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无悔,棉湖情深
作者:石国华(北京)
对于知青岁月的回忆,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们能做到的是真实述写当年的青春岁月和表达历史赋予我们特殊的使命。
1975年初,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是一个非常普通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我们这批满怀理想的年轻人来讲,却是人生征途上迈开的第一步。我们一批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满怀投身社会和独立的渴望,憧憬对未来美好的愿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时代的感召下,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走进社会,义无反顾来到鄱阳湖畔棉湖农场,与那里的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开始了与学生时代完全不同的知青生活,迈开了新的人生旅程!从那一天起,我们在人生的蓝图上描绘了第一笔色彩。
棉湖农场位于湖口县舜德公社,是在鄱阳湖畔人工围垦300亩农田的农场,主要是种植水稻,棉花。1974年底,按照当时厂社挂钩模式,与九江化工厂挂钩,将子弟学校全部高中毕业生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将一个废弃荒芜的农场开发成一个富裕的鱼米之乡。这里的一切,无不显示了年轻人的活力,青春生活的朝气,人定胜天的勇气和奋发图强的信心。
对于从城市来的孩子来讲,在农村劳动是非常艰难的工作。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半出工,八点吃早饭,九点出工,中午12点收工;下午两点出工,六点收工。一年四季过着规律性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的农村生活。大家都是从城市来农村的,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从来没有做过这么艰苦的劳动和这么艰苦的生活。但是,由于是一个毕业班集体来到这里,大家仍然感觉这是一个与原来一样的集体,在带队干部的带领下,我是知青点负责人之一,组织开展球赛,诗歌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虽然艰苦,但年轻人睡一觉就恢复了,仍然保持了非常好的健康状态。我们就是凭着一双稚嫩的双手,创造了一年两季稻,秋收万斤粮的奇迹,养活了我们自己。
农村的吃饭,也是大家非常不习惯的。当时的农场是吃食堂的,每人都发了一个我们形容像洗脸盆一样大小的搪瓷饭碗,每餐都是萝卜丝当菜,四两菜油,要炒将近50人食用的干萝卜丝,几乎看不到油的痕迹,这就是我们当时每天每餐唯一的可以当菜的美味佳肴。虽然又硬又涩,难以下咽,但每餐还是狼吞虎咽一样吃的饱吃的好,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的健康成长,从城市到农村,个个不但没瘦,而且都健壮了,显示了我们下乡知青的青春活力。
1977年夏,连绵的阴雨,使得鄱阳湖水位上涨,我们围垦良田的堤坝坝基出现漏水,管涌,大量的湖水从坝基涌入良田,直接威胁着300亩即将成熟的稻谷。在堤坝随时有溃塌的危急时刻,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每天冒着连绵的细雨,迎着鄱阳湖面的湖风,年纪大的农民都穿上了棉衣,但我们知青不顾寒冷的侵袭,手抱着被撕成块状的棉絮,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深深的湖水,堵塞堤坝深处的漏洞。我们的带队干部每天熬了一锅姜汤,当我们从湖水里游上岸后立即递给我们一碗热乎乎的姜汤御寒。由于湖水几乎漫过坝面,大浪拍打着堤坝,人在坝面上就像行走在晃动的秋千一样,走不稳,走不动,头晕眼花。为了安全,我们要求女知青不能来田里劳动了。在与湖水和堵塞管涌抗争20多天后,终因湖水内外压力太大,管涌太大,我们赖以生存的围湖造田的堤坝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冲垮坍塌,300亩良田和来不及抢收的部分稻谷被无情的洪水瞬间吞没了。一时间,沮丧,失落,痛苦,就在那一刻爆发;为了谋生,我们在带队干部的带领下,开展了生产自救,发展了第三产业,刷红纸,自产自销,创收谋生。冬季是农闲的时间,在老农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农村惯常的烧窑烧砖工作。先是制砖,再将一块块的被风干了土砖坯子整齐的码放砖窑里,需要一块块的传递进去,经过十几天的烧制,冷却,又要一块块的传出来。在烧窑的寒冬日子里,每个人就像今天非洲黑人一样,每个人脸上,脚上,浑身都是黑色,高兴时,满脸笑容勾勒出黑色纹理,仅仅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和两个闪闪发光的眼睛。每天收工后必须洗澡。但是,食堂里仅有的一点热水都只能留给女知青用,为了洗掉身上黑色的污泥,尽管是寒冬腊月,我们也只能不顾寒风的侵袭,个个勇敢地都跳入冰冷刺骨的湖水,虽然冷得发抖,只敢在水中奋力游上几分钟,就赶紧上岸洗刷。确实很冷,但大家仍然谈笑着、打闹着,那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累和苦,年轻人就是有活力。我们每天出工的必由之路是一座拱桥,桥下面是几十米深的棉湖河水。在鄱阳湖涨水季节,我们收工回家的必由之路横跨棉湖河上的小桥被暴涨的河水淹没,我们只能依靠木排渡河,就是在河两岸固定一个木桩,在两个木桩直接用一根6毫米的钢丝连接着,作为水中木排的牵引。人站在木排上,手拉钢丝,木排就缓缓移动过河。最惊险的一幕是,在一次大暴雨之后,河水暴涨,喘急,在大家收工登上木排的瞬间,由于依靠在堤坝一端的部位没有压住而悬空了,造成了木排不平衡而侧翻。靠近堤坝一端的木排受重力压迫被压入水中,而位于水中的一端高高翘起来,本来用来牵引过河的钢丝刚好位于人的腰部,此时的不平衡,在钢丝右侧的十几位姐妹被全部挤下了河水里,一个个掉进了湍急的河流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情况,我刚巧在木排的左侧没有落入水中,一面让没有落水的人赶紧将木排边沿的落水人拉上木排,一面让会游泳的人跳入河水中救人。经过紧张激烈的拼搏,冒着自身的危险,奋力将一个个姐妹救上了安全的方舟。

在那个文化极度贫乏的年代,我们没有什么文化消费而言,每天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当着廉价劳动力。为了活跃业余生活,丰富精神生活,我和余海一起创立了《春苗》期刊。当年的《春苗》期刊,那是我们知识青年学习的园地,精神的乐园,汇集了我们知识青年亲自撰写的诗歌,散文,是我们利用劳动的业余时间,在昏暗的柴油灯下,用我们磨出老茧勤劳的双手,用铁质的钢笔,在蜡纸上一字一字刻画出来的。由此,棉湖农场在1978年5月,获得了江西省学雷锋积极分子集体称号,是湖口县唯一获此殊荣的知识青年点。1977年10月获悉国家将要恢复高考制度,对许多知识青年的人生是历史性转折,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非常兴奋地报了名。当时,什么也没有准备,只是看了高中课本,自认为没什么问题,就直接参加考试了。结果,由于高中阶段许多内容没有学过,名落孙山。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遭受的巨大打击。为此,我感觉无脸见父母,第一次参加考试不及格,真是丢人,决定不回家过春节,就呆在农场看书复习。临近春节了,父母见我还没有回家,得知我的情况后,立即让哥哥来农场接我,还勉励我男子汉要经得起考验和挫折。这时,我心里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亲情的力量支撑着我。1978年高考,这是我人生又一次考验,暗自决心,不成功,便成仁。时刻告诫自己“国华,争气!”。心中总是默念和告诫自己,这次可不能再有失误了,失误的不仅仅是一次考试,而是人生发展的机遇和错失人生之路。

1978年是我人生之路上好事连连的一年,五月份参加在南昌举行的江西省学雷锋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被评选为江西省学雷锋先进集体,公社团委重点培养我担任公社团委副书记,共青团湖口县委培养我担任县委委员。而我的目标是考上大学。一方面有大量的社会活动,还要坚持每天农场出工,就只能晚上学习了。当时的农村,天气特别热,没有任何降温,只能在高温下看书;没有电灯,连煤油灯都没有,因为买不起煤油,只能用瓶子装柴油,挑上灯芯,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每天坚持看书到黎明鸡叫,我才知道要休息了,否则明天早上不能出工。为防止蚊虫叮咬,但又买不起蚊香,尽管天气炎热,上身仍然穿厚厚的工作服,下身穿大裤脚灯笼裤,脚上穿高脚靴子,蚊虫咬不透。汗水在身上流淌,每次看书后,两个眼角与鼻子相连部位都是黑黑的一层积碳,一米之外就看不清楚东西。为了实现高考目标,我做了详细的准备方案和实施计划,收集了过去高考题目和相关课本。数学是我心中最大的障碍,也是心里最大的障碍,安排的时间也是最多的,自三月份直到5月底,全部是复习数学。自学了微积分,全部解析几何,排列组合和平面几何等,这些都是在高中时没有学习过的,或者只是学习其中部分内容的。六月份和七月份,复习物理和化学,我认为这两门课比较容易些;高考前半个月复习语文和政治,安排是按照每天的计划内容安排的。当时,我没有回家,就在农场,遇到难题时,没有人可以协商和讨论,只能是靠自己边学边琢磨,连做梦都是解题。有一次,农场的另外一位同志来我房间找我,看到我睡着了,但双手还在不停的比划,像是解题一样。可见,人真是着魔了。我的信念:这是人生最后一搏,不成功便成仁。我总是告诉自己,现在这几个月,时间贵如黄金,时间就是前途,就是生命。因为我深深知道,我没有其他人一样的家庭可以给予依靠,也没有金钱可以为自己开辟一条通向前途的光明之路;现在,一条不需要任何帮助,不需要任何金钱就可以公正的光明之路摆在面前,不需要乞求任何人,只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成功之路,为何不抓住;考不取不能怨任何人,只能怨自己了。一个人连只需要自己就可以办到的事情都办不到,活在世上有何用。自尊,自信,一起涌现在脑海里,迫使自己必须努力,不能放松。这时的任何放松都是对自己生命、自尊的伤害和漠视。
1978年5月1—7号,我作为湖口县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参加“江西省学雷锋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我清楚的记得,我只是4月30日到达南昌的第一天晚上,我参加了欢迎晚会,观看了《红楼梦》电影。根据大会安排,每天晚上都有文艺节目,我们住在江西宾馆,离南昌八一礼堂很近。但是,我除了第一天参加欢迎晚会外,其余6天我都没有再参加任何晚会,观看任何文艺节目。每天,各位代表观看完文艺演出回来,都会看到我在宾馆里看书,做练习。六月份,公社召开团代会,团委书记让我写会议报告和准备材料,农场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为了省出时间复习,我只花了两个白天,三个晚上就完成了全部任务。本以为可以复习看书了,哪知由于太疲劳,太劳累,我生病了。回到农场休息了三天。白白浪费了我三天时间,那时真是心急如焚啊。七月初,考试的前几天,我才回到九江,因为从九江到湖口县城比从农场到县城方便些。高考前一天,我们棉湖农场全部参加高考的11人,乘船从九江到湖口县参加高考。
高考前一天清晨,在九江去湖口的轮船上,我在船上清点了人数没有少,大家都到了。我告诉大家,好好复习,准备明天考试。我自己则独自走到船头看书,背诵政治。一下船,我就告诉大家,我到石钟山上看书去了,大家各自看书。早上八点下船,我就径直到石钟山上,一直到下午六点下上。我在山上背诵了一天,一天都没有吃饭。第二天上午八点考试,我六点钟起床了,站在鄱阳湖边又背诵了。八点考试开始,我一打开试卷,心中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轻松,因为准备充分,虽然内容不全,但主要要点都完成了。我提笔飞快的完成了上午的政治考试。政治考试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我高考取得了高分,被江西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录取。自此,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一幅幅,一帧帧的影像,就像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清晰浮现。棉湖农场在98年的洪水中被淹没,被摧毁了,但那座横跨棉湖之上的拱桥,像一座丰碑仍然屹立于此。这是我们知青时代唯一的见证。它记录了我们奋斗的历程,彰显了棉湖知青奋斗的精神,见证了我们农友之间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深厚友谊。

四十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岁月已经在我们的脸上隽刻了深刻的痕迹,留下了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现在,当年的知青们都已经步入晚年,但当年的精神,当年的风采和当年的印记,仍然隽刻在中国历史的光荣柱上。让我们满怀信心迈开前进的步伐,穿越春夏秋冬,飞越东西南北,拥有一个喜悦、安详、幸福的晚年。(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石国华,男,中共党员1974年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1975年上山下乡到江西省湖口县舜德公社棉湖农场,曾担任公司团委副书记;1982年由江西大学(现为南昌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在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生物医学工程《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曾担任国企高管,外企首席代表,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工作;曾参加国家“863计划”,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通过考试和评审,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高级工程师职称,发表论文和报刊文章若干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