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育秦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是忙碌的,年前的忙和年后的忙大不一样。年前的忙叫“忙年”,煮麻花、蒸馒头、炸丸子、扫房子、剁饺子馅、剃头、洗澡、贴春联……可谓一年忙到头;年后的忙则是走亲戚、访故友、串姑家、去姨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有时还有压岁钱,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主题与核心,那么,走亲戚就是对这个主题的生动诠释,是对这个核心的热情拥抱。
人常说,走亲戚,走亲戚,亲戚就是越走越亲。常听老人讲,亲戚靠走动,不走动就断了。那时候的春节期间,凡沾亲带故的亲戚都会带着礼物互相串门走访,先到对方家拜年,然后对方再还年,这叫礼尚往来,人情味特浓。
走亲戚前,母亲都会早早把我和妹妹精心打扮一番,捋捋头发,整整帽子,拉拉围脖,拽拽衣襟,生怕我们穿戴邋遢,走在路上丢她的人,更不要说到了亲戚家。
走亲戚,需要带礼物,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使是最重要的亲戚,也没有什么“大礼”拿得出手,顶多是自家蒸的花卷、包子以及花样繁多的生肖馍和麻花,条件稍好的再买包点心。
走亲戚是最为壮观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迎着朝阳,面带微笑,精神抖擞地一步一步往来于乡间小路上。节日的喜庆让每个人心里都绽放着明丽的阳光,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沿途的山川,路途再远,脚步都不会停下,直到走进那熟悉的家门。
接亲是温馨的,进门一杯热茶解乏,稍后一碗香喷喷的“猫耳朶”浇臊子和热腾腾的熬菜。中午是大餐,一般都上一个火锅,再配一些莲菜、花生米、牛肉、三丝等。美酒上桌,按辈相敬,划拳行令,吆五喝六。亲情,在指尖上对接,在笑声中沸腾,在酒香间飘荡……
要告别了,亲人们手拉着手,互相叮嘱,从屋里说到屋外,从院内说到院门,还要往前送老远,直到翻过山,绕过弯,看不见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年后就是农忙,再见就是下一个年关了。走亲、接亲、送亲,每个环节都是那么诚挚而隆重。
那一年的除夕下了一场大雪,正月初四,我和表哥去姨妈家。我们踩着厚厚的积雪,走了一程又一程,爬了一坡又一坡,也摔了不少的跟头,在柔柔的春光里,终于望见袅袅的炊烟,头上冒着热气来到姨妈家。当我打开给姨妈带的礼物,一下子傻眼了一一麻花成了渣渣,馍馍成了花花,其他的物品也都被我摔得面目全非。正在倒茶的姨父看到我尴尬的窘态,赶紧安慰道:“没事,没事,碎碎平安!〞说着,招呼姨妈往我包里装了两个自家的馄饨馍,不让我空着包回去。
社会在进步,时代的发展,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衣食无忧,日子美满。如今,亲戚间的走动变成了礼品的交流,很多人开着车一上午走四五家,有的甚至是放下礼品说声“再见”就走。亲戚间缺少了礼仪,减少了走动,朋友圈大了,亲戚圈小了,冷落了族脉,淡化了血缘,这是一种让人难以启齿的隐忧。
往事,会被流年的车轮带走,一去不返,多少年过去了依旧醇香无比。只是,与当今越来越多的电话拜年、微信贺岁、音频叙旧、视频聊天相比,我更怀念过去那种徒步走亲、赶车访友、迎风嘘寒、踏雪问暖的年代,那种经过千百年岁月沉淀后,依然闪耀着人性和文化光芒的传统。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