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随笔》之三
过 年
李召新

等了很久,盼了很久,忙了好多天。年终于来到了!
年是什么?是传说中的怪兽?是农历的最后一页?还是冬天的结束?我说:年是春天的开始,年是新的起点,年是中国人迎接新生活最隆重的仪式。
过年,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震耳欲聋的鞭炮?是收视率最高的春晚?还是极其丰盛的年夜饭?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当你从天南海北回到那个熟悉的小村庄,见到满脸沧桑的父母,你就明白了过年的真正意义。
过年是有很多讲究的。大概是刚过小年,老人们就几乎每天都要嘱咐孩子,三十、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骂人。干活、做事要小心,不能摔坏东西。等等。请家堂是年三十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上午九点多钟,男主人就穿戴整齐、手持一炷香,出村到自家的祖坟上去了。点着手中的香,举在胸前,绕着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坟转一圈,念叨着:“先人们回家过年了······”喊上三声,就往回返。来到家,珍藏很久的家堂早已经挂在了正房迎门的墙上。这时,男主人小心翼翼地把香插进香炉里,倒上三杯刚泡好的头碗茶,再恭恭敬敬地作揖、磕头。从此开始,这门厅就成了一方圣地,绝对不允许小孩子跑来跑去、更不能大声喧哗的。
关于过年的哪顿饭最重要这个问题,南方有南方的规矩,北方有北方的习惯;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理解,农村人有农村人的讲究。是团圆饭最重要还是年夜饭最重要?在我们山东广大农村,最讲究的还是三十中午的团圆饭最讲究。远在外地的人们,不管你多忙,不管你多远,一定要在中午十二点前赶到家。因为父母和家人在等你回家吃团圆饭。团圆饭的餐桌摆在家堂下面或旁边。待老人把供奉先人的菜摆上、酒满上,团圆饭的菜才开始上桌。团圆饭的菜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炒菜,醋溜白菜、肉炒藕丝、芹菜炒肉······都是喝酒的小菜。第二部分是蒸碗。这可是标准的过年菜。黄焖鸡、炸丸子、松肉、带鱼······都是开炸货时准备好的,到大锅上一蒸,再浇上高汤,不仅香味扑鼻,吃起来也松软可口。不论是六个碗还是八个碗,哪道菜都让你难以忘记。怪不得有些大饭店也推出了蒸碗的菜系,要的就是这个年味。还有第三部分,那就是永远也吃不够的大锅炖菜。里面有白菜,豆腐,粉皮,五花肉,加上煮肉的老汤。每人一碗,吃完了再盛。多少年了,不管丰歉,这大锅菜的味道没有变。即便是你吃惯了山珍海味,对老母亲做的大锅菜也会充满了期待。有人问:年味是什么?一个高赞的回答是:母亲做的大锅菜。

下午五点,太阳还没有染红自己的脸蛋儿。不知是谁家的年轻人,安奈不住期盼的心情,带头燃起了村里的第一挂鞭炮。这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携着满是鞭炮的竹篮,搬起大礼花的纸箱,扛着长长的竹竿,走出家门,在自家大门口的大道上燃起了辞旧迎新的鞭炮。红红的千头鞭,钢炮似的二起脚,此起彼伏。满大街上,站满了男女老少。不过,用不了十分、二十分钟,浓浓的烟火气就把个大街弄得硝烟弥漫。再加上夜幕的降临,只听鞭炮响、不见点炮人了。突然,“吱儿”的一声响,一个火球窜上天空,“啪”地一声,一个火红的礼花在空中绽放,紧接着是金菊花开、牡丹朵朵······五颜六色的礼花把个小村庄打扮得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家乡的除夕之夜格外迷人。
晚上快八点了,放累了鞭炮的男人们在女人们的催促下终于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他们要回家看春晚,他们要喝守夜酒,他们要跟发小聊聊天。守夜酒是在家堂旁边喝的。菜一般是凉菜。因为有中午的大菜垫底,再加上刚刚吃过了意味着好日子再翻番的脂油饼,实在吃不下什么东西了。热上一壶酒,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这时,老人会给晚辈们讲述先辈们的功德,诉说老一辈人的艰难困苦,念叨这好日子得来的不易。年轻人也借着酒劲儿,跟老人汇报这一年来自己的得失。特别叮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诚实待人,将来有所作为。这时,人们自然会想起那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待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响起倒计时的钟声时,守夜的年轻人会情不自禁地走出屋子,放一挂鞭炮,对着星光闪烁的夜空默默祈祷:新的一年祝一家人平安幸福,愿风调雨顺,望事事称心!
吃饺子是新年的第一顿饭,又称年夜饭。老人的俗话说,吃了饺子才长一岁。早晨五点多钟,天还不亮。村里的人们就悄悄起床下饺子了。这下饺子是有规矩的。讲究一个“静”字,不能弄出响声来,就连烧火的风箱都不能用。家家都用芝麻杆儿烧火。过去,每个生产队都会种上几亩地的芝麻。不为磨香油,只为家家过年煮饺子。如今好了,一根天然气管子通到各家,煤气灶都是电打火,风箱早就下岗了。第一个起来下饺子的当然是奶奶、婆婆们。年轻人忙了一年了,要让他们多歇一会儿,好迎接又要开始的耕种。

“砰,砰——”“啪,啪······”院子里响起了鞭炮声,还有爷爷跟孙子、孙女的说笑声。好像是条件反射一样,很快,整个村子又被这喜庆的鞭炮声笼罩了。待饺子盛到碗里,老人们先端上饺子敬家堂。磕完头,就准备吃饺子了。年轻人赶快给祖先磕头,然后喊着“爸、妈,我给你磕头了。”说着,双膝跪地,磕在地上,十分认真。之后,一家人才有说有笑地吃起饺子来。
七点多钟,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伴随着新春的第一缕阳光,穿戴一新的乡亲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家门,三人一伙儿,五人一队,出这家进那家,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拜年。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穿着运动鞋的小帅哥,也都跟在大人的后面,蹦着跳着,跑着闹着······
从初二开始走亲戚:初二去姥姥家,初三去姑姑或姨妈家,初四当然是媳妇回娘家了。一场大范围的走亲访友开始啦!
过年,辞旧迎新的鞭炮响不停;过年,尊老敬贤的礼仪记心中;过年,家和业兴的欢笑传四方;过年,再创佳绩的奔忙再启程。
不知是那一天,院子里、墙角跟儿的迎春露出了灿烂的笑脸,跟过年的孩子似的,鲜嫩鲜嫩的,格外喜人。
春节过了,春天来了!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