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的除夕夜
作者:李富田
除夕之夜,岁头年尾,大江南北,各有所长。有的团聚守岁,有的祠堂拜祖,有的炊烟袅袅,蒸煮煎炸,忙个通宵。上世纪的1976年我们家的除夕夜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那一年,是我们家1956年从武安县迁移到峰峰矿区八特村整整20周年纪念,也是我们家彻底结束“串房沿”(租房居住)生活的一年。因为那一年父母亲在村里买了一幢旧宅院,重新翻盖后搬进新居的一年。那一年我们家自己圈养的一头大黑猪提前宰杀,父亲留下了五斤五花肉和“猪下水”(猪的内脏和其他器官),这也是多年来我们家过年吃肉较多的一年。可谓三喜临门,是个肥年吧。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农家小院里热闹非凡。晚饭刚过,父亲就烧红火柱,拿出猪头,烫猪毛、洗下水,准备煮肉。母亲在拌馅和面,准备包饺子。我和小妹妹端着脸盆撒水扫地搞卫生。先扫炕,后扫地,扫了屋里扫院里,一直从大街门扫到大街里。扫完后又拿起摸布擦玻璃,先用湿布摸一遍,再用干布擦一遍,最后用废纸再摸干擦净,直到窗明几净,屋里屋外全部收拾的整齐干净,才和母亲开始包饺子。
谁都知道吃好饭就是吃功夫。母亲和好面耍好面后开始出济的(就是根据饺子的大小,把和好的面分别切开柔圆才能擀面皮,俗称出济的),小妹妹学着团面球(她刚九岁),我和父亲包饺子。听母亲说今年的肉馅剁了二三斤肉,配了六个大白萝卜,拌了一大盆馅。计划初一早晨吃一顿,初二(姐姐一家来给爹娘拜年)吃一顿,除五吃一顿,元宵节再吃两顿。二三斤肉馅五六口人要吃五顿饺子也算肥年啊。母亲眼快手快,干活利索,从小就是姥姥培养出来干家务活的行家里手。和的面不软不硬,擀的皮边薄心厚,一人擀的皮我们俩人包还总有富余。父亲不仅是我们生产队里有名的“五套农活全把式”,而且干家务活也十分在行。包好的饺子馅多皮紧,大小均匀,样式美观,美其名曰“老鼠嘴”。母亲包的饺子两端对折后捏紧,形状类似古代的元宝,寓意求财,叫元宝饺子。我只知道多放馅包紧皮就行,是否好看顾不了那么多,自称叫大肚饺子吧。后来还是继承了父亲的“老鼠嘴”,却没有学会小元宝。结婚后我爱人又从娘家引进了“鱼成双”。全部包好后,母亲又专门找了一个五分钱硬币洗干净包到饺子里,第二天早上煮到第一拨,按人头分别称到碗里,老人们都说谁要大年初一能吃到硬币饺子来年一定运气极顺,福气极大。过去的农村,新旧房子里常见老鼠,真像戏文里唱的“呲溜溜,呲哩哩,东屋窜到西屋里……”。老百姓平时吃剩的干粮都是放在篮子里,挂在梁头上。包好的饺子不能挂,只能在盖帘的底部和饺子表面撒上面粉,一是防止粘连,二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饺子的干燥,还能保护饺子皮。把放满饺子的盖帘盖上毛巾高高举起放在家里最高的衣柜上,防止老鼠给尝了鲜。
时钟已指向夜里十一点三十分。街里零散的鞭炮声开始响起,此起彼浮,接连不断。父亲煮的猪下水也已香漂四溢,味道扑鼻。我和弟弟妹妹们毫无睡意,等待着啃骨头的美好时刻。果不其然,不大一会,父亲端着一大盆热气腾腾的大小骨头摆上餐桌,一家老小精神一振,手拿排骨啃得精精有味,香鲜可口。这时又忽然听到院里癖里啪啦的响声,撩开门帘一看,是父亲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岁火。同时又点燃了桌子上的两只大蜡烛,屋里屋外灯火通明,映照的农家小院红红火火。后来才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守岁习俗。就是在除夕之夜点燃蜡烛和岁火,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一家人边聊天边啃骨头等待新年的到来,它蕴含着对旧年的不舍和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同时守岁还有驱除邪恶保护家庭的美好寓意。
零点刚到,鞭炮声同时响起,如雷贯耳,夜空里礼花四溢,一片通红。“二踢脚”咚嗒不断,“响地雷”振耳欲聋。整个村子响声振天,男女老少守岁迎春。我们家也点燃了一挂八千头的大长鞭和几十根两响。这响声体现了老百姓对健康、富裕、和平的祈愿,代表着好运和繁荣,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振奋人心的力量。整整一个多小时鞭炮声才逐渐稀疏下来。
此时已是凌晨两点半左右,父亲煮得汤饺已出锅上桌。一家人你挑我拣端起碗,顾不上抬头,来不及停歇,都在急切的祈盼着尽快吃到那个带硬币的水饺。结果吃净喝光也没有见到。老父亲是最后一个端碗吃饭的,不一会吐出了硬币,引来了笑声,全家人祝福老父亲来年好运。
放罢鞭炮,吃了水饺。母亲让我换了新衣服出门拜年。左叮咛右嘱咐:本家自己要优先拜,亲戚朋友要重点拜,街坊邻居要挨门拜,碰到熟人要抱拳拜,老人们常说礼多才能人不怪。我从八特街三里长的前街后街两拐街,张街王街拐道街,再到苏家古道十字街,究竟拜了多少户我难以记清,只记得有的给糖,有的给烟,回家数了数总共58块糖、108根香烟。回到家已经东方发亮旭日东升了。由此我才明白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真正含义。
如今的除夕,鞭炮已被禁放多年,拜年也早被高科技的博客微信所代替,点火守岁已无缘看到,吃的穿的平时就是度日如年。除了还能贴贴对联看看跑竹马、踩高跷别的传统习俗已很难看到了。但昔日的除夕夜总让人不断回味,历历在目。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