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8月,我从深圳打工回来,进入诗人谢强的家,跟他聊到深圳打工文学兴起的话题。这个话题,谢强听后觉得很新鲜。一连几个晚上,可谓是彻夜长谈,通宵达旦。接着,两人又聊到了桂阳文学现状,当时没形成一股力量,也无桂阳文坛的称呼。于是两人聊着聊着,便萌生创办桂阳文学社的设想,这样可以带动桂阳县的一批文学爱好者一起来搞文学创作。随后,曹春红、谭剑、龙武君、王硕平、李延林、章真才、邓建兵、唐和丹、邓晓澜、吴元君等十多人加入,桂阳文学社队伍不断壮大,本县成员有60多人(若加上外省成员有300多人)。大家选谢强为桂阳文学社首任社长。
1997年9月,桂阳文学社的社刊定名为《作家之路》杂志,《桂阳报》记者谭剑联系青年书法家雷改平书写“作家之路"四字作封面。该刊第一期是16开,48页。组稿、编辑、排版由我和谢强负责。《作家之路》创刊号桂阳县第一本铅印的纯文学杂志。印出来时,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通过邮局从山城桂阳飞向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那个文学激情燃烧青春的时代,我是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夫,而谢强是一个平凡的种菜农夫。正因为是文学的缘故,我与谢强于1991年就相交了,也是成为桂阳文学社主要办刊人的重要原因。谢强起抄了一篇《主编寄语》,时间定格为1997年10月1日,发表在《作家之路》创刊号首页,现全文摘录如下:
“抚摸岁月的风雨,打开历史的卷宗。我们漫长的思念呵,盛开着一朵朵艳丽的鲜花———这瑰丽的奇葩,就是献给已在改革开放的桂阳啊!壮美了祖国锦绣的河山,富饶了神州大地的中国;东方明珠的回归,九月灿烂;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顺利辉煌;人类的历史和平进步,树起了一座巍巍不朽的丰碑!
诚然,我们文艺作者自有说不完的话题,有唱不完的赞歌,有抒不尽的欣慰与豪情。几经艰辛与坎坷,带着高山流水的风情,携着执著跃动的音律,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创刊号终于和文学同仁们见面了,我们由衷心感谢和宽慰。手捧样书,我们认为,《作家之路》没有愧对领导、作者、读者以及关心支持我们的朋友们。我们实现了诺言,并将坚定地走下去。我们愿与团结在《作家之路》周围的文友和热爱她的读者们分享这收获的欢悦,共筑友谊的彩桥。然而,有了艺术,我们那年轻的心才开始透明,我们的灵魂不断有新的启迪,艺术昭示着我们,犹如一个纯洁的光在不远处闪烁。
我们不幸地看到钱袋在收买着文学,浮狂的名望在损伤着文学,世俗的偏见在侮辱着文学。我们只是在狭窄而潮湿的石缝间,聚集力量,培养信念,求得生存。我们有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脊背不够厚,不能背对着人类。”反映出不断前进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的精神力量,是我们至始至终的愿望和责任。
文学事业任重道远,正是这无尽延伸的前程给我们一次次激励和满腔的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作家之路》的同行人依然是她的根、她的水、她的空气、她的神。《作家之路》的生命最大的鼓舞就是来自千千万万热情的作家、诗人、作者、读者以及仁人志士,她衷心希望同仁们不吝赐教,让《作家之路》与大家“相濡以沫”,保持长久的友谊,共同探索,迈向新的世纪!

本刊创作之际,得到了县各级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由衷的谢意!欢呼吧!我们欢呼吧!”
这篇《主编寄语》在当时的桂阳文艺界来说,就是一个强烈的创作宣言。谢强以激情的文笔,流露桂阳文学社这群人对桂阳文学事业的责任和担当,某些视野和思维也是超前的。由于文学创作动力的驱使,我与谢强创办桂阳文学社后,急需要一份文学杂志。一切是悄悄地进行,在成立桂阳文学社的基础上,组织编辑人马,向外界发出征稿通知,向文化局申请审批。一切是按计划进行,来稿似雪片一般飞来,两人在文学温情的沐浴下,编辑着桂阳文学社《作家之路》的创刊号。一切是第一次性试验,两人根本不熟悉编辑程序,只得一次次在打字社的电脑里,实地了解排版的基本知识。一切是隐瞒着家里人,两人每天满头大汗分别赶回家,向家里拿钱时,家人皆为之一惊:“干什么?”“办刊!”两人坚毅地回答。每次聚头,都为征稿邮费和打字印刷费奔波弄得身无分文。桂阳文学社团队核心成员10人,仅有的1000元资金,就是桂阳县第一本铅印文学杂志的资本。当我和谢强背着几百本《作家之路》走出印刷厂时,留给两人却是内债600元,外债450元。
还好,《作家之路》创刊号出来后,桂阳县有影响的文学前辈彭德馨、王仁文、魏焕伦成了第一批读者。三人读后,皆说这份《作家之路》办得好,是桂阳文学界第一本铅印文学杂志,其意义非同一般。此时,我和谢强坚信这是一个好兆头。为了这本杂志继续办下去,两人奔波于桂阳的厂矿企业,利用杂七杂八的关系,寻求赞助。受了几多白眼,受了几多漠视,得到的总是冷令的一句话:“我们没有这项开支。"
1998年11月12日,郴州市中长篇小说重点作者笔会在桂阳宾馆召开。我、谢强、曹春红、邓建兵等人被邀请参加了这次活动。在会场,我把握住一次机会,将一本《作家之路》杂志递给了著名作家龚笃清老师的手上。龚笃清老师拿着这本杂志看了几页,意味深长地说:“在这个纯文学不景气的时代,桂阳能办出这样一本杂志真不容易啊!”下午的酒席上,时任郴州市文联主席邓存健老师和《郴州文学》杂志副主编曾广高老师从另一席走到我和谢强身旁敬酒说:“来,为你们的《作家之路》一鸣惊人,干杯!”从来不喝酒的我,猛然唱了一大杯。但这酒中浸透着是我两人酸甜苦辣。因为我们追求的不再是梦。
1999年4月,我们选荐了女诗人曹春红为第二任桂阳文学社的社长,在《作家之路》多次面临停刊危机时,她总是亲自出面筹集资金,以保运转。后来,《作家之路》杂志逐渐走向稳定成熟。我们也向外外作者开始征稿。不久,几百封信件从各地飞向桂阳,有名家王连成、张铁建、照川等人寄予的期望和祝贺。更多的是名不见传的文学作者寄来的作品。我两人捧读音一封封恳切的来信,仿佛在捧读着一颗预真诚而炽热的心。有时读着读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因为两人知道,梦不再属于自己了。
桂阳文学社《作家之路》杂志总出刊九期,计120万字的文学作品。每期的优秀作品先后被《故事林》《小小说月刊》《青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年轻人》《羊城晚报》《珠江文艺》《青春诗歌》《郴州日报》《郴州文学》等数十家刊物转载和发表。2001年冬,郴州市文联杂志《郴州文学》要安排发一期桂阳专辑。时任桂阳县委宣传部部长周贤旗派当时县文化馆文学干事周春林找我和谢强商量组稿的事情。经过商量后,周部长决定,由我、周春林、谢强三人全面负责组稿,再由桂阳县委宣传部统一上交郴州市文联《郴州文学》杂志编辑部。这些文学作品由曾广高老师严格审稿,这期《郴州文学》杂志桂阳专辑的文学作品发刊数量,桂阳文学社成员的作品占三分之二,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奇迹。一本文学杂志,小说的份量是占大头的。曾广高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这期桂阳专辑看中了三篇小说:一篇是吴四才的中篇小说《风雪夜归人》,一篇是我的短篇小说《小店故事》,还是一篇是老作家魏焕伦的短篇小说《南山狐》,并安排这三篇小说题目上这期杂志封面。
2003年4月初,桂阳县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简称桂阳县文联),由作家彭昭周任首届桂阳县文联主席。此时,他找到我和谢强说,桂阳县要成立第一大协会——桂阳县作家协会。同时,他也将此事转告舂陵文学社的社长谭卫平。这导致桂阳县两大文学社团竞争桂阳县作家协会的主导权。我同谢强、曹春红等人一起商量此事,便邀请作家刘路一参与竟选桂阳县作家协会主席,最终获胜。7月,桂阳县作家协会正式成立。由刘路一任主席,谢强、王桂松、王硕平、唐和丹任副主席,周春林任秘书长,我和曹春红任副秘书长。因此,说桂阳县作家协会的前身是桂阳文学社一点也不为过。
2004年出版的《桂阳县志/文化篇》第455页和456页记载:“1989~2000年,全国相继成立10个文学社和21个创作小组,成员200多人。舂陵文学社和桂阳文学社自办刊物,其作品多篇被报刊选载。”这是当时著名学者彭德馨先生参与编撰县志时写的原话,简单几行,足以证明桂阳文学社已载入史册。
二十多年来,桂阳文学社的核心成员一直是桂阳文学重要的创作力量。我、曹春红、李延林、王硕平、谢强、龙武君皆出版了文学作品集,在桂阳文艺界影响深远!

作家简介:雷晓明,原名雷小明。作家、诗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星星》《湖南文学》《鸭绿江》《芳草》《散文百家》《特区文学》《诗歌月刊》等上百家刊物。出版文学和文史专著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