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撰写的杂谈上了报刊的头版
文/沈新培
我一直喜好写杂谈,在朋友圈里写"天天杂谈"坚持了好长时间。至于后来写诗歌游记散文等等,都是在写杂谈时的补充。
写杂谈不拘一格,是针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褒扬或批评,提出建议或解决的方法,是一种进行舆论监督或倡议的载体,很受读者的喜爱,所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写作要求。

现在报刊上头版杂谈(言论),一般都是报社编委会撰写的。如《人民日报》上的"任仲平",《洛阳日报》上的"洛平"就是这个概念。一般人的杂谈很难上国家级或地方党报头版。但我却有过上《洛阳日报》头版的经历。针对参加党的十四大的代表们住机关、单位招待所的现象,我撰写的《细微之处见精神》,刊登在1992年10月27日《洛阳日报》头版一条。还有不知那一年年底前,针对各行各业年底评先工作,我撰写的《评先"五忌"》,刊登在《工人日报》头版。再有有一年春节前,我撰写的《变"钱压岁"为"书压岁"如何》刊登在《青年导报》头版。

让我更为高兴的是《洛阳广播电视报》(每周出版一期),邀我为特约评论员,为该报头版开辟的"每周一谈"撰写杂谈。这让我既兴奋又精神紧张,一周一篇杂谈不好写,而且不能落空。我坚持了整整一年,写了几十篇的杂谈给电视报圆满交差。当然刊登的几十篇杂谈中,有一篇题目叫《良好的开端》自己特满意,报社也特满意,所以破例把我的名字用了特大号字体。我满意的还有《"红灯"亮得好》、《劳模上荧屏好》、《面对港台歌曲的思索》、《给电视短剧一席之地》等等。当然还有许多是不满意的,因为一周要刊登一篇杂谈,写不了好的只能滥竽充数交差了。

写杂谈是个苦力活,不像写诗歌等可以采用夸张虚拟的手法。所以说杂谈写好了,其它体裁的文章也能"照葫芦画瓢"地写上一些,不知文友是否认可,反正我觉得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