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说的比较阅读
—— 从《孔乙己》《范进中举》谈起
文/施珠香

“比较思维法,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求异存同的思维方法”。(《语文学习方法大全》)因此,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已学过的课文为素材进行比较教学。既注意本文自身比较,又抓住不同文章的某种相通之处为突破口作比较阅读,变单篇课文教学为同类文章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放开思路去把握一种文化现象。采用比较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孔乙己》是鲁迅20世纪初(1919年)发表的小说,是本单元教学中的重点篇目。可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可悲之处及其典型性,除本文自身的比较,不妨与吴敬梓《范进中举》(18世纪中)作比较赏析,让学生全面而清晰地认识这两个悲剧性人物性格及同一主题——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巴金和日本的一位作家曾对他做过高度的评价。因为鲁迅成功地刻画了孔乙己的人生悲苦,所处的世态悲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独具艺术特色苦人儿的形象。下面是实践中的比较阅读。
一、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作、神态的对比描写。看人物典型性格:“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与“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 ,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前者写孔的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式,虚荣心十足,“站着喝酒”可以看到他的经济地位卑下,“穿长衫”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意识清高,作一比较,突出内心矛盾痛苦。孔的可悲还不止于此,后者写被丁举人打断了腿,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对其肉体上的无情摧残。原来那唯一可以证明他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也没有了。脸上只能见到一个悲惨世界,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二、小说通过孔肉体与内心的痛苦同众人以此取笑逗乐的对比描写,揭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当脸上又添新伤疤而口中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甚至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同平常一样”时常换来的是众人的哄笑。肉体上的痛苦被人取笑,精神上的痛苦更“使人快活。”当孩子们望着茴香豆还不愿离去时,孔乙己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还在卖弄学问。所以当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自恃有学问的他,全然一副不屑置辩的神气,当别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立刻显示出颓唐不安的模样,灵魂深处的疮疤已被深深地刺痛。
清代名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出自他的《儒林外史》。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讽刺,再现了丑陋的灵魂。范进中举之前与中举之后的对比阅读,能更好理解小说。中举前,范进穷得揭不开锅,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总是“唯唯连声”,逆来顺受。中举后,功名富贵一起来了。连张乡绅赶来套近乎,又送银子又送房屋。“屠夫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范进对岳父称:“老爹”,而不是“岳父”见教的是。比较中,让我们看到范进脸上一个大大的“丑”,而且还看到一副趋炎附势的“群丑图。”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前后相差近两个世纪,反映的主题却基本相同。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绝之情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孔、范本来都是老实善良的人 ,毫无反叛精神,甘心受封建文化的毒害,甘心受科举制度的愚弄,热衷功名,最后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千千万万个士人的缩影。作家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塑造人物,小说中的两个主人翁最后的成功与失败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一、从粗略勾勒与浓墨重彩看情节。《孔乙己》选择人物一生中几个片段加以粗略勾勒,场景集中在一间酒店里,集中表现恐穷困潦倒的苦相,精神无所寄托而退回心的自我安慰,以及盲目自命不凡和在别人取笑声中自我解嘲的酸态,最后在贫困中死去的悲惨结局。《范进中举》集中写“进学考试”“中举发疯”两个情节,用浓墨重彩,其他一笔带过。中举疯癫那迂腐的性格,麻木的精神,脆弱的神情展现人物。两位读书人不同历程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二、从主顾的凉薄与市侩的狂迷看世态炎凉,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外,还以人与人的关系扩散其思想意蕴。鲁迅从掌柜对19个钱的念叨,解剖被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吴敬梓用胡屠夫打耳光的滑稽表演他的前倨后恭的自我嘲弄,来嘲讽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刻画出入木三分的艺术形象。
三、从白描的勾勒与夸张的变形看特色。鲁迅对孔的身材、脸色、伤痕,长衫的文字描写,尤如雕刻家,多层次精神的镂刻,凸现出人物可憎可哀的神韵;与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相比较,如漫画家,几笔粗线条的变形写意,“范进头发都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写屠夫“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
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再向学生提出“你更喜欢哪一篇?”这是让学生自己作比较。在首肯两篇各自的特点之后,学生是这么认为:“作者吴敬梓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仔细一想,这表面上打的是范进,实际上打的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是给封建科举制度的沉重一击,从而表达作者对科举制制度的痛恨。”也有学生更喜欢《孔乙己》,因为“受封建科举毒害的人,象孔乙己未上学、未中举的毕竟很多,这一人物形象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新文化运动的一代宗师则将批判的矛盾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更有力量。
比较阅读这两篇不朽之作,更深一层地领略到两位文学大师的在创作题材、主题基本相同的作品时,所表现的各有千秋的艺术美,学生更清楚明白地了解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施珠香:笔名香雪,女,浙江宁波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专业。中学高级教师。从教46年。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全国报纸杂志发表文章并获奖。现任职芜湖市老年大学教师,担任《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两门学科。两大爱好:读书,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