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头条欢迎您

行走潮汕 韩愈与潮州
文/江 闻
踏进潮州地界,顿时就有一股“韩”流扑面而来。你在潮州城乡看到的,你在潮州听到的,无不与“韩”有关。仿佛无“韩”不成潮,无时皆有“韩”。这股“韩”流在潮州每个旮旯存在,这股“韩”流融入了潮州每寸土地,这股“韩”流融入了潮州人的血脉,这股“韩”流融入了潮文化字里行间。
此处的“韩”,就是《原道》、《原毁》、《师说》、《进学解》等名篇的作者、我国继司马迁之后杰出的散文家、诗人韩愈。
韩愈是河南河阳即如今的孟县人。河南、广东,一南一北,相隔甚远,在遥远的唐代,说河南、广东两地山水迢迢,山水相隔,一点也不为过。为什么韩娱能与潮州有如此这般紧密的关系?
翻开发黄的史书,韩愈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长河中向我们走来。
韩愈,出生于唐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的一个官宦世家,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三十六岁时考上进士。元和十四年(819年),因向唐宪宗皇帝谏迎佛骨,触怒天子,几乎被处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被驱出京城,踏上风雨潮州路,前程渺茫。潮州在广东东部,距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仓促上路,只有侄孙相伴。此时,他因忠获罪,无辜远谪的愤慨与凄楚,尽情表现在贬官潮州途中所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尽管因忠遭贬,身为潮州刺史的韩愈,忍辱负重,将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在任八个月,他走乡串户,了解民情;在任八个月他上山下海,考察乡情。在任八个月,他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困,排民之所忧。虽然岁月的长河已经远去,时至今日,潮州的土地上仍然传颂着许多关于韩愈的传说。
他兴教育大办学校,把自己的俸禄如数捐出,请师兄赵德出山为师,给潮州带去中原儒风,使潮州成了书香之地。史书有“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供学生厨馔”记载。
为改进潮州落后农业状况,他兴修水利筑堤坝,引进中原良种与农业先进耕作技术。《海阳县志.堤坊》引陈珏《修堤策》曰,北堤“筑自唐韩文公”。
他治理鳄溪,召开身势浩大的誓师大会,组织力量消灭鳄鱼,为祸多年的鳄鱼在七天内销声匿迹,为百姓带去安全。
他推行赎放奴隶和婢女措施,打破奴隶婢女终身为奴为婢的枷锁,实行奴、婢可用工钱抵债或钱债相抵,即可获得人身自由,并禁止蓄奴,给社会最底层的人争取了自主生存的基本权利。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韩愈在潮州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蛮荒之地的潮州发生了巨变。潮州人为感恩韩愈,以他的名字给这块土地上的山、水、路、堤、亭、台等命名。贯穿城东的鳄溪改称韩江,笔架山改称韩山;韩山上有韩文公祠,山上的橡树谓之韩树,山下有韩山师范学院;市内有以韩愈号名命的昌黎路和昌黎小学;灵山寺有韩愈塑像,山口有韩愈会大颠和尚的“留衣亭”;还有韩堤上的“驱鳄亭”、公园的景韩亭、韩愈庙……就连韩愈去世几百年后,在韩江修建的广济桥,也被潮州人说成是韩愈侄孙韩湘子为辅助韩愈动员八仙修成,名曰“湘子桥”。
是韩愈成就了潮州,还是潮州成就了韩愈?在潮州的土地上,在潮州人的心目中,在潮州古往今来的历史中,韩愈俨然成了受人尊崇的“神”。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诗人臧克家的这段话,是否能成为揭开韩愈成为潮州之“神”秘籍的钥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