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玉(韶关散文诗学会 )
昨天是大年初一,我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年,与家人团聚。
每年的大年初一,我都会带着妻儿回家过年。三十年了,除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几乎没有间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我的大家庭里已经形成了固定不变的习惯。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兄弟之间的来往少了,亲情疏远,甚至是清明节拜山祭祖也各顾各的。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在上世纪那个艰难的岁月里, 母亲丢下我们兄弟撒手人寰,留下了一屋子的光棍。爸爸带着残疾的叔父和四个儿子,顽强地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
我三岁那年,母亲早逝,未满月的弟弟忍痛送人抚养,留下父亲带着叔父和我兄弟四人艰难度日。
后来,父亲续弦,娶了继母,生下一个弟弟后离婚。继母带着弟弟改嫁,生活依然艰难。
在那个靠劳动力挣工分的年代,有劳动力挣工分,家里稍微好过。我们兄弟小时,就靠父亲和残疾的叔父挣工分,四个儿子就是四个蛀米大虫,常常穷的没米下锅。番薯煮饭煲粥,芋头煮饭煲粥,吃糠咽菜,吃到我们举手投降。吃上一顿饱饱的白米饭是我当时的奢望。
记得大哥到马坝读书,坐渡船过北江河对面的大坑口,为了省下5分钱渡船费,大哥用尼龙袋装住衣服,游水过河。为了省下车费,大哥徒步到马坝读书。那艰难的岁月至今不敢忘记。
兄弟长大了,娶妻分家成了一道过不去的坎。大哥结婚,婚后分家。二哥结婚,婚后分家。每一次分家,都因为分家里的坛坛罐罐吵得很不愉快。在家兄弟四人,我是最小,想到以后分家的痛,我就想,干脆长痛不如短痛,在二哥闹分家的时候,我提出了一分为三,分成了三家,二哥、三哥和我分成三家,我跟着父亲。
在家,我是小儿子,本来是家里的宠儿。可是,父亲得了直肠癌,腰间挂着一个屎袋,大便常常毫无节制咕咕噜噜就冒了出来,弄得家里又脏又臭,把我的初恋吓得一去不复返。
后来,爸爸屎袋重新放回肚里,爸爸也舒服了一段时间。我外出打工,在乌石电厂的工棚里,有一段时间晚上播放香港电视剧《大地恩情》。当看到主人翁九斤含泪与恋人淑珍依依惜别的时候,我控制不住眼泪簌簌的流,九斤啊,你有淑珍可以牵挂,可我的初恋却离我而去,我也离乡背井,谁牵挂于我?
外出打工赚不到钱,只好回家务农。看到爸爸一个家,三哥一个家,我一个人一个家,父子三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我的心是多么的痛。
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把爸爸和三哥拉到一块,重新组建了三人之家。家里虽然穷,却非常的温暖。送走了可怜的父亲,我与三哥继续打拼,在宣溪水的河边承包了一块地,种上花生,大豆,当年就获得了丰收,终于彻底解决了温饱。
后来 我有机会外出工作,工作稳定了,后来娶妻生子。我没有忘记一直帮我的三哥,我带着三哥在身边。后来三哥娶了妻子的同年,自己分家另过。
我与三哥的关系一直不错,但家里的二个哥哥依然心存芥蒂,互不来往。五弟、六弟也在继父家。兄弟之间少了来往,亲情惨淡。
这怎么行呢?兄弟至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通过一件事,我终于让大哥二哥冰释前嫌,兄弟俩后来一直是有说有笑。
后来我又把五弟、六弟召回家,兄弟互诉衷肠,皆大欢喜。
后来,我就建议,每年大年初一,不管有钱没钱,兄弟回家过年,回家团圆。祭拜祖宗,吃团圆饭。我的建议得到了兄弟们的积极响应,于是就有了大年初一回家团圆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吃团圆饭,联系感情,教育子孙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让好家风、好传统习俗发扬光大。
后来,我又提出,每年清明节集中回家拜山祭祖,又得到了兄弟们的积极响应。
每逢春节、清明节,大家都会聚在一起,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家如此,国也如此,大家都和睦相处,中华盛世终将到来。
龙年正月初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