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 色 抒 怀
——黑龙江冰雪文化巡礼(4)
龚 强
黑龙江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多少年来,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在这块广袤而古老的沃土上含辛茹苦,游牧拓荒,打鱼围猎,繁衍生息,他们不但具有与大自然勇敢搏斗的性格和勤劳朴实的美德,更具有与外来侵略者英勇斗争的精神。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滋润着黑龙江大地,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黑龙江的历史。千百年来,黑龙江地区的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破旧辟新,创造了包括冰雪文化在内的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黑龙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一,它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黑龙江古代先民,曾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这些多源流、多要素的文化现象,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升华,构成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史,并形成了以渤海文化,金源文化为主体风格的黑水文化。黑水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融合发展,逐渐衍生出了许多条文化支流,而具有独特魅力的黑龙江冰雪文化就是这其中之一。
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形成基础是黑龙江流域文明。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开拓进取的开放性文化特征和强烈吸纳性、包容性的交融文化特征,因此,永远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黑龙江冰雪文化的不断发展,主要源于世居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他们继承、辟新、发展、传承,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得益于黑龙江流域那古树参天,枝繁叶茂的森林,纵横交错,奔流不息的江河,巍峨奇异,绵延不断的群山,一望无际,广阔无垠的平原。黑龙江流域那充满神秘和灵气的黑土地是各族人民书写历史和文明的不尽长卷,是文化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站在黑龙江腹地举目望去,巍巍长白山象一道天然屏障位于西南,东西走向的内、外兴安岭如护墙般地环抱于北。这其间的黑龙江、松花江、兴凯湖、镜泊湖等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给人以捕鱼、灌溉之利;平原河谷的千里草原,万顷沃土,给人以衣食、畜牧之源;群山起伏,森林茂密,给人以采集、狩猎之惠。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就是史书上称之为“白山黑水”的我国古代东北地区。从很早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祖先的一部分——黑龙江古代先民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黑龙江地区的大、小兴安岭是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的发祥地,是土著黑龙江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只有这里的崇山峻岭,河谷溪流,风霜雨雪,冬夏春秋,才会孕育出黑龙江少数民族那勤劳、纯朴、勇敢、智慧的品格。雄浑壮美的大兴安岭,由北而南,绵延几千里;红松之乡小兴安岭,由伊勒呼里山发端,与黑龙江山水相挽,一路并行,直至三江平原的北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曾经在大、小兴安岭从事野外地质测绘工作数年,工作、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小兴安岭的山山水水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那里群山起伏,岭峦绵亘,千里林海,满目苍翠,难怪人们称之为“绿色王冠”。抬头仰望高处,古树参天,遮云蔽日,脚下落叶遍地,踏如毡毯。岭南岭北的呼玛河、多部库尔河、沾河、逊河蜿蜒曲折,逶迤穿行,夕阳映似金丝,皓月照如银线,精巧奇妙地镶嵌在这硕大无比的翡翠上,将这绿色王冠装饰的更加典雅,瑰丽。黑桦窈窕挺直,白桦亭亭玉立,遍地臻柴灌木,藤蔓勾连丛生,好似层层屏障,遮挡人们视线,加之远山烟云缭绕,近坡绿浪如海,使得原始森林更加神秘莫测,奥妙无穷。
随着时光的流转,阅历的增加,偶有机会,我也曾云游四海,神驰五岳。西岳华山的天下第一奇险,北岳岱宗的雄奇险秀幽奥,南岳衡山的群峰如屏耸立,中岳嵩山的挺拔峻极于天……,还有普陀山的庙海沙石,雁荡山的飞瀑流泉,井冈山的深谷峻峰,峨眉山的古雅媚丽,青城山的诸峰环峙,三青山的峡谷幽云,黄山的奇松怪石,庐山的断崖峭壁,……,虽每每称奇,却总觉得不如大、小兴安岭那么情义笃深。诚然,论松,虽挺拔,却憾于缺少虬劲婆娑之姿,论水,虽清澈,但逊于没有涟漪妩媚之秀,论云,虽飘逸,然愧于没有烟波浩渺之势,论山,虽雄浑,则惜于没有峻拔陡峭之险。然而,大、小兴安岭那每年七、八个月的隆冬,银装素裹,雪压青松,天蓝地白,浑然一体,一番雄奇壮丽的景象。而春天却总是姗姗来迟,冰封的河水悄悄地融动了,是那样的悄无声息,然而几天之间,便冰消雪融,满山荫绿。当春风匆匆抚过之后,接着就是草木葱茏,百花盛开,郁郁苍苍,鲜花怒放了。夏日艳阳高照,遍山鸟语花香,满目争奇斗艳,一片生机盎然。秋高气爽时节,层林着色,霜叶尽染,百色错落,五彩缤纷。登高眺望,山间雾霭蒸腾,山腰薄云缭绕,透过远山,但见千里云海翻腾,广袤浩瀚无际,其间山峰微露,银汉仙岛层层。初冬攀登兴安,更是气象万千,满目洁白无垠,群山尽装素甲,寒风轻轻拂面,清雪悠然飘落,脚下高树丛林,雾凇挂满枝头,犹如身临仙境,顿觉爽肺沁心。一时间心驰神往,恍若海市蜃楼,又如梦游天宫,瞬间心醉神迷。那玉树银松,至洁至真,天高云阔,近在咫尺。恍惚之间,平步青云,目及四野,胸襟博大,肩比日月,俯视群山,气吞八荒,神贯九霄,天下江山多娇,均莫及大、小兴安岭,山水云松冰雪,唯我家乡独尊。
我爱黑龙江的冬天,我爱这充满激情的银色世界,我爱大、小兴安岭的冰雪。面对漫天飘雪,我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世上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像轻柔的雪花,把圣洁、高雅、庄严毫无保留地覆盖广懋、无垠的土地;天下所有的珠玉集在一起也无法象冰凌那样将坦荡、无私、晶莹带给江河、溪流。排排霜树是冬之竖琴的长弦,任寒风之手尽情地抚奏着柔美而舒缓的冬日序曲;迷蒙雾雪是冬之乐曲的和声,心甘情愿地陪衬烘托冬日交响乐的主旋律。
冰雪的素描与写意古已有之,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雪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佳句,《水浒传》中施耐庵笔下 “风雪山神庙” 的“好大雪”,《红楼梦》里曹雪芹描写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大侠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着力刻画的“雪山飞狐,踏雪无痕”,《倚天屠龙记》和《陆小凤传奇》中作者高谈阔论的冰火岛和西门吹雪,更有“天山雪花大如席”、“秦岭白雪细如面”的夸张描绘………,可谓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但置身于这银白世界的人们,面对万里雪飘,举目望去,却有着更深的感觉与更多遐想………。
山岳的轮廓被雪白的画笔勾勒得更加雄浑巍峨,刚毅伟岸,强烈地与蓝天遥相辉映;田野杂乱的植被被雪隐藏起来,积雪装典,刀削铲修,整洁有序,浑然一体;田垄的线条文理清晰,凸显真实;平原犹如一张洁白平整的画布,车轮驶过、雪橇滑过、行人走过,都在上面绘画着笔触动人的素描写生;原始森林的松柏变成了一座座雪塔,如同无数棵圣诞树傲霜而立;温泉、水库附近的林木则在水气冷热温差的作用下挂满了雾淞,向蓝天伸展着玉叶琼枝;山洼里的村舍茅屋被软雪包裹着,变成一团团蘑菇状的雪堆,好似童话世界里的雪屋,那透亮的窗、紧闭的门以及门前那被人踩出的长长的小路……,都给这童话世界提供了令人心驰神往的遐想空间。屋顶上的烟囱飘出一缕缕青烟,在蓝天里无拘无束地挥毫泼墨,描绘出变化万千的大写意画卷,喧闹的瀑布“冬眠”了,变成无声的冰柱,尽情地展示着它凝结的婀娜体态和玉洁的冰清舞姿……。
天公在忘情地尽显冰雪的胜景和风韵之后,终于有一天,被春姑娘轻轻地唤醒了,暖融融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轻抚着冰封大地,已是冬去春来,冰雪初融的时节了,山岩下、树枝下、屋檐下,到处挂满了冰挂,好像无数透明的冰瀑;江河上发出了此起彼伏的冰凌裂响,水流开始涌动,冰排先是挽着手,最后却又不得不分开,它们拥挤着、碰撞着,浮冰载着白雪一路流水欢歌地漂向遥远的东方……。
冰雪使今天的黑龙江更加独具特色,冰雪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一年一度的冰雪节,迎来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宾朋好友,黑龙江人给冰雪赋予了新的内涵。每当雪后,哪怕是十几度,二十几度,孩子们根本不怕,他们堆起雪人,打着雪仗,溜冰打尜,在冰的世界、雪的海洋里打闹嬉戏。冻得通红的小脸和白雪相映成趣,俨然就是一个童话世界。冰雪严寒还经常“强制性”地把人们聚在房间里,他们或促膝深谈,或推杯问盏,一起交流感情,相互传递信息。至于以冰雪为媒的恋人,以冰雪为证的新人,更是比比皆是。冰雪将热爱冰雪艺术的人们聚在一起,谱着冰的和弦,写着雪的旋律,作着冬的和声,唱着银色抒情曲,这是美妙的大地飞歌,这是和谐的天人合一。冰雪塑造了黑龙江人的豪放、勇敢、朴实、热情;冰雪为黑龙江人展示创新与才华提供了空间;冰雪使黑龙江人创造出一座座晶莹的冰灯、冰雕;冰雪让黑龙江人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诗画;冰雪与黑龙江人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今天,与大自然联结在一起的冰雪文化,不仅使黑龙江人的生活越发丰富多彩,更使黑龙江又多了一个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多了一条联通世界的渠道,“让世界了解黑龙江,让黑龙江走向世界”,冰雪文化扩大了黑龙江的影响力,提升了黑龙江的知名度,冰雪文化推进并加快了黑龙江走向世界的步伐。(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