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题
文/望京
初三的时候,一班转来一个女同学,她学习成绩特别好。毕业时,我们都考上中专学校,虽说都在一个城市上学,但不在一个学校,也就没了往来。三十多年后,两个班几个同学遇在一起,她认不出我来,说了名字,才想起来我就是二班曾经能用多种方法证明一道几何题的男同学。你说尴尬不,显然,没有这道题,她对我是没有什么印象的。
那时候,乡镇中学念书没有多少学习压力,知道考学希望不大,多数人是来混日子。加之,大多数学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整天思谋着那口吃食,哪还有精力学习。还封建得要死,男女同学从来不说话,更谈不上往来,记不住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一边期盼大人找关系,早点能转去县城的中学上学,一边拼命地学。我和柏峰应该属于这一类,经常为了一道数学题,谁也不服谁,怕值日生把黑板擦了,两个人端着饭碗跑去教室论对错。
进入毕业复习阶段,我们缺少数学课外学习资料。幸亏班主任老师在上师范时,自己整理的一本子试题,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记得其中有一道几何题,正方形ABCD内有一个点O,从点O连接正方形四个顶点,三角形COD的两个底角是15度,求证:三角形AOB是正三角形。
这道题老师是用反证法讲给我们的,虽然能听懂,但用反证法解题,觉得不太习惯。索性把题刻在桌面上,一有时间就做,怎么也啃不动。我花了许多时间,都正面求证未果。
上师范读了三年书,这道题,我依然做了三年,还是没有结果,查了许多资料,全是反证法。这道几何题成了我一块心病。
三年后,我回到母校任教,刚报到,老校长就告诉我,我是他从教育局要来的初三数学教师,我一听差点惊掉下巴,初三科任教师都是我原来的老师,许多补习生是我低一两级的同学,有个别学生年龄和我差不多,这让我压力山大。回到办公室,大脑里莫名其妙地闪出这道数学题,自己不会,万一学生问上咋办?正好学生还没有报到,我熬了一天一夜,做了好几条辅助线,终于有了结果。
第一堂课,来的学生不多,多是补习生,我讲了这道题。这些补习生以前做过,都知道只能用反证法,和我一样,他们对反证法不感冒。我引导他们,正面求证,一步一步慢慢往下走,我讲半句,学生有节奏地接后半句话,看着他们两眼发光,显然是听懂了。课间十分钟,大家围着我,有的叫我老师,有的直呼我名字,问这问那,好不兴奋,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去年,在一个白事上遇见不少学生,他们说那年升学考试,数学没有误事,后来,自己的儿女,孙子的数学辅导也不用去求人。虽然,学生当着我的面说这番话,有过誉之嫌,但我听了,还是十分欣慰。
作者简介:望京,陕西延川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现就职于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经开分局。近年来有散文见于报刊和新媒体。《家属》,《村医高志亮》等散文反响很大,读者点击量过百万,被多家媒体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