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大秧歌》
作者:李淑贤
诵读:风 铃
今天是腊月十八,2024年的春节越来越近了,这是我人生的第74个春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回忆过去的春节,脑海里就会出现一幅幅美好的图景,母亲做的新衣服,大红的对联儿,缤纷的礼花,满桌子的佳肴……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时侯家乡春节的大秧歌。
我的家乡是五常县拉林镇,镇子虽小,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不差,扭秧歌、看秧歌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除夕过后,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秧歌看,只要听到锣鼓声一响,人们就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走出家门看秧歌。大街小巷挤满了人,小孩子怕挤,大人就把孩子扛在肩上,拥拥挤挤,秧歌儿扭到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看,看走了这队,又来了那队,一拨一拨,热热闹闹。
最热闹的还是正月十五晚上的秧歌汇演,那是年的又一高潮。五里长街,灯火通明,整条主街道人流如潮。三十多个秧歌队都倾巢而出,各队都拿出看家的本事,尽情展示,各单位都想争个彩头。商业系统女营业员们扮相好看,扭得姿态优美;弹棉社的是挑花篮儿,肩挑花篮,颤颤悠悠,步履轻盈,如同散花的仙女;回族秧歌队表演的是耍龙灯,在震天的锣鼓声中,二十几个大汉把四十多米长的巨龙舞的上下翻飞,令人振撼!扭得最好的是粮库的秧歌队,平时扛起百八十斤麻袋健步如飞的大哥们,今天扮的是女装。头戴花冠,额挂珠帘,身后还拖着条黑线编的大辫子,红袄绿裤,手舞双扇。扭起来,神采飞扬,步履铿锵,双脚蹬在雪地上,雪花飞溅,迸发出如同音乐一般有节奏的嚓嚓声,大冷天头上腾腾冒着热汗,好卖力!好威风!不仅秧歌扭的卖力,就连乐队的师傅们也较着劲儿地吹打着,你吹的调高,我吹的比你还高,你吹一个《社员都是向阳花》,我吹一个《八月桂花遍地开》,你吹个《抬花轿》,我吹个《百鸟朝凤》,比着赛地吹,腮帮子吹得鼓鼓的,脖子扬得高高的。热情的观众不时爆发出阵阵的掌声和叫好声。
家乡的秧歌不仅缤纷热烈,而且还热闹好看,有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老汉背少妻》,《西游记师徒西天取经》,《白蛇传》,《摆旱船》,扮演者化着妆,穿着戏剧彩衣。最吸引人们视线的还有每个秧歌队后边的丑角,丑的不能再丑的"老媒婆",嘴角边点着豆大的黑痣,手里挥舞着个大烟袋。还有画着戏剧白脸的傻小子,头顶上梳着根小立辫,挤眉弄眼,扭腰撇胯,动作滑稽可笑。
家乡的秧歌真是应有尽有,花样百出,让人目不暇接。从晚上六点多人们就追着秧歌跑,一看几个小时,也不怕冷了。最后各队都汇聚在一小学的大操场上,三十几队秧歌同时舞动,彩灯闪烁,彩绸飘飘,彩扇飞舞,龙灯盘玉柱,高跷打飞脚……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的掌声。此时此刻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汇成欢乐的海洋,一浪高过一浪,扭的人疯狂,看的人陶醉,家乡的人们啊,把攒了一年的喜庆都在这里酣畅淋漓的释放出来!带着希冀,带着吉祥,带着丰收的喜悦,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尽情地舞动!多么热烈!多么欢乐!多么幸福!
家乡的秧歌儿,是岁月流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少年过去了,再次回顾这全镇欢腾的场面,还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美好。今天,我用记忆的彩笔书写出《家乡的大秧歌》,让大家在诵读中共享这份快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