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徐故里 襄南才女
作者:苏延清
半月前的一个下午,欣喜地拿到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董惠琴女士亲笔签名的她的新作《箭杆岭诗稿》。
第一时间,我被装帧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然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作者简介、作者自题(毛笔书法)、序、目录、内容提要等……

这个腊月,似乎红白事分外多,每天不是在红白事的现场,就是在去红白事现场的路上。
白天奔波,一到晚上整个身子就像散架了似的,一坐下来就打盹。这样,阅读董惠琴女士《箭杆岭诗稿》的计划一拖再拖。
腊月十五,终于忙完了各种应酬,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带上《箭杆岭诗稿》,来到兰州安宁儿子家,打算过几天逍遥的日子。
立春之际,两场纷纷扬扬的雪覆盖了陇原大地,金城兰州到处银装素裹,雪里已知春信至。春风吹动,春潮翻滚。
开卷有益。雪花在窗外曼妙起舞,沏上一杯清茶,坐在书桌前,打开《箭杆岭诗稿》,我这个诗歌门外汉也装腔作势地读起了诗词。
“诗离生活很近”。这是我对董惠琴女士诗歌的粗浅认识。
《下乡遇》就是时下农村现实生活的再现:“八十老人犹种田,沉沉一担尚挑肩/自言青壮营生远,唯有孙儿伴晚年。”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中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堪忧的现状,诗人的民生情怀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感动。

作者的诗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年翘首麦成黄,六月人家日夜忙/阵阵清风云逐散,茫茫沃野穗飘香/银镰下与汗珠落,金浪翻从歌笑扬/还是少年农把式,耘田依旧不输郎。”(《帮收麦》)丰收的喜悦如熏风吹过,拂起汗衫,吹得层层浪漫。“散”“香”“落”“扬”把一道景象表现得酣畅淋漓,“景象”的最高境界是“意象”,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即使没有亲临现场,仿佛身入其境。
据诗家讲,诗人从古风到格律诗的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读董惠琴女士的诗,给人有一种情感未完全释放的感觉,她的诗前期与后期有一道明显的分水岭。后期的诗相当出彩。“化身千万树,凌顶共秋风。”(《网友秦岭圭峰奇景图》)“何来万里风,一扫乾坤净。”(《沙尘肆虐》)其措辞严谨,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足以看出作者从灵魂深处得到升华。
读完《箭杆岭诗稿》,发现诗集所选多为古风和格律诗,但有一首讲述母亲的幼年不幸遭遇的叙事长诗《寻踪觅迹》让人颇为感叹。诗前前有小序:“丙申正月初三,姊弟携儿女访母亲旧时做童养媳之村落。此地与母亲娘家有一梁之隔,为母亲一生最痛最难忘之地。母亲晚年欲再去一看,终未能遂愿。心怀歉疚,今寻觅母亲曾经之踪迹。”诗中的母亲,不仅家贫早嫁,婆母厉害,还被夫婿休弃,悲苦难以复加,读来令人唏嘘落泪。

尽管我在诗歌的意境理解上一知半解,但我心情十分激动,不会说“其诗”,就说一下“其人”吧!
我与董惠琴女士认识才一个多月时间,还是我主办的《西岩茶座》微刊牵的线。
2023年12月27日晚上,我打开邮箱,收到了署名为“梦一江”寄来的《新田园赞歌——董惠琴《箭杆岭诗稿》序》稿件,通过稿件末尾信息很快加了投稿者的微信。这个梦一江就是董惠琴女士的微信网名,文稿是志旭先生为董惠琴的最近出版诗集《箭杆岭诗稿》写的《序》。之前对于董女士,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了解就更少了。由于平台发文必须作者本人授权,且提供简介,这样平台发文的事就只有往后推了一下。
第三天董惠琴女士寄来了她的一篇以回忆母亲为题材的散文《往事流泉》,微刊并于2024年1月5日第631期刊发。
阅读了她的散文,看了她的“简介”,自然就想起了东汉桓帝时,平襄(今通渭)人秦嘉、徐淑夫妻诗人的史话。我不由地发出了“通渭多才女”的感叹。
在通渭县襄南镇之西,有一山,名叫“凤龙山”,因为人们习惯于称呼龙前凤后,所以不少外地人误称为“龙凤山”。凤龙山最为挺拔巍峨,独特雄伟的一段,当地人称之为“箭杆岭”。箭杆岭最为险要处,建有唐朝诗人李太白纪念馆,俗称“太白庙”。
太白庙下,有一小小的自然村落,是为襄南镇瓦撒村庙下湾社。庙下湾并不大,村子中有一点也不起眼的庄院,走出了一位女诗人——董惠琴。

文章刊发后,阅读量很不错,读者反响很好。那期编辑时我特意插入了她新作《箭杆岭诗稿》的出版信息。事后,她对我的编辑排版也十分满意,在微信中留了大段的感谢话。
几天后的1月13日,收到了她发来的“关于举办董惠琴《箭杆岭诗稿》读者分享暨定西木兰书院茶话会的邀请函”,十分遗憾的是当日(1月15日)我有要事实在脱不开身,错过了一次与诗界大伽们学习的难得机会。
1月20日,我准备收拾回儿子家过年,老婆在电话中让我临走时给家门上贴上一副对联。我说贴对联尚早,我又不会写对联,打算搪塞一下就了事,谁知老婆论理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看来她下了“死”命令了。
我想着正要求同事对联时,无意中朋友圈中看到董惠琴女士发的“已完成100副对联”的信息。再看她的墨宝,字字遒劲有力、章法娴熟。
没有过多的思考,发了“董书记,求您两副对联墨宝,可否?”的微信。
“只要您看得起,一定要写,有什么要求?”她马上回复。
第二天下午,她微信我:“苏老师,对联已写好,您在哪儿住?我并书一起送过来。”
“董书记,我来拿,不能让您送,这样,我实在担当不起……”
最后,她坚持要送过来。
她一下送来三本诗集,一本签字送我的,其他两本让我送朋友的。捧着诗集和对联,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一股暖意瞬间涌上了我的心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够耐住寂寞,坚守清贫的文学创作,实属不易。
衷心地祝愿这位陇上诗人、平襄才女,今后的文学创作再出佳绩,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苏延清 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定西市作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多篇散文、报告文学、杂谈、小小说散见于省内外报刊。主编了多部地理教学参考资料,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著有文学作品集《走过大山的脚印》。2019年9月开始,主持公众号《西岩茶座》,目前已运行近65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