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儿时记忆 谈老时感悟 述春节趣事
姚志东
爆竹声声辞旧岁,张灯结彩迎新年。时间过的可真快!转眼间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春节。记忆中的小时候过年,天寒地冻,腊梅微笑,大雪纷飞,觉得天气特别冷,可能与那时候的衣物御寒有关。有的年份过年也遇暖冬,晴天日照温度较高,感觉很暖和,春意盎然。
年年的腊月间,村里人们在物资靠计划购买,经济拮据的贫困条件下,充满普通人那种乐观向上,知足常乐的幸福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兴高采烈的忙碌着,俗称忙年。主妇们忙着晒腊鱼、腊肉,摊(晒)豆丝、粉皮,熬制麦芽糖,炒炒米,做麻糖、糖果等农家特产,有的人家还杀一头自家饲养的土猪,卖一些留一些。这个时候的食物比平时丰富多了,人们巧手自制丰盛的年货,展示农耕之家春播、夏种、秋收的丰硕成果。并与邻居相互赠送交流,分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幸福喜悦。
临近春节的日子,已经是大年三十了,家家户户按照传统习俗张贴春联、门框楣和门神爷。家乡人称春联叫对子,对子必须年年更新,既是传统又是喜庆,既是政治又是欣赏,充满正能量。对子的内容也是百花齐放,各选其爱,随着年代的远去和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对子主题也在变化中紧扣时代的主旋律,赋予超强的时代感。
打识字那会起,我就熟悉老用不衰,朗朗上口的“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立更生,艰苦奋斗”“辞旧迎新”等关键词内容的对子。对子通常为红色纸,但也有白色、黄色纸的,用于当年或三年内有长辈过世的家庭张帖,内容多是书写反映孝道礼节或怀念的,现在很少看到了,没以前守规矩了。
随着浓浓的年味,对子始终保持着他本有的色调,赞美祖国,歌颂共产党和党的领袖,敬畏大自然,祈福人寿年丰,太平盛世。对子也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记忆里的小时候过年非常热闹,那也是儿时开心快乐时光,家家欢声笑语,处处洋溢节日的欢乐气氛。早起天刚蒙蒙亮,村子里人流不息,大人小孩不分男女三五成群,走村入户,见面拱手恭贺,进门向立祖宗牌位的神龛或家庭长者叩头下拜,并赠送随带的京果或麻糖微薄年礼,也品尝主人家美食。正午时分,小家族中轮换着请客坐席,这是民间流传的一种习惯性风俗礼节,表示人情交往心意,体现亲情、恩情和感情交往。盼的就是红红的年气、旺旺的人气、久久的福气。由于贫穷的原因,酒席桌上摆放的全鱼、肘子之类的主菜是不能动筷子的,这是一种不成文的穷规矩,小孩子们出门坐席时,家长都得反复叮嘱。因为那些菜过年只有一份,动筷吃了就没有了,再来的客人坐席就见不到主菜了,所以叫看菜。夜幕快降临的时候,民间自发组织的舞蹈艺术活动开始巡回表演,有舞龙舞狮、划旱船(采莲船)、踩高跷等节目。人群拥挤,爆竹声声,高潮起伏热闹非凡。
过年的日子里,村里左邻右舍通过互赠食品、互请酒席、互拜年礼等传统形式。化解过去一年中的矛盾纠纷隔阂,求同存异,使年味更浓,乡情亲情更深,团结更好,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辞旧迎新向未来,欢天喜地朝前奔,这就是中国传统春节。
我小时候也是个充满好奇的孩子,看到大人动手自制年货特产、祭拜祖宗等传统事宜,感觉到很新鲜也想跟着尝试体验一把。深藏的记忆里有帮助伯母熬制麦芽糖,学做麻糖糖果的印象;也有同爷爷一块敬拜祖先,领教传统风俗,学会做人做事的印象。
记忆中的熬糖印象最深,记得将生好的麦芽洗净切细放锅里加水煮熬,直至熬成能拉丝的糖稀,再把炒米倒入锅中拌炒成团,另放在模子里压实切片,如果需做糖果直接捏圆即可。那个时候为了麻糖结实不散,我也尝试着用一块洗干净的旧尼龙布放在木盆里,把拌好的麻糖料倒入盆内,用脚在布上压踩,这样做的麻糖切好后与卖的一样美观。
祭拜祖先也是非常严格的仪式,过去一般家庭都有神龛,位于正堂上首,富裕人家的双层神龛还出雕刻花檐,富丽堂皇。上层开放式,专门立祖宗排位、摆放供品、燃烛烧香,下层封闭式,大年初一拜年跪在神龛前棕垫上磕头。腊月中下旬这段时间,家家户户开始请祖先回家吃年饭,俗称"叫祖宗"。叫祖宗分吃素吃荤两部分,先请斋公后请荤公,斋公餐桌上只摆放豆腐、白菜两盘菜,米饭和茶水,称斋饭。再请其他祖宗增加鱼肉两荤共四盘菜,上酒、上饭、上茶水。现在腊月间叫祖宗好象没那些仪式,只是请活着的人聚餐,大家庭成员在一起吃一顿饭,叫吃年夜饭或叫团年饭。
大年初一凌晨有个仪式,全家男人及小孩都参加,一个人握着点燃的茅草编制的大火把,一个人端着摆放腊鱼腊肉等供品的红木大盘,一个人举着缠在竹杆子上的老字号“佰字头”爆竹,其他人跟在后面。新年第一次打开自家大门,在门口场地上燃烧火把、放爆竹祭拜,随后自家大门半闭可自由出入。小时候觉得是拜天拜地或开门大发,其实也是跨年的仪式,这种仪式大人说是“出行”,长大后也没验证出行是什么意思。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口味喜好也在改变,小时候喜爱的农家特产逐渐失去他的诱惑力,一家一户的家庭美食制作被极其丰富的食品市场所替代。旧的风俗和思想文化也被繁荣的新思想新文化所取代,特别是一场文化运动的出现,将传统的春节文化是非不分彻底的铲除。拜祖、敬老、家风传承出现断层,敬畏天地自然也随之淡化。社会的高速度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快节奏,工作生活压力增大,迫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向社会化、简单化,对过年没有稀罕的物资奢望。拜年的传统风俗习惯也在不变中求变,由过去上门恭贺或跪拜,简化为微信、电话之类的语音、视频拜年问候。过年只是时间的代名词,浓浓的年味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时间的年轮周而复始,我也长大成人并慢慢变老。再也不是昔日过年盼着做新鞋穿新衣,惦记芝麻香、麻糖甜、弄点京果解解馋的奇怪小孩子,也是经历许多特殊春节过来的普通人。
记忆中的一九六九年春节后,我怀揣梦想离开高湖环绕的姚家林,那是我过了二十个传统化春节的出生地,从懂事那刻起,每到过年就接受祖辈们的礼节教育指点,小至上供上香上茶,大至年礼、家规、家风,为人处事。在养成教育的熏陶下,慢慢懂得继承发扬家庭优良传统,成家立业是祖辈们眼神里的唯一期盼,传承家规家风是吾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忆中有在部队度过的军营春节,那可是一伙年轻人的世界,个个朝气蓬勃,生龙活虎,正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军人的节日越是放假休息,越要提高警惕,加强战备,思想不能放松,过节前由上而下进行多次国际国内形势教育,通常称之战备教育,那个年代叫过革命化的春节。军人的春节也有其特色,连队杀自养的猪改善伙食,由食堂安排节日生活,叫加餐。节日文化生活总是丰富多彩,除上面来的慰问演出活动外,连队里要组织联欢晚会,晚会以连队文艺宣传队骨干为主,特长爱好者也可登台表演,体现官兵一致,自娱自乐。大年初一初二,团支部要组织篮球赛、排球赛和群众性拔河比赛,说白了就是让大家吃好、玩好、别想家。我在这个大家庭里过了十五个革命化的春节,只有理解军人寂寞艰苦奉献,换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团圆快乐幸福,才能懂得保卫祖国安宁是军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记忆中也有单位集体欢度春节的热闹情景,那是一九八四年兵改工后,部队编制变成铁路单位,军人铁路职工。封闭的小世界自然放开,小院春节迅速与当地风俗接轨,内外交融串院入户拜年,燃放烟花爆竹。工会还组织文化活动深入职工居住点慰问演出,举办烟花燃放晚会活动,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使传统春节过得生机勃勃。随着单位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职工家庭慢慢搬进小区楼房,新居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适应了一家一户的小日子,那种三五成群的拜年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单位也开始重视组织大年初一集体团拜活动,尽管如此维护着传统年味,也没有留住往日的热闹。记得刚转工至往后的日子里,我也是在单位小天地里过了二十个集体化春节的人,最难忘的还是在基层单位工作的十二年里,回忆起那些往事历历在目,难以言表,艰苦艰难的环境现在难以想象。每年春节与职工一块要么在单位食堂会餐,陪吃陪喝,要么在项目赶工期施工现场度过,风餐露宿,过年就餐总是习惯了大锅菜加小凉拌,大瓷碗加小曲白的年味氛围。在创业起步的年代里,这些都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总是觉得苦中有乐,乐中有爱,因为艰苦奋斗的一线职工队伍在那里,那里有他们热爱的事业和执着的追求,那里是铁路人的流动之家,是无私奉献实现理想的战场。
忙碌一辈子的我终于上岸了, 2009年7月正式退休,退休前已经内退5年。告别了不忘初心,奉献青春年华,奉献终身精力的国防交通事业,感到人生第一次被职业松绑,轻松很多。愉快的回归了家庭,终于能静下来安度余生,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第一次尝到无职无责,身轻安稳,在家过了二十个家庭化的春节。
退休后的日子,每逢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我总是专心致致的忙碌着同样的几件事情,也叫忙年。如筹备点年货,自制南方特产腊货,丰富舌尖上的味道;习惯性做点节前卫生,清扫扬尘,使屋子亮堂整洁,干干净净;采购点烟花爆竹,在吃年饭和跨年时间接点热热闹闹的放点编炮,图个吉利;挑选张贴春联,辞旧迎新,新年总该有点红红火火的氛围;准备点南北方特色年夜饭,过年了,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拼博一年,全家人聚一起高兴的吃个团圆饭,再拍一张全家福,记录家庭发展变化。忙活这些也是极其开心的事,年复一年,习惯成自然,坚持久了就成规矩,并在不断变化中丰富春节文化内涵。
近几年,已经淡化的年味变得更加冷清,因为政府一纸禁令搞定了烟花爆竹燃放,因为三年疫情中断了走访拜年的传统习惯。过年的年味只剩下法定小长假,休闲和聚餐,春节家庭团聚、亲情之间来往取代了春节集体活动及社会应酬,这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也是亲情大于交情的本质回归。过春节不光是图个热热闹闹、喜庆吉祥,其实春节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从过节的规矩和礼仪中可以从不同侧面悟出很多人生哲理,对上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不管是对上天或祖宗都得心怀感恩,不怨天怨地,知足者长乐;对长者要有一颗孝顺之心,不管是贫穷或富有都得遵循孝道,好好侍候照顾,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家,有什么样家就有什么样的家风;对身边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不管差距大小都得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和气生财;对邻里要有一颗善解人意之心,多学长处,少看短处,凡事看透不说透,话不能太满,事不能太多,关系才长久。
龙年春节快到了,在此春节来临之际,提前拜年,恭祝大家节日快乐!万事如意,吉祥安康,家庭幸福!
2024.2于齐河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