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那年(叙事散文)
鲁振中
过去生活贫困,但是人们都很善良。团结友爱充满了同情心,
所以我们的心中依然有快乐。本文主旨:怀念慈祥、善良的母亲,平凡中的善举。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必须朴素的,尽量保持口语化。
-------题记
到了我这个年岁已不再盼望过年。人活在世什么都能拒绝,唯独时间不可抗拒。
街道两旁的路灯亮了, 衬着漆黑的夜幕显得格外华美。鞭炮声此起彼伏,璀璨的烟花照亮了栋栋楼宇,除夕夜不期而至。
儿子、儿媳在厨房忙碌着,一盘盘精美的菜肴摆放上了转桌,九岁的孙子在那拨弄着转盘,小嘴叨叨着:我爱吃红烧肉、红烧排骨、油炸带鱼…...他奶奶凑过去点了下他的脑门,说:啥都爱吃,小馋猫。
我突然感悟到这个世界孩子才是最幸福快乐的,我们终将谢幕退出舞台。
我们的味蕾已经退化,吃肉感觉不到小时候的香气。吃糖也没了那种沁人心脾的甜蜜。
静下来总爱想过去的往事,尤其是亲情、友情、同窗情。
身旁近八旬的老父亲仰躺在沙发上,双手抱头,戴着老花镜,静静的看着电视。
不知他沉浸在电视节目里,还是在想着陈年往事。灯光照在他那花白稀疏的头发,黝黑苍老的面孔上。
我顿生一丝伤感,这还是那个豪迈果敢的父亲吗?再过二十年我也这样吗?
小孙子跑过来趴在我怀里问我:爷爷咱家咋不放鞭炮贴对联呢?
我把孙子拉到卧室告诉他:你太奶去世了,我们要纪念她,你要贴上对联,想回来看我们的太奶就进不来了。小孙子哦了一声,问到:“那你想太奶么?”能不想吗?那是我亲妈呀!
四十年前的往事慢慢浮现在眼前。东北的年关寒风刺骨、风尖啸着吹得纸糊的窗棂扑啦啦作响。
屋子里母亲和弟弟、妹妹围着火盆取暖。火盆里烧烤着豆包,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母亲给我们讲故事,讲的是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母亲不识字,可是她听说书先生讲过一遍就能复述下来。我们听得入神。
母亲却停下来了,怎么回事?外面大喇叭喊啥呢?大儿子你出去听一下!
喂、喂!广大社员请注意了!那个、那啥呀!华主席和党中央,领导我们粉碎了四人帮,那啥呀!
为了庆祝胜利啊!
每家每户供应一条大鲤鱼,一瓶草原白酒、一斤白糖、二斤糖块。那啥呀!听到广播到大队来领票吧!
喇叭里咳嗽二声。那啥呀!毛主席万岁!华主席万岁!下面鼓掌!扩音器里传出二声脆响。
怎么没人鼓掌?张大队长啊!这屋就我一个人住啊!听出来了那是看屋的孙二瘸子的声音。这个老头打了一辈子光棍,还又丑又倔的,可是在大队干部跟前却点头哈腰的。
敢情是:扩音器的开关没有关掉,村里人听得真真的!
母亲笑得前仰后合:这个大队长就愿意听掌声!多亏了看屋老孙头帮他鼓二下。欢笑声在小村回荡......
外面三三两两的行人,聚拢在一起,高声谈论着国家大事。
双手伸进衣袖里,头上有的戴着狗皮、兔子、狐狸皮帽子。
有些人凑过来听,其中有胆小怕事的人急急地走开了。
脚下的白雪发出咔哧、咔哧的响声。
村子里的路上房顶上白雪皑皑。
树上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好像很冷的样子。
山上的雪能没过膝盖,覆盖了田野山川,野兔觅食无望,有的蹦跳着来到村中,在村民家柴草垛边觅食......房前屋后泼上水可以划冰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玩耍时小伙伴在一起商量去乡里供销社买年货的事,约好到我家集合。
那时年货凭票供应一斤白糖,二斤糖块,一瓶前郭原浆,一条鲤鱼。可眼下罗锅上山钱紧。
有了票却没钱,四样东西不能买全,怎么办呢?家里开了民主座谈会商量买哪几样,结果近乎一致,白糖必须买,因为见过没吃过。
第二天小伙伴到齐了,列队要出发时,母亲说:等一会你们裤腿和腰都要系上麻绳,要不往里灌雪。她回屋拿出一捆破麻绳、一把剪子。比划好长短,给我们逐一系好。
然后母亲说:你们走吧,道上滑,别疯,摔坏了怎么整。
那时的大人孩子没有线衣线裤,少有背心裤衩,有的只是一身虱子。从屯子到供销社十里地,那是一条铺满冰雪的路。
我们带着父母的重托,兄弟姐妹的期盼上路了,目的地是乡供销社。
心中目标一斤白糖、二斤糖块(原浆酒、大鲤鱼那是给有钱人准备的)我们不稀罕。
刘三带的大黄狗,蹦蹦跳跳地在前边开路,那是我家老母狗下的狗崽,他还欠我家一个狗情呢。
路旁树梢上喜鹊欢快的吱嘎吱嘎叫,大黄狗蹲下仰头汪汪大叫,喜鹊扑棱棱向前飞去,大黄狗拼命地死追,我们也跟着大黄狗跑,嘴里喊着:向前,向前进,白糖一斤…很快,再穿过一条铁路,就能看到供销社大门上面红色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亲切极了因为那里有太多好吃的东西啊!
人太多了从东门排进,西门放出。外面也排起长队,大黄狗吓得夹着尾巴,哽哽叫。
刘三子抱着大黄狗找个人少的地方等我们,钱和票交给我们代购。
屋子里很暖和,柜台里摆放着面包、大饼干、麻花、蛋糕、炉果散发着阵阵香气。梳着乌黑大辫女售货员,笑容满面麻利地舀糖倒在黄纸上,熟练地打上结,温情地递到顾客手里。当时就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了也在这地方工作!
下午一点终于白糖一斤,糖块二斤到手了。
那时没有方便袋,只能用黄纸包好,用纸绳打个十字花系上,一拎蛮带劲的!
买完找到了刘三子,他抱着狗脖子睡得正香,口水都流到了狗脖子上。回家了!
跨过铁路蹦上大道,耀眼的白雪在脚下咯吱、咯吱响。
嘴里偷含了一块糖块心里想着这满地白雪如果是白糖该有多好。
再偷偷解开纸绳舔上一口白糖,要系上绳子时,不舍地想着再舔一口,还是算了,少了父亲会骂:你要馋死了?
记得昨天晚上,母亲对我们讲:白糖留着等你奶奶,从北山里回来,给她烙糖饼吃。
说着、说着擦着眼泪哭着说:你奶奶三年没回家了,咋不回家呢?唉!一千多里地呀!你奶奶的小脚,就三寸长,母亲用手比划了一下。
从家到阿荣旗三百多里坐大客车。你奶奶晕车啊!一路上没次数地吐。
从阿荣旗到齐齐哈尔还有一百多里路,都是石子小路。唉母亲叹了一口气接着说:还要坐一天火车才能到咱家。一头栽到炕上,四五天才能缓过来。折腾死人哪!一个来回车票钱就得三十多块呀!想着、想着我的心头一颤不禁热泪盈眶......
大个子张喜臣边走边解开绳子舔着白糖,我们一阵窃笑,他回头看我们。坏了,他脚下一滑,白糖掉在地上。
大黄狗眼尖,嗖的一声扑过来,黄纸在它爪子下撕咬个粉碎,糖和雪拌在一起,廖仁伟说话是个大舌头,晃着大脑袋说:张喜臣、张喜臣你倒是吃塔(糖)呀!逗得我们哄堂大笑。
哇!张喜臣嚎啕大哭,蹲在那里哭累了,一边哭一边用手捧着混着雪的白糖往嘴里面塞。白糖咸啊,想必是他齁住了,不吃了,可算轮到我们了。小伙伴们趴在地上舔啊舔啊,硬是舔的露出来沙土。大黄狗也凑上来,吃的摇头摆尾发出呜呜的响声。
回家吧!我家住在屯东头,老远望见母亲站在后道上眺望,我们回来了!吃到白糖了!
怎么回事臣子怎么哭了呢,母亲问道。小伙伴都抢着说事情的经过。
喜臣又抹开了眼泪,哭着抓着母亲的手说:大婶你送我回家吧,要不我爸能打死我呀。孩子我送你行,可是我走了,他不还是打你么!怎么办呢?
我们面面相觑,突然母亲说你们都上屋,我告诉你们话。
我的弟弟妹妹都围拢过来,母亲神情凝重慢慢说道:你们张大爷脾气不好,要打你臣子大哥的,这个年他家也没法过了,咱家这糖今年不吃了,给臣子拿去吧,你们嘴都严实点喲,都不要告臣子爹妈。我的弟弟妹妹都转过身去,我分明看到他们眼里噙满了泪花。
大约傍晚时分,我家大黑狗汪汪叫,母亲出去看狗,迎进屋5个大人,也就是白天那个5个小伙伴的父亲。
刘大叔手里捧着一个纸包放到炕上说:我家大黄狗到家给食不吃,就是喝水,喝了半洗脸盆子水,一问三子才知道臣子把糖撒了的事。
大嫂这是我们几家匀出来的白糖。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心口热乎乎有点喘不上来气。
母亲拿出来一盒九分钱的香烟,金葫芦牌,来招待大家。
然后打开箱子,拎出一个小布袋,捧出五份木耳,用黄纸包好,大约每份一两左右,分给大家。
大伙都推辞不要,说:你家老太太那么大岁数采点木耳不容易,搬到北山里,一走就是好几年,大伙都想他们。母亲执意要大家收下。
临走,岁数大的张大爷说:兄弟媳妇过年好!其余四个叔叔异口同声:大嫂过年好!
送走客人,母亲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把白糖分成五份,弟弟妹妹端起小碗刚吃一口,就哇哇大哭起来,是馋的太久乐极生悲,还是白糖失而复得呢?
母亲笑着说:吃吧!吃吧!过完年让你爸再掏弄个糖票,再买一斤。华主席上台了,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妈你吃吧!
我把碗送到母亲面前说:
我今天吃的多齁着了。
妈妈不吃,“妈有黄胆性肝炎”吃不了糖”母亲身体确实瘦弱,看着觉得可怜。
母亲笑哈哈地看着我们吃糖。
我能看懂那是苦笑,充满了对孩子的怜爱,自责自己没钱给孩子好的生存条件。
那能怨您么?那是大环境使然,谁家都不富裕。
爷爷、爷爷你怎么哭了呢?孙子仰头望着我。
“爷爷没哭,是油烟呛到了”我推开窗户,电光火石、姹紫嫣红,鞭炮横空炸裂后弥漫的硫磺味扑面而来。我的眼睛又模糊起来,好像又看到了老家茫茫的雪地,大黄狗撒着欢在我前面跑......

作者简介:鲁振中,前郭县王府站镇人,曾用笔名:佚名、轶事。
九十年代,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在文学网站做编辑数年。
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2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