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降中天-甲辰新年伊始诗评神龙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据新华社2月8日电,党中央、国务院当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24年甲辰龙年春节团拜会。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团拜会上发表讲话,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讲话中强调,即将过去的癸卯兔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顽强拼搏、勇毅前行,战胜多重困难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讲话中指出,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果断实行新冠疫情防控转段,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新的步伐。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创造良好成绩。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巩固良好政治生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以赴应对自然灾害和推动灾后恢复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积极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有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增添确定性和正能量,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强调,回顾一年来的拼搏奋斗,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正义之路。只要我们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一以贯之、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迈向成功的彼岸。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指出,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强调,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指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笔者认为众所周知,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权;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氏族典》中提到:“祖龙,老龙也。”而“老龙”即应龙,所以应龙是“龙之始祖”。[又因为应龙背上长有双翼,而有辅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龙”。
据古代《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广雅》记载,龙有蛟龙、应龙、虬龙、螭龙四种。
中国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主要负责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承载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西方龙是海洋文明的产物,常在地中海东部、古希腊等地出没,兴风作浪、喷火食人,大多被视作邪恶的象征。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的记载和研究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龙的描述和记载,而中国考古发现中的龙,不仅揭开了龙的神秘面纱,展示了龙的实物形象,而且为解决学界十分关注的龙的起源、龙与中国文明的形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距今8000—3000年间的中国史前和夏商时期,无论是长江、黄河流域还是北方的其他地区,都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龙形象发现。
中国最早的“龙”发现于距今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1994年,在查海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大型龙形堆塑,龙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石堆砌而成,身长19.7米,宽1.8—2米。这条巨龙堆塑在聚落遗址中心的广场上,头部朝东南,尾部朝西北,与聚落居民房址方向一致,可见龙在当时已经具有神圣的地位和特殊的文化含义,聚落居民可能已经把龙当做保护神或祖先加以崇拜和祭祀。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聚落先民用两个相对摆置的猪头骨为首,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出躯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猪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另一件猪龙形象发现于赵宝沟文化的一件矮腹陶罐上,此龙猪首蛇体,身上用网格纹、条纹或戳点纹表示龙鳞。有学者认为,对猪的崇拜是农耕社会图腾崇拜的结果,猪龙形象的发现表明,对龙的崇拜也许源于对猪的崇拜。另外,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和巴林右旗还发现了红山文化玉龙等遗物,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北方地区是中国龙文化的发源地的观点。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不少距今6000—5000年间的龙形象,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塑龙、湖北黄梅焦墩的大溪文化卵石摆塑龙。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三组蚌塑图形,第一组为一龙一虎;第二组是龙、虎、鹿和蜘蛛等;第三组图形有虎和人骑龙,人跨骑于龙身上,双手一前一后,极富动感,虎形在龙形的北面,作仰首奔跑状。西水坡的蚌塑龙形态已相当成熟,龙体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已经具备后来文明全盛时代人们尊崇的艺术龙的基本特征和形态。西水坡人骑龙的画面则是人们在龙观念上的一个飞跃,骑龙升天,极富神秘色彩。在长江流域,与河南濮阳蚌塑龙年代相近的有1993年在湖北黄梅焦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龙全长4.46米,由色彩、大小各异的河卵石摆塑而成。龙身呈波浪状,腹下两足呈爪状,头西尾东,昂首张口吐舌,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此为鄂东及长江流域首次发现的龙形象资料。
夏商文化时期,龙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是2002年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座贵族墓中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此龙形器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身呈波状曲伏,龙首圆形,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眶镶绿松石片,眼内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形象生动。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成,每片绿松石边长仅0.2—0.9厘米,厚仅0.1厘米。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有3700年,被考古学界命名为“中国龙”。此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龙纹陶片和龙纹兽面饼形饰器物等,它们是夏文化时期龙文化的代表。
周代及其以后,目前尚未发现如二里头遗址那样的大型龙形遗迹,但龙的形象在建筑、墓葬、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以及装饰用品等各方面有更多使用和发现。尤其至两汉时期,龙文化定型并成为皇权立国的象征,皇帝自称是“真命天子”。在政治作用下,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更加紧密,皇帝用龙形象显示尊贵,皇室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等一切物品都刻绘龙纹,而民间则将龙文化作为喜庆和欢聚的重要活动,舞龙、划龙舟,沿用至今。总而言之,龙文化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现的“龙”表明,“中国龙”不仅遍布中华大地,而且独立发生、自成体系。中国早期的“龙”,有的居于原始部落居住中心,具有崇高的神圣地位;有的陪葬于贵族墓中,备受世人尊重和喜爱。虽然龙的用料和制作形式不同,有砾石堆砌的、卵石摆塑的、蚌塑的,贵重的还有用绿松石制作的等,但其含义却惊人地一致,它们是原始先民对龙崇拜的表现,是原始先民希望通过龙这一神物,沟通天地,保佑万物,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而天人合一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笔者认为,龙的形成过程、起源及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紧密相连。从中华远古开始,龙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构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多彩多姿的“中国龙”是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值此2024年2月10日一一甲辰龙年正月初一新春佳节伊始,笔者特赋《五福降中天》为评为纪。
甲辰今伊始,世界举目瞻东。
红日出晨帘,喜见尊容。
骐角驼头兔眼,蜃腹蛇身润胸。
鹫爪鱼鳞,耳牛虎掌鲤须红。
腾云驾雾,口吐舌、灵犀贯通。
亘古久悠传说,雨沐春风。
江河入海,鼎力振华圆梦中。
继续长征,国安民泰久为功。
一一2024年2月10日(甲辰正月初一)新春佳节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