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死猫里的年味
董振芳
春节前夕,收到表姐快递来的小竹篓,里面装有晒干的酥鱼、绿豆丸子,外加一块尺把长的肥腊肉和一小袋晒干成块的糯米粉。表姐在电话里说:知道你现在什么都不缺,这篓年货只是让你回味回味我们小时候家乡的年味。毕竟是一块长大的老姐妹懂我,人上了年纪就爱回忆童年那些事,常常想起故乡的山水田园,想起老一辈亲人和儿时玩伴,就连家乡的野草闲花、吃食味道也会时不时地飘散在记忆里。这篓礼品不光让我又一次闻到了家乡的年味,就连装年货的小竹篓也牵动了我的乡愁,让我忆起了家乡昔日的老物件“气死猫"。
“气死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家乡农户存放年货的必备物件,在那没有储存设备的年代里,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它。它是用粗糙的竹蔑编成,肚大口小通风透气,一般都用它来装熟食,特别是油炸食品。这种篓子装上食物以后能从竹篾缝隙中看见食物,闻到食物的香味就是碰不着吃不到嘴,急得馋嘴的猫儿围着它打转转,故称“气死猫”。其实这种物件不光能气死猫,还能气死老鼠气死鸟,白天挂在树杈上晾晒,引得鸟儿绕着篓子翻飞啼鸣,夜晚吊在房梁上,熄灯后老鼠会围着篓子上下攀爬,吱吱乱叫。

每年进入腊月以后,母亲就会把气死猫从屋旮旯里扒拉出来放到圩沟水里泡上半天,再把里里外外洗刷干净,晒干后挂在屋檐下准备存放年货。
我们小时候是农村大集体年代,大食堂解散后的头几年,农村人是养不起猪的,有一个阶段农民养鸡养鸭都要限制数量,所以各家能备得起的年货极其有限,也就是腌上两只腊鸡腊鸭,猪肉和鱼得靠生产队分配。当时生产队与生产队发展也不平衡,我们生产队因为办有粉坊、豆腐坊等副业,和周边生产队相比算是比较好的。粉渣、豆腐渣是喂猪的上等饲料,每年生产队都要养几头大猪,端午节、中秋节各宰一头分给社员,过年要宰上两头,小户人家能分得三、五斤,劳动力多的大户能分上十多斤,社员们都很满足。过年分的猪肉没人舍得吃鲜的,全都腌起来留待过年,孩子馋嘴哭闹,大人就把分到的零星猪下水兑上生产队分的粉条煮得香喷喷的打发孩子。

我们小时候人们对美食的追求、鉴赏水准和现在的人大相径庭。比如表姐寄来的那块少有精肉的肥腊肉,煮熟以后孩子们大都不愿动筷子,可是在那肚子里缺油水的年代里,这种咬一口满嘴流油的大肥肉,可是人人都盼着能吃上一口的至味美食。农村人对肥肉的衷情可是持续了好多年,生产队杀猪分肉,社员们都眼巴巴地盯着猪身上最肥的地方,可惜当时队里养的猪都是吃粉渣、豆腐渣长大的,饲料是正宗的绿豆、黄豆,身上瘦肉多肥肉少,尽管在分肉时屠户费尽心思精肥搭配,但始终还是不能尽如人意。
又比如油炸食品和腌制食品,眼下人们说起它的危害能罗列出一大堆,什么高热量导致肥胖、高温处理产生硝酸盐类物质容易致癌,含油量高导致高血脂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还有人说它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引起老年痴呆……等等等等,这些说法科学依据有几分咱不知道,但是在那没有保鲜设备的年代里,要想食品存放一段时间,要么用盐腌制,要么就是用油炸后晒干保存,其它别无选择。

老家地处豫南水乡,境内圩沟纵横交错,那时候圩沟属生产队所有。进入腊月中旬,生产队干部就会筹划打鱼分给社员过年。当时大队只有一个打鱼班子,各生产队得分先后轮流进行。
打年鱼算得上家乡年末岁尾的一道亮丽风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大部分农民都不用下地干活了,乡野上冷风飕飕少见行人。但是赶上生产队打年鱼大人孩子都会跑去看热闹,若是天气晴好,一些上了年纪的小脚老太也会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赶到现场。看打鱼的人往往比打鱼的人还要积极,大网下水后有人主动上前帮着牵拉,孩子们则跟着大网边跑边呐喊助威,圩沟埂上用旋网打捞上来的鱼一出网就会有人提起来送到田头集中处。大网拉过圩沟的一半之后,沉睡在沟底的鱼经过一段时间的网拉船扰终于感觉到危机,不时会有大鱼跳出水面,岸上的人看到就异常兴奋,叫着、笑着,欢欣鼓舞。大网在圩沟另一头收网时,人们会把不足斤的鲢鱼、胖头鱼、草鱼挑拣出来丢入水中,留待来年再捕。

分鱼的现场更是喜气洋洋,不过,鱼是成条的并且大小不一,不能如分粮食那般斤两不差,这就靠生产队长大小搭配灵活把握,遇上挑三拣四的队长会尽量满足他,碰上个别难缠的队长会随手扔他一条小鱼并当场嘲弄他几句,围在现场的人也会顺着队长的话音打趣凑热闹,整个分鱼场面基本是和谐快乐的。鱼提到家以后,各户都会把草鱼、鲤鱼、黑鱼腌制成腊味,鲢鱼、胖头鱼和小杂鱼用油炸后放进气死猫里晒干存放。打年鱼那天晚上,全队家家户户烟囱冒出来的炊烟都飘散着酥鱼的香味。
绿豆丸子和汤圆面是当时家乡必备的年味,好在绿豆和糯稻都是生产队分配的,家家都有。做绿豆丸子是先把绿豆用磨嗑开,在水里浸泡几个小时以后漂去豆壳,控干水份用石磨磨碎,拌上葱、姜、辣椒和食盐等作料用油炸成一个个小丸子,晒干后能存放一个多月。
做汤圆的糯米一般得浸泡二到三天,直到糯米用手一捻成粉算是泡好了。
春节前夕,收到表姐快递来的小竹篓,里面装有晒干的酥鱼、绿豆丸子,外加一块尺把长的肥腊肉和一小袋晒干成块的糯米粉。表姐在电话里说:知道你现在什么都不缺,这篓年货只是让你回味回味我们小时候家乡的年味。毕竟是一块长大的老姐妹懂我,人上了年纪就爱回忆童年那些事,常常想起故乡的山水田园,想起老一辈亲人和儿时玩伴,就连家乡的野草闲花、吃食味道也会时不时地飘散在记忆里。这篓礼品不光让我又一次闻到了家乡的年味,就连装年货的小竹篓也牵动了我的乡愁,让我忆起了家乡昔日的老物件“气死猫"。
“气死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家乡农户存放年货的必备物件,在那没有储存设备的年代里,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它。它是用粗糙的竹蔑编成,肚大口小通风透气,一般都用它来装熟食,特别是油炸食品。这种篓子装上食物以后能从竹篾缝隙中看见食物,闻到食物的香味就是碰不着吃不到嘴,急得馋嘴的猫儿围着它打转转,故称“气死猫”。其实这种物件不光能气死猫,还能气死老鼠气死鸟,白天挂在树杈上晾晒,引得鸟儿绕着篓子翻飞啼鸣,夜晚吊在房梁上,熄灯后老鼠会围着篓子上下攀爬,吱吱乱叫。
每年进入腊月以后,母亲就会把气死猫从屋旮旯里扒拉出来放到圩沟水里泡上半天,再把里里外外洗刷干净,晒干后挂在屋檐下准备存放年货。

我们小时候是农村大集体年代,大食堂解散后的头几年,农村人是养不起猪的,有一个阶段农民养鸡养鸭都要限制数量,所以各家能备得起的年货极其有限,也就是腌上两只腊鸡腊鸭,猪肉和鱼得靠生产队分配。当时生产队与生产队发展也不平衡,我们生产队因为办有粉坊、豆腐坊等副业,和周边生产队相比算是比较好的。粉渣、豆腐渣是喂猪的上等饲料,每年生产队都要养几头大猪,端午节、中秋节各宰一头分给社员,过年要宰上两头,小户人家能分得三、五斤,劳动力多的大户能分上十多斤,社员们都很满足。过年分的猪肉没人舍得吃鲜的,全都腌起来留待过年,孩子馋嘴哭闹,大人就把分到的零星猪下水兑上生产队分的粉条煮得香喷喷的打发孩子。
我们小时候人们对美食的追求、鉴赏水准和现在的人大相径庭。比如表姐寄来的那块少有精肉的肥腊肉,煮熟以后孩子们大都不愿动筷子,可是在那肚子里缺油水的年代里,这种咬一口满嘴流油的大肥肉,可是人人都盼着能吃上一口的至味美食。农村人对肥肉的衷情可是持续了好多年,生产队杀猪分肉,社员们都眼巴巴地盯着猪身上最肥的地方,可惜当时队里养的猪都是吃粉渣、豆腐渣长大的,饲料是正宗的绿豆、黄豆,身上瘦肉多肥肉少,尽管在分肉时屠户费尽心思精肥搭配,但始终还是不能尽如人意。
又比如油炸食品和腌制食品,眼下人们说起它的危害能罗列出一大堆,什么高热量导致肥胖、高温处理产生硝酸盐类物质容易致癌,含油量高导致高血脂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还有人说它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引起老年痴呆……等等等等,这些说法科学依据有几分咱不知道,但是在那没有保鲜设备的年代里,要想食品存放一段时间,要么用盐腌制,要么就是用油炸后晒干保存,其它别无选择。
老家地处豫南水乡,境内圩沟纵横交错,那时候圩沟属生产队所有。进入腊月中旬,生产队干部就会筹划打鱼分给社员过年。当时大队只有一个打鱼班子,各生产队得分先后轮流进行。

打年鱼算得上家乡年末岁尾的一道亮丽风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大部分农民都不用下地干活了,乡野上冷风飕飕少见行人。但是赶上生产队打年鱼大人孩子都会跑去看热闹,若是天气晴好,一些上了年纪的小脚老太也会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赶到现场。看打鱼的人往往比打鱼的人还要积极,大网下水后有人主动上前帮着牵拉,孩子们则跟着大网边跑边呐喊助威,圩沟埂上用旋网打捞上来的鱼一出网就会有人提起来送到田头集中处。大网拉过圩沟的一半之后,沉睡在沟底的鱼经过一段时间的网拉船扰终于感觉到危机,不时会有大鱼跳出水面,岸上的人看到就异常兴奋,叫着、笑着,欢欣鼓舞。大网在圩沟另一头收网时,人们会把不足斤的鲢鱼、胖头鱼、草鱼挑拣出来丢入水中,留待来年再捕。
分鱼的现场更是喜气洋洋,不过,鱼是成条的并且大小不一,不能如分粮食那般斤两不差,这就靠生产队长大小搭配灵活把握,遇上挑三拣四的队长会尽量满足他,碰上个别难缠的队长会随手扔他一条小鱼并当场嘲弄他几句,围在现场的人也会顺着队长的话音打趣凑热闹,整个分鱼场面基本是和谐快乐的。鱼提到家以后,各户都会把草鱼、鲤鱼、黑鱼腌制成腊味,鲢鱼、胖头鱼和小杂鱼用油炸后放进气死猫里晒干存放。打年鱼那天晚上,全队家家户户烟囱冒出来的炊烟都飘散着酥鱼的香味。
绿豆丸子和汤圆面是当时家乡必备的年味,好在绿豆和糯稻都是生产队分配的,家家都有。做绿豆丸子是先把绿豆用磨嗑开,在水里浸泡几个小时以后漂去豆壳,控干水份用石磨磨碎,拌上葱、姜、辣椒和食盐等作料用油炸成一个个小丸子,晒干后能存放一个多月。
做汤圆的糯米一般得浸泡二到三天,直到糯米用手一捻成粉算是泡好了。

磨糯米用的是一个人转的小石磨,下面用茓子圈一些草木灰,上面垫上各自带来的大块垫布,磨出的米浆直接滴到垫布上,磨完以后用垫布一兜提回家,放到自家准备好的草木灰上吸出米浆里的水分,到第二天早上米浆就变硬了,用手掰成小块放到阳光下晒干,可以保存两到三个月。用这种方法处理糯米粉做出的汤圆软糯清香,如今市场上买的糯米粉是吃不出那种味道的。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一档灰粽子制作的节目,说是用艾草、香叶等烧成灰以后过滤出灰水浸泡糯米,做出来的粽子风味独特,清香诱人,我想这和当时家乡人用草木灰为米浆吸水的方法差不多,也许家乡人的作法歪打正着成就了美味汤圆。
那时候农村虽然贫穷,但人们对过大年是特别重视的,无论穷富过年都要放鞭炮贴春联,有钱的买几串大挂的鞭炮和成品的春联,穷人家买一串大一点的鞭炮留着年三十晚上放,其余日子就买五分钱一挂的小鞭炮,再买张大红纸回家求识字人写。我读初中以后家里的春联都是自己写,也为邻居们写过,字虽然不大好看但是红纸黑字往门上一贴看着也是喜气洋洋。当时农村人也讲究干干净净过个年,小年过后人们就忙着打扫屋内外卫生,还得抢在年底之前洗个澡。家乡有句顺口溜,说是二十七洗净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褪老狗,意思就是说年二十七洗澡可以祛除多年疾病,二十八洗澡可以洗去一年污垢,等到二十九才洗澡就等于褪狗不起任何作用,所以人们都会抢在年二十九之前洗澡。过年那天,家庭主妇是最忙的,要把腊味提前煮熟,炒好花生和葵花籽,以待次日拜年客上门,万事俱备之后就要准备自家的年夜饭了。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围桌而坐,欢欢喜喜过个大年。

现在人们腰包里有了钱,市场物资也极大丰富,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哪怕是日日山珍海味也有人吃得起。腊味和油炸食品再也不是过年的主打菜,而装年味的“气死猫”早被扔进了历史长河。但是,气死猫里的年味如同故乡一样,已经成为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永远留在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