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腊月门,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忙着置办年货,同时忘不了选购几副春联和几幅“福”字。有的人家等着书法家志愿者相赠,有的人家到银行存款获得春联和“福”字的大礼包,有的人家则是借机培养孩子寒假练书法的兴趣。
曾在乡下当过20多年教书匠,我多年为村民义务写春联。记得有的人家进了腊月门,就把红纸送到寒舍,我要凭印象,裁成多长多宽,写好晾干卷起来待取。陆续的,送红纸求写对联的接连不断,我要起早带晚加班加点,少则一户四五副,多则几十副。有的人家把我请上门,一写就是大半天,连自行车、猪圈、茅缸围栏上都要写春联或“福”字。多次自家的春联挨到除夕人家都贴好春联我才有空写,以至于一边贴一边写。
家父家母提醒我,明年自家春联早点写,以免没空写,又要挨到最后。是啊,不错。转念一想,不行,我这不是生怕人家不找我写春联而做广告、招揽生意吗?于是,每年如此,自家落得最后写,有时竟连墨汁都用光了,实在买不到也找不到的话,就只能将一只只墨汁瓶洗洗,以淡墨轻彩取代浓墨重彩了。
由于从小对书法比较喜爱,上学期间每逢节假日抑或放学回家,我总要偷偷地练上一通,然后静悄悄地扔进灶膛。有人说,可能这孩子开奶时喝了点墨水,喜欢上墨了。由于教学期间毛笔字用的地方不少,又由于每年腊月成天写春联,还由于一传十、十传百地夸奖,我对这毛笔字越来越有感情,在方寸天地之间、布白停匀之中逐渐领悟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美。因此,我对越来越多的乡亲请我写春联不仅不嫌烦,反而生发感恩之心。
写春联需要大量的春联,我先是搜集整理报刊书籍里的,选择使用,有的加以翻造,在这以后逐渐创作春联。创作春联须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我为此绞了不少脑汁。
马不停蹄迈向科学发展春天/心无旁骛圆就民族复兴美梦。
扫除四风扬正气马年廉如水/践行八规贴民心春节洁似玉。
迎春纳福圆梦中华民族复兴/跃马扬鞭会战全面小康宏图。
扫除四风扬正气走好群众路线/践行八规顺民意攀上科学峰巅。
年年廉年来无欲年如日清廉如水/节节洁节到有刚节似时明洁似冰。
走群众路线马不停蹄扫除四风扬正气/攀科学峰巅心无旁骛践行十规顺民意。
……
其中,有不少新春联在《半月谈》《团结报》《致富报》等报刊发表。
政通人和倍惜安定/长尊幼爱更增团结。
全会四五中举国同庆/梅花二三点天下皆春。(《语言美》1990年1月25日)
开心一片岁岁年年愿效煌煌生辉烛/银犁几支风风雨雨甘当默默育苗人。(《语言美》1991年2月10日)
餐饮当思有朝坐吃山空/花销常念不再地大物博。(《光明日报》2005年11月9日)
我还多次参加征联大赛获奖。
值得自豪的是,2010年1月25日《泰州晚报》记者在《原创春联本土味浓 说“春意”活动仍在继续》的报道中特别提到我:
50多岁的姜堰市民顾盛杉送来的春联是:火树银花锦绣神州添异彩,欢天喜地祥泰家乡换新貌,横批:日新月异。顾盛杉说,近年来,泰州城市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放眼望去都是高楼大厦,让人欣喜。他年年参加送春联活动。对今年新增了市民自创环节,他认为:“这个创意好,告别了书店卖的传统格式,让市民当回主角,自己创作春联。”
一年临近除夕,母亲看我不停地写春联,提醒我别忘了多买些糖果,说是我们刚买上新房第一次独立过年,春节一定要要早早起床,多分一些糖果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尤其强调第一个来拜年的孩子要或多或少给点压岁钱……
记得儿时,总盼着过年。进入农历腊月,便有了年味。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1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到了二十三,年味便显得渐渐浓烈。记得这样的习俗:“廿三小年,廿四掸尘,廿五磨豆腐,廿六蒸馒头,廿八过年节,廿九、三十等过年。”
掸尘、磨豆腐、蒸馒头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就想着穿新衣、吃好的、拿压岁钱,玩个痛快。孩子们在一起还编唱着过大年的顺口溜:“今天巴,明天巴,一巴巴到三十夜(此处读方言ya),豆腐搛搛肉叉叉,花生豆儿满把抓,爸妈不打又不骂。”
腊月二十三,是开始为过大年而紧张准备的日子,称“小年”。“小年”是过年前忙年的开始与伏笔,并非指节日,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国人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民间从这一天起,似乎每天都有具体活动,一直忙到除夕为止。
腊月二十四,是民间的“祭灶节”。每到这一天,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民间传说,送灶这天灶王爷上天作“述职报告”,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这天晚上,每家都要把常年贴在灶头上的灶神像揭下来焚化了送上天,然后把灶上灶下打扫得干干净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时,人们在灶神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灶君是什么官儿?其实灶君不过是神界地方派出所派往各家司察善恶的神罢了。一家派一个,有那么多么?看来灶君是从不曾来,也就从不曾走,不过是人们心中的寄托。人们把祭灶用剩的糖果分给孩子们吃,那糖果的甜味深深印在脑海里……
除夕天一黑,我们早早上床就寝了,就像西方小孩相信圣诞老人一样,做梦也一直以为会有一个仙女给我们准备好新衣新裤哩。
一觉醒来,天还蒙蒙亮,我们一跃而起,母亲却在房间里传出话来:“别着急,等你爸敬过神、吃口早茶,你们再起来!”屋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们猴急似地起了床,完全忘了母亲的吩咐。父亲门一开,比我们起得更早的孩子在喊:“恭喜发财,恭喜发财,花生糖果拿过来!”父亲一边应着“好”,一边进房拿糖果分给他们。我们顾不上洗漱,便跟着他们出了门。
中午回到家,我们挨个从口袋里往外掏糖果。这时母亲微笑着看我们的“战利品”,小声地问谁家给了压岁钱,因为她也要还给人家小孩子压岁钱哩。
大年初一拜年的来来往往。老年人的春节在小辈们的孝敬拜望里心满意足;小孩子的春节在长辈们的赏赐中乐得眉开眼笑;只有中年人的春节在长辈和小辈的中间夹着,心中有些甜,又有些苦,但那只是不经意地闪现。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早已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旧桃换新符”,我还没有一点要添置新衣服过年的意思,女儿女婿急了,把还在写对联的我急匆匆拉上了街。
“到什么时候了,还去买衣服?能挑到合适的吗?”我嘀咕着。
“你知道晚了?我们比你还知道晚了。”女儿女婿连珠炮似的,“带你去大洋,现在还赶得上。”
有诗云,三水来源江湖海,江流堰口起漩涡;街头湮闭罗塘井,古城风华今日殊。不一会儿,到了姜堰城区核心区域步行街,还没等到仔细端详“大洋百货”四字招牌,一个“猛子”扎进去,只见大洋百货如同海洋一样,宽宏雅量,海涵天下,经营面积1万多平方米;知名品牌众多,阿迪达斯、彪马、培蒙、恒源祥、皮尔卡丹、劲霸等鼎立加盟;卓越的购物环境,完美全方位的服务,置身大洋百货,令人陡生“满箩捡瓜,捡得眼花”之感。
“老爸很土,地地道道的老夫子,从不讲究穿着,让我们做子女的多没面子?”“当然有一款适应你了。”在女儿女婿“授意”下,我被“包装”成模特一般。
“怎么了?”我走秀似地走出大洋百货,如同走上了无比大丅台。
人流汹涌的步行街上,美不够的时装比比皆是。少妇不让少女,壮男不让小伙,“老来俏”举目可见。虽是寒风瑟瑟,人们也如过夏天一般。
可爱的祖国曾经苦难得无衣和少衣,多少贫下中农破衣烂衫衣不蔽体,热天露皮肉冷天露棉花。露棉花还算不错的,毕竟有棉花可露,问题是不少人身上并无寸丝半缕,只以麻袋片和树皮草叶遮身,好像一群山顶洞人。我打记事起,常听祖母讲旧社会穷人家穿得最好的是所谓“更生布”,也就是再生布。叫“布”是好听的说法,其实比麻袋片强不了多少。稍好一些的,是不少农户成年累月熬夜纺纱绩麻一梳梳手工织出来的“家织布”。
在那发布票的年代,人们买件新衣服不容易,穿旧衣服的常见。“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由老三”是普遍现象。记得上世纪70年代,海陵城内彩衣街有个修旧商店,设有专柜,备上七八台缝纫机,专为顾客补衣。因为裤子膝盖和臀部最易磨损,所以补裤者最多,褂子补肩的也不少。当时纺织品站还专项供应补衣的面料,不收布票。该店买回黑、灰、白等多种颜色的整匹布料,裁剪成一块一块的小片,补一件衣服只收三五角钱。求补者省钱省事,上门的顾客每天总有大几十位。乡下不少青年男女能为避免手工缝补的土气,而不惜代价赶到城里让机器补两件像样的衣服,一时间真令人刮目相看。同乡一位小伙子在城里刮荒积肥,好不容易找到补衣的店家,激动得一边脱裤子一边问“换个屁股多少钱?”缝纫师傅连忙说:“去、去、去……上人民医院去。”
那时,我的一位女同事穿了一件灰不喇唧平领三扣涤卡人民装,也许,如今的年轻人会评价为“土”。少见多怪!他们哪里知道,当年她那件衣服也很新潮的!那时从大城市跟亲戚要了一张“工业券”、花35元钱买的!当年35元钱不是个小数目,那时能拿上四五十元工资的不简单。这件衣服令同事们个个羡慕得眼睛发亮,一时近乎传为佳话。如今要找她那样的衣服还真不容易。而且那时候她不是中妇是少妇,二十多岁,生得也靓,用大观园里贾老太太的说法,“一副美人胎子”。但就是这样的美人也只是最多穿得起一两件三十多元的衣服,被如今的年轻人揶揄为“土”——确实评价妥当的“涤卡”服。
中国人只配穿麻袋片树皮草叶和“更生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二十世纪的中叶;中国人被人叫做“灰色蚁群”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几年。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国人的新时代,我们分明走上了美丽无比的大T台……
年啊,年,曾让我心头生发感慨:
风筝:父母手中的风筝/正月放飞/腊月回归
年关:农历腊月开始了倒计时/亿万归心进入最后冲刺/除夕晚会准备好盛大的欢庆仪式
乡愁:路,越来越冻/包,越来越重/炊烟,越来越浓
丅台:一个个龙子龙孙的彩排/都为了除夕的大幕一开/精彩亮相人生的大丅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