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加村百年“神社火”探秘
文/秃山情
正月十五闹秧歌,欢乐的锣鼓敲起来。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从传统意义上讲,是汉民族敬神、娱神、谢神的最高形式,是“天人合一”、“神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表达和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座落在海东地区化隆县西南部的梅加关帝庙“神社火”保留了上百年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传承、演绎中形成了独特、鲜明、丰富的地域和农耕文明的特征。

一、扮神装仙寓吉祥
社火做为民间最古老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的主旨是祭祀与祝福、祈求护佑和常降吉祥、庆祝与娱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梅加村百年“神社火”中,有装扮八仙、福禄寿禧财五路财神、唐僧师徒以及至少与关帝庙齐寿的戴高帽、穿长袍的四位“棒棒”神等各路神仙。装中郎、扮女装、打战旗、耍狮子等各种角色300多人,还有身份最高、神位最大的“胖婆娘”和反穿皮袄的“羔袄客”,俗称“丑社火”。正是人神美丑共存,高矮胖瘦不等。据老人们讲,过去还有高跷和旱船,后来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流失了。笔者猜想,我村过去大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随时都要爬坡过坎,装扮高跷根本不能适应,所以失传是自然而然的。而旱船的失传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偶然的事件有关。当时装扮旱船的“渔姑”在社火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因突发的刑事案件被判刑入狱,为此乡亲们认为装扮旱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从此就禁止了。装扮社火的每一个成员习惯上都称作“神体”,这表明装扮的每个角色代表的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关老爷麾下千军万马中的一员。按照传统,装扮“神体”的人员提前用柏香水沐浴、漱口,点燃柏枝熏衣服,整天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正是带着诚信去敬神,带着期盼去装扮。
社火队伍走村串户,家家户户点燃火堆、放炮喜迎社火,为的是祛除过去一年中的晦气、不祥、病痛和种种灾难,企盼社火“秧歌”①在新的一年中带来吉祥、财福、好运和美满幸福。真如社火中唱的“秧歌来了空不来,金银财贝带上来;秧歌去了空不去,病痛灾难带上去”。正是锣鼓喧天驱恶魔,威风狮子逐邪神,锦旗猎猎降吉祥,福禄寿禧带财富。

二、香烟冲天求赐福
近年来,梅加关帝庙是化隆地区香火最旺盛的寺庙之一。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礼佛,虔客信士跪进致礼,焚香祷告,化表求安。而每年的腊月、正月庙里整天香烟滚滚,佛灯常明,尤其是耍社火期间。过去耍社火时,早上每个“神体”前往庙里时都会自觉带上香、表、桑面、青油等,每个神位前仅上三柱香、化一张表、点一盏青油灯进行祷告,乞求灭障消灾,表达信仰和敬意。而现在不仅带香表、桑面,还带酥油、贡果、白糖等,上成捆成捆的香,煨成袋成袋的桑,化一道一道的表,点上百上千的佛灯。早上诵经声、祷告声、撞钟声此起彼伏;叩拜人、上香人、祷告人摩肩接踵;电灯、佛灯、宫灯交相辉映。乞求神祗常降吉祥、常保平安、常赐财富,天遂人愿,事事如意。正是:香烟冲天天赐福,灯花落地地生财;钟声不绝带福瑞,佛灯常明消灾难。

三、肃穆庄重出社火
从庙里出、入社火,又叫“出、卸神体②”,是耍社火期间最庄重、最肃穆的大事。每天早上装“神体”的人员到庙里上香、焚表、叩首等完成这些礼仪后,全体人员排成两列,随着鼓点在黑白相间、中间大书“令旗”二字大旗的导引下按顺时针方向缓缓绕着庙宇大殿转三圈。这时所有的老人按照分工在每个神位前三拜九叩上香、化表、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国泰民安;有的将大家的桑面、酥油集中到一块,统一煨桑,洒酒高声诵经祷告;有的撞响悠扬的钟声;有的点燃柏枝给整个队伍熏香。当在大殿台子上每唱完一段梅加人为之骄傲的悠扬婉转、动人心魄的“秧歌”时,所有人都扬起道具应声和唱,三应三和,三起三落,一般唱三、五首。当仪式完毕后,随着鼓点全员先朝庙外向老天爷三叩首,然后再转头向庙神三叩首。表明正月时节耍社火,不是娱乐是敬神。
接着在前旗的导引下,平时禁绝任何人出入、铺着红地毯的中间大门走出,俗称“出神体”。出大门后全员向右转,按顺时针绕行庙宇庄廓一周后才能走村串户了。社火展演结束后又从中间大门进入,举行与早上基本相同的仪式后,才能将道具、服装放到指定地点,叩头致谢后,才算完成了当天的装扮任务,从两旁侧门走出,俗称“卸神体”。耍社火的四天(含正月十六日)都不厌其烦地举行同样的仪式。庙宇的中间大门一年四季在重要节日时才开启,但禁绝任何人出入,只有在每年耍社火期间装扮“神体”的人共出入四天八次。正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只有神仙走此门。

四、“秧歌”不易百年情
按照村庄古老的称呼社火队又叫“秧歌”队。自古以来,每年出社火的第一天,声势浩大,五彩缤纷的社火队伍先到玉麦街行政村安家家族的场上点火堆、放鞭炮跳上三圈,由安家人焚香、化表。因为安家的祖先在当初修建庙堂时发宏愿无偿捐献了所占用的全部土地。然后顺路下到张家的场上点火放炮同样跳三圈,以示铭记张家的祖先张五十八在修庙时立的大功,他是当时的主要策划者、决策者和捐献者。最后一路下到山底梅加行政村,名叫“扎果麻”的藏族同胞聚集的地方“麻尼”寺去举行与庙里基本相同的敬神仪式。由藏族同胞点火、放炮喜迎社火队伍。最后到下闫家的大门场园里,由闫家人接一年一度的第一场社火,同样为的是表彰下闫家祖先当初修庙时的丰功伟绩。年年岁岁如此,祖祖辈辈不变;社火铭记功勋,教育子孙感恩。
在完成上述亘古不变的铁律后,过去根据村民居住顺序或聚居情况三人一家、五人一伙、或家族、或隔壁邻友、或单独一家等等自由组合选块空旷的场地接社火。一般当年打了新庄廓、或盖了新大房、或儿子结了婚的人家,专请社火到自家院子或门前场上去演出,希望带来吉祥、财富。
社火队伍行走在大路上时,随着锣鼓队的“走路鼓”旋律,或龙腾蛇舞似地跳跃,或唱着“路曲”踩着鼓点舞蹈;当行进到某个接社火的地方时,只见主人家迎着社火队伍,点火堆、放鞭炮、焚香化表祷告后行三拜九叩的大礼,这时不忌社火队伍中的子、侄、孙等小字辈或平辈人。鼓声立马变为旋律急进、节奏感极强的“撒欢”(欲称“撒伙”)旋律,整个队伍急剧奔走跳跃,犹如万马奔腾,山洪突发,烟尘四起。当唱起嘹亮、悠扬、婉转的祝福曲“秧歌”时,锣鼓停止,队伍缓行,主人家倾听歌词。唱完一段后锣鼓声又骤然敲啊,整个队伍又离地三尺奔腾跳跃……一般三起三落后,锣鼓声又变为俗称“扭扭鼓”的节奏,两行队伍在前旗的导引下,或配对扭秧歌,或串花,或行进,或两行队伍首尾相连跳“8”字串花舞,或尾巴裹着头部进行“卷白菜”……变化多端,神奇莫测。紧接着众人唱祝福词、吉祥词,一般也是三起三落。众人退场后就耍狮子,演节目。当离开接社火人家时,整个队伍此起彼伏的唱着“道谢”歌。每场接社火的形式基本上都是这样固定的模式。
改革开放后,根据梅加、玉麦街村汉族村民居住分散的情况,当时研究决定正月十三专门到梅加滩名叫“尕六队”的自然村进行演出,第二天到玉麦街村,正月十五到梅加大庄。众人的中午饭相应地由上述三地的乡亲们分别供应。

五、空山林中迎“神狮”
耍狮子是民间社火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狮子赋予了镇恶驱邪、迎福纳祥的功能。梅加关帝庙“神社火”中的狮子在上百年的演绎中一直延续着颇具神秘的独特做法。每年正月十二“出东关”的凌晨四、五点中,由会头牵头带领相关人员到山中去“领狮子”。
先由耍狮子的人先行一步背着狮子道具前往指定的大山中分别藏起来,或提前一天将狮子道具藏在大山的某处。后面的人带着锣鼓、香表、桑面、酥油、白糖等悄无声息的跟进。到了指定地点后,选块地势较高、干净的地方点火煨桑、焚香化表、高呼山神土主进行祷告、叩拜,然后敲响锣鼓。在空旷深坳的山谷中突然响起惊天动地的锣鼓声,在四壁高山的回应下比六月天最厉害的惊天雷胜过十倍,震耳欲聋,山谷回响,大地颤抖,野兽惊叫四奔。敲得使人热血沸腾,力量倍增。随着鼓点,埋伏的狮子从不同的地方跳跃而出,提前选好的人员,分别奔向各自的狮子抓住胸腔的“毛发”牵引着紧随鼓点走向庙宇。庙门外点一堆大火,焚香化表礼拜,放炮迎接神狮。庙里灯火通明,香烟滚滚,佛灯煜煜,人影幢幢。狮子跨过门前火堆,迎进大殿,跪在老爷脚下,由德高望重的人先向主坛神化表祷告,然后祈求、祝愿狮子力量无穷,神威无边,驱逐邪恶,带给吉祥。最后狮子起身向神像叩拜致谢后才完成了迎领任务。说来也怪,有时山里面敲锣打鼓喜迎神狮时,“它”四处奔跑,不愿随人行走;有时不让人去抓前胸“毛发”;有时领到庙门口感到惊惧不愿进等……。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不断的化表、祷告、祈求。本来一小时之内完成的事,往往要拖两、三个小时。正是空山林中神狮出,四蹄踏云风雷激;邪神恶鬼无踪影,鸿运祥瑞照万家。
一般领狮子的是会翻筋斗,手脚灵敏,腾挪跳跃,口才伶俐的人担任。在人家接社火耍狮子道喜祝福时,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字字珠玑,句句金玉,听的人浑身舒畅,笑逐颜开。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狮子都是由乡亲们亲手制作的。制作时首先选一大土块,挖出狮子头的模型,然后用胶水将布和牛皮纸层层粘贴到半公分左右,晒干后上漆、画图装饰,再将上下鄂连结即可。身子用茶麻袋或用白口布缝制,身上的毛发用草本植物麻的纤维代替。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每当敲响急剧的锣鼓声,狮子抖擞精神一跃而起时狮子颌下“过关”的人很多,特别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过关的人大多是婴幼儿,也有一些身体差强人意的病汉和精神不振的老年人。过关时,领狮子的人抓住狮子颌下一簇毛发,婴幼儿由大人抱着,随着领狮人的吩咐声和众人的应和声在颌下左串右过,一般过五下。象征着每过一次就过了人生的一大难关,如过了“出生关”,“百岁关”,“七岁关”等。头上方飘荡着两面前旗,头上、身上用驱邪除恶神仙们的法器轻拍。据说狮子发威时连身上的每根毛发都具有神通,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狮子身上的毛发在正月十五晚上被拔得稀稀疏疏,甚至连灯笼上的纸花也抢得七零八落。会头、老汉们虽然不断大声斥责,但也难起作用了。据说,当时谁家小孩晚上哭闹不止,或心神不定,或受到惊吓时,就点燃狮子毛发或灯笼纸花,在小孩头上左右各转三圈,口中念念有词祷告后会马上转闹为安,寂然无声。由于狮子毛发、灯笼纸花是“紧俏货”,所以乡亲们一般会珍藏慎用。
过去一般人家出现病痛灾难、流年不利、命运多舛等现象时,就等到耍社火时请狮子去驱邪逐魔。一般请锣鼓队、前旗、“棒棒神”和唐僧师徒等。主人家请狮子前要准备好佛灯、表、香、红和少量的现金,提前将请狮子的缘由告诉领狮人。当狮子请到家里后点上佛灯,化表焚香,给狮子挂红抬现金,然后领狮子的人吩咐狮子的神通和威风,能马上显灵驱邪降魔、除病祛痛,会带走一切不幸等。紧接着敲锣打鼓,狮子先在主房中跳跃,然后从中堂处一跃到炕上,从病人身上跨过后从窗口中跳出。唐僧四徒弟、牛魔王、龙王等神仙从其他房屋、角落中一齐驱赶鬼怪,逐出大门后回到社火队伍中。
当年打了新庄廓或盖了新大房时,一般请狮子、前旗、福禄寿禧财五路神仙到新家庆祥,意味着喜盈门、降祥瑞、进财富。
狮子的装扮一般分为雌、雄和崽虎三种形式。

六、“送子娘娘”多传奇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在民间认为是极其庄重、极其伟大的、人生最最重要的课题,孩子又是神灵赐予人类的最高礼物。而社火中的“胖婆娘”据传是送子娘娘的化身,是妇女们最重要的保护神。我社火中的“胖婆娘”身着古时候的长布衫,头带红头巾,浓装艳抹,夸张化妆。怀抱名叫“长命保”的神娃,和反穿皮袄、头戴草帽的“羔袄客”一起,又俗称为“老妈妈”和“老达达”,在整个社火队里装束最奇特、表现最活跃的角色。她(他)们穿梭于人群中,将“长命保”不断送到当年新婚夫妇、急于抱孙子的爷爷奶奶和求儿求女人的手上。用夸张调皮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滑稽的表情、不合常理的表演常常引得人们哈哈大笑。神娃“长命保”平时放在庙里老爷的脚下,每年耍社火时请出来换上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新衣服,然后熏香、化表、叨祷后才能启用。当送到求儿女人手里时,一般怀抱十几分钟,送还时给怀里揣给糖枣、现金等,忌讳空怀送还;提前有准备的人还送给新衣帽鞋袜;求子心切的人带到家里放在正房中堂、上香焚表、祈祷后才送还。大家对此视为神物,非常敬畏,顶礼膜拜,许愿祷告。
据说梅加关帝庙在求儿女方面非常灵验,再加上不论谁扮演“胖婆娘”所得钱物因敬畏神灵不敢私拿一分钱,全部归还到每年的香钱中。因此声名远扬,逾传逾神,每年都有求子心切的邻近村民、远方信士专程到我社火中抱“长命保”,同时许战旗、送现金、备大礼。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如前文所述的玉麦街村的安家家族的祖先当时因无子嗣不仅抱“长命保”,而且在社火“出灯官”时,抓住“灯官”老爷的马缰绳下跪许下若得子愿无偿捐献修庙时的土地的宏愿。后来如愿以偿,生一独子,为了铭记关帝庙神灵送子恩典起孩子名为“心有”,以示感恩和纪念。还有解放前“扎果麻”一藏族老人名叫拉本,为了求得儿子,不仅抱“长命保”,还跟着社火队伍一路诵经求要,到庙里煨桑、点灯、祷告,用头触碰老爷莲台、大殿龙柱,后来果然生下了独子才华,此人还在世,现人丁兴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是送子娘娘多传奇,声名远播神通大;千处乞求千处应,万人敬仰万人颂。
传承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间社火,是汉民族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一部百科全书。她不仅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而且还蕴藏着婚丧嫁娶、祭祀祭祖等方面丰富的资料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每一个故事就是一部绚丽的画卷,每一个传说都是一颗耀眼的星辰,愿我们讲着社火的故事,走进祖祖辈辈赖以传承的精神家园,不断去挖掘深藏的秘密。
二零二四年立春著

注释:①秧歌:一是指唱的敬神和祝福曲;二是指社火队伍。②神体:一是指装扮了社火的人员;二是指整个社火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