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玉( 韶关散文诗学会 )
随着跨年钟声的响起,周围传来了劈啪劈啪的炮竹声,爆竹声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响,响彻了整个夜空。不止爆竹,还有烟花,一颗颗烟花冉冉升起,把大地照的如同白昼一般。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图案,把夜空装扮得五彩斑斓,炫耀夺目。
小区的楼下聚集了一些大人和孩子,他们一边燃放着烟花爆竹,时而追逐打闹,高声叫喊,好一幅欢快的迎春画卷。
过年放鞭炮原本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却因为后来禁止燃放而变得逐渐稀少,甚至销声匿迹。烟花爆竹被禁止燃放,年味也禁没了。
每当过年,我自然会想起了儿时的年味,儿时的烟花爆竹。那时虽穷,过年却非常开心。
小时候的穷,是现在小孩无法想象的。但不管怎么穷,却很容易开心,哪怕爸爸只给我一毛钱的压岁钱,我也非常的开心。还有,只要父辈给我一封鞭炮,甚至是一个鞭炮,我也能开心的跳起来。
大年三十,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吃年饭,穿新衣,放鞭炮就是一年最开心的事。
年饭过后,小伙伴穿着新衣,陆陆续续来到了村里的祠堂和祠堂门口的广场。大家聚在一起,都在叽叽喳喳谈论过年的快乐。大家互相比对,互相炫耀,比一比谁的衣服好看,谁的衣服贵。比一比谁家的菜多,谁家的菜好吃。比一比收了多少红包,谁的木头手枪好看。这就是喜庆的年味。
放鞭炮能驱邪避凶,家家户户都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有的人家放长长的条炮,有的放圆圆的粘板炮,暗中都在较劲,比一比谁家鞭炮燃放的时间长,谁家的爆竹响亮。家境好一点的会给小孩一整封的鞭炮,家境稍差的会把一封炮竹拆开,每次给小孩一二个炮竹,生怕小孩很快放完,以后想放的时候没有鞭炮。大年三十吃年饭,还有半夜跨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燃放鞭炮。
捡鞭炮绝对是春节的一大乐趣。要想鞭炮多,还得靠自己去捡。以前的鞭炮没有现在的质量好,燃放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不能正常燃放的鞭炮。谁家放鞭炮了,小孩就会闻声而动,跑到放鞭炮的家门口去捡炮竹。当时,每家每户虽然点上了电灯,但门口安装了电灯的很少。去捡炮竹需要手电筒,一个村子也没有几个手电筒。有小孩提着煤油灯,有的打着火把,有的甚至划根火柴,看看有没有没有燃放的炮竹。一个晚上下来一般能捡到一百几十个爆竹。大年初一开始,有鞭炮捡的时候,就去捡鞭炮,没有鞭炮捡的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比一比谁捡的鞭炮多,谁捡的鞭炮大个。比完以后,小孩聚在一起放鞭炮。胆大的孩子把几个鞭炮的炸药集中放在一起,包起来,做成鱼雷、鱼炮,到河边去炸鱼。
过年家长一般会给小孩发红包,都是一毛钱或二毛钱的红包,五毛钱红包的钱很少,能收到一块钱的大红包会让人羡慕得不得了。有的小孩会把红包交给父母,有的留起来买作业本,有的自由支配,有的买炮竹。那种满地打滚的“神经炮”很受小孩的青睐。那时也有烟花,都是单发的,不像现在几个、几十个的连发。那时不叫烟花,叫冲天炮,或者叫火箭炮。过年能够燃放几个火箭炮也是值得炫耀的。
记得七岁那年初一的早上,我来回奔波捡了一个通宵的鞭炮,天亮时实在太累,回家蒙头睡觉。早上吃饭的时候 家人都找不到我,问其他小孩,也没有打听到我的下落。家人慌了,全家人分头去找也没有找到。后来哥哥在床上找到了睡得像死猪一样的我,大家叫我懒猪,成了当时的笑话。因为大家都没有想到,我会在小孩玩的最兴奋大年初一的早上睡大觉。
儿时虽穷,却容易满足,容易开心,欢欢喜喜的过年,无忧无虑的童年。
龙年正月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