掌犁把的向佐梅脸宠浮现出自信的微笑。这头水牯还真听话,依着向佐梅的吆喝声有节奏地向前走着。
路过的乡亲,看到向佐梅犁田、耙田有门有路,纷纷夸奖道:“覃家真有福气,娶到这样一个好儿媳,不仅绣得一手好针线,还会犁田,干得起男人的活!”
婆婆身体差,长年吃药,拈不得冷水。向佐梅忙完农活,主动清洗一家人的衣物,挑粪去菜园种菜,挑着农家肥上望军岩半山腰挖地、种农作物。覃东荣一家都很感激她。
第二年春季的一个星期天下午,覃东荣不幸患上重病,肚子疼得满地滚,脸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滚。向佐梅紧急叫两个邻居将丈夫抬到教字垭西医院进行抢救,医生说得住院一个星期。
向佐梅跑到学区给丈夫请假,学区主任却一时派不出老师代课。这两年,学区主任也听说覃东荣时常辅导妻子学习初中课程,就要向佐梅带几天课。向佐梅怕上不好,想推辞,但想到丈夫的教课不能耽误,从来没有上过讲台的她,硬着头皮走进教室上课去了。
那几年,向佐梅勤奋好学,自学初中语文、数学等课程。覃东荣倾囊相授,耐心辅导。原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的向佐梅,实际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了。
放学后,向佐梅像丈夫那样将学生的各科作业,自己的教课书、备课本装进一个大布包袱里背回家。向佐梅批改完作业,备好第二天的课,又来到医院护理丈夫。向佐梅凌晨五点赶回家吃了早饭,又背着装有学生的作业的大布包袱,来到学校给学生上课。
说来也怪,学生都很喜欢听她上课。放学后,学生家友对他母亲说:“娘,我们班今天来了一个新老师,姓向,讲课好懂,声音好听,我们都很喜欢她!”山区女孩自幼聪慧,心灵手巧,连上讲台教书,也一学便会。
在向佐梅的关怀下,覃东荣很快恢复了健康,重上讲台。向佐梅内外操持,使覃家变了样。向佐梅小两口,日子虽不富裕,但过得十分温馨、和谐。
5
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两年后暑假八月的一天,晴空万里,炙热的太阳暴晒射着大地,太阳好像快要落下来似的,酷热难当,一会儿,又雷声阵阵。
就在这一天,一个胖乎乎的男婴诞生了。当地人说,天子堰和武陵之魂天门山一样也有发怒的时候。据山民祖辈传说,凡是大灾之年,或者有人得罪了天庭,天子堰、天门山就会翻洪水,大晴天会突然电闪雷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天专门捉弄那些苦命人!
果然,就在这名男婴出世第六天,覃氏族长及族中有学问的长者纷纷云集覃东荣家,正在给婴儿起名、筹备送祝礼事宜时,灾难突然降临到婴儿的母亲向佐梅身上。
这天中午,正在月子中的向佐梅突发高烧不退。中伏天,午时的烈日炽热难耐,猛烈地肆虐着大地,几个乡亲冒着酷暑急忙把向佐梅送到教字垭中医院抢救。
哪知当时的医疗条件是那样的简陋!医生的专业技术是那样的低劣!接诊的那位医生说,要迅速降温,必须用冷水擦抹身子。覃东荣照办,向佐梅体温急剧上升,口吐白沫,心脏停止了跳动,肚子胀得鼓鼓的,竟然告别了出世仅仅六天的骨肉!
这一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但斯文理智的覃东荣没有为难那位医生,只是暗恨自己平时没有照顾好爱妻,心存愧疚!
此时,晴朗的天空突然变脸,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
婴儿断奶后啼哭。同为母亲,附近有奶水的妇女们十分溺爱这个命苦的婴儿,纷纷来争相喂奶。全然不知的婴儿,睁着眼使劲地吮吸着各种味道的奶水。
在那艰苦的年代,人民的生活都相当艰苦,一贫如洗的农家如何拿得出钱买棺材?正当覃东荣一家欲哭无泪、焦急万分之时,本生产队好心人李尚志毅然作担保,连夜带人将他岳母的棺材借来,乡亲们与七家坪小学师生含泪将向佐梅安葬了。
面对出世只有六天就失去亲生母亲的婴儿,覃东荣悲痛欲绝,在屋南那株四人合抱不住的千年桂花树下,铺上凉席大哭七天七夜,茶水不进,几次昏死过去。大队支书及众乡亲都没劝住他。
李大娘是看着覃东荣长大的,看他伤心过度,七天没吃一点东西,心里很着急,怕他一时精神失常一头撞死,与妻子同扑阴曹地府。
夫妻恩爱有加,现在这种情况谁劝都没用!李大娘悄悄叫人把婴儿抱来,放在覃东荣旁边,用婴儿的哭声唤醒他、刺激他!
悲痛欲绝的覃东荣听到旁边饿得“哇哇”啼哭的婴儿声,他的心软了,下不了同奔阴曹地府的决心,颤抖地抱起婴儿,抚摸着婴儿稚嫩的脸庞,嗫嚅道:“我不能死!……我不能死!……我死了婴儿怎么办?”
乡亲们看到此情景,不由纷纷落泪,七嘴八舌地劝道:“覃校长,人死不能复生,节哀顺变吧!好好把你们的骨肉抚养成人,这样才对得起你那命苦的贤妻!”覃东荣微微点头,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得知长女向佐梅去世的噩耗后,向母昏死过去,痛不欲生。听说外孙婴儿骨瘦如柴,立即叫人把婴儿抱去喂养。当时婴儿的幺舅也只有半岁多,向家也很贫穷,饭都吃不饱,营养跟不上,一个幼儿都吃不饱,怎能同时喂饱两个幼儿呢?
覃东荣听说后,为不影响教学,要母亲把婴儿接回家。覃东荣一家为了把婴儿抚养大,东借西凑每月筹二十元请奶妈半年,自己却吃不上,穿不好。婴儿慢慢长胖了,覃东荣却渐渐消瘦了……
向母因思念命苦的向佐梅和可怜的外孙心切,忧郁成疾,在长女去世一年三个月时,含泪告别了人间。前后不到十五个月,相继失去了两位亲人,对覃东荣的打击太大了。为纪念幼儿母亲向佐梅及外婆,覃氏族人给这个孩儿取名为覃梅元。
勤劳苦做、坚强的向佐梅与覃东荣从相亲相爱到结婚生子,前前后后虽只有两年,但他们的爱情是世界上最美的、最幸福、最纯洁的。

作者简介:覃盟,笔名向晏漪,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人,出生于一九六六年,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编剧,著有散文《美丽乡村七家坪》《我的奶奶》,报告文学《不朽的师魂》《青山深处一盏灯》《编外妈妈》《信仰本色》《碓码校长》《百里挑粮挣学费》《徒步千里找工作》《覃东荣的教育理念》,长篇传记《拐杖校长覃东荣》,长篇报告文学《不朽师魂》《红烛》,电影文学剧本《拐杖校长》,微电影剧本《东荣校长》,长篇纪实文学《爬行者》即将出版。《不朽的师魂》荣获第八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长篇报告文学《不朽师魂》《红烛》分别入选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微电影《东荣校长》在学习强国、省市主流媒体发布,荣获全国微电影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