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浓浓的年味
郑世兴
在我的故乡济南市章丘一带,过春节叫“过年”,“春节”二字只是书面用语。每每回味儿时的年,真是古风犹存,气氛浓郁,一派淳朴、温馨的气氛,其乐融融。
“腊八”开始,便有了年味。最开心的就是跟随大人“赶年集”,购年货,买鞭炮。母亲便日夜忙碌着为孩子们做新衣,开始摊煎饼,蒸发糕,出豆腐,炸菜,我们就开始洒扫庭除,祖父就开始张罗着写春联。我家上房门上贴着的“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的大红对联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最难忘的是除夕。大年三十傍晚,家家户户都到自家门前或胡同口,点燃大捆谷草(我们那里称作“干草”)。全村几乎在同一时间把早已置于门前的干草点燃,放烟花爆竹。霎时间,火光冲天,鞭炮齐鸣,在如同白昼的火光照耀下,孩子们围着火堆欢呼雀跃,来回穿梭,喜庆气氛达到高潮,待门前谷草燃尽,主人用木棍将地上灰烬拨匀呈半圆形,把自家门口围起来。这样,斜蟊鬼祟就进不了家门。足见人们心中祈求平安之愿望。
这种习俗在故乡称为照庭,照庭自古有之。旧《章丘县志》礼俗志记载的章邑旧俗中就有“除夕贴宜春,换桃符,轰爆竹,置草一束于门前爇之曰照田蚕,亦曰照听"。(章丘地域内的人在口语中的确把照庭读作"照听")。几十年乡音未改,至今我也叫"照听"。
照庭完毕,在草灰围拢门口之前,主人便燃香举拜"请老祖"来家过年。

接下来就是肃穆的供奉祖先。在正房正面墙上挂起写有祖宗名讳的图谱,我们当地称为“老的轴子”。是类似于书画中的条幅、挂轴、中堂,但是没有配联,只是书写着各代宗亲的名讳,自上至下有许多长方形格子,从始世祖开始,依世系次序填写祖宗们的名讳,就成了“老的轴子”。(大概相当于家谱吧)。我记忆中,我老家在“老的轴子”两侧还挂有两幅刺绣画相,我三叔说,这是不知哪辈爷爷在朝为官时留下的。我清楚地记得上面的“顶戴花翎”。
年夜,各种供品摆在八仙桌上,酒具杯盏,烛台香炉,一应俱全。这时的供桌神圣不可侵犯,椅子上是万万不能再坐任何人的。五更起来开始“发钱粮”,祭拜。黎明打开大门,亲友街坊便走出家门,相互拜年。直至下午才“送老祖”。
初二开始,就要走亲戚,满街的扮玩队伍,我们村的芯子就有几十抬。还要搭台唱戏,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
有些习俗,早已废止。那“老的轴子”也被作为"四旧"焚烧殆尽。前几年,原籍本祖人要修家谱,然而,单凭几个老人的记忆,很难事成。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如今,当一家人去酒店吃年夜饭,坐在一起看春晚,拿着手机摇一摇的时候,便喟叹少了点年味,对老年人来说,岂不更是如此!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区。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