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联寓意深而远》
年二十七,天微微阴,老婆踏出家门,往街上的年货摊走去。我站在家门口,看着她渐行渐远,仿佛连背影都带着些许期待与欢喜。我回身,家中似乎还残留着去年贴对联的痕迹。
我拿起抹布,浸湿,又拿起铁丝球,开始清理。木面上的旧对联经过一年的风霜,早已与墙面融为一体,铁面则因日晒雨淋,痕迹斑斑。我用力地擦,直到墙面露出原本的颜色。若遇纸屑顽固不脱,小刀或鎅刀便成了得力助手。
当一切清理完毕,我站在门前,深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家门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一年的希望与期待。
不多时,老婆满载而归,手中多了新的对联。她指挥我如何张贴,字数对仗,横批端庄。我看着她忙碌的背影,心中满是感激。
回想起之前,每逢春节,家人总让我执笔写对联。那时我总觉得拿捏不准,字迹勉强凑合。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觉得自己的不足。与其勉强为之,不如让专业的人去干。
自从加入增城民间文艺家协会,跟随大师学艺,我对挥春有了新的认识。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心境、是文化、是传承。那位民间书法家下乡送福,村民对他笔划的要求近乎苛刻。但每当他挥毫泼墨,笔划如行云流水,大气而圆润,排队等候的人便越来越多。
我看着新贴的对联,心中满是感慨。旧去新来,岁月如歌。或许,我们都应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不论是亲人的关爱,还是文化的传承。春节即将来临,愿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温馨与喜悦。
作为出自梅县的客家人,长期在增城工作和生活,每年贴春联,觉得增城人和梅县人对春联的不同要求,也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增城地处广州这个大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信息流通也更加迅速,因此春联的内容和形式更加注重创新和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梅县地处山区,人们的生活相对较为传统和保守,因此春联的内容和形式更加注重传统和历史感,以保持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此外,增城人和梅县人对春联的不同要求,也与他们的性格和文化背景有关。增城人性格开放、豁达,善于接受新事物和外来文化,因此春联的创作更加注重创新和变化。而梅县人性格内敛、朴实,注重传统和道德伦理,因此春联的创作更加注重传统和历史感。
总的来说,增城人和梅县人对春联的不同要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和人们性格、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创新的追求和取舍,使得中国的春联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我们知道春联的原始形式是“桃符”,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有学者认为,春联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唐朝,记载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内容为“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由唐代人刘丘子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岁日或立春所撰写,较后蜀主孟昶所题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早240年。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宋代以后,人们开始在纸上写对联,称为“春贴纸”。到了明代,人们开始在门的两侧贴对联,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对联,他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春联在清代开始盛行,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
然而,当今春联有人总结出如下特点:
一、个性化、创意化。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对春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性化、创意化的春联更能迎合人们的喜好。
二、手写艺术化。随着电脑和打印机的普及,手写春联逐渐被取代,但手写春联所具有的艺术性和人文情怀却永远无法被替代。
三、内容健康向上。现代的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因此春联的主题也更加注重健康向上,传递正能量。
四、多样化。现代春联的形式和风格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对联形式,也有现代的创意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五、文化内涵深厚。现代春联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使得春联这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而今贴好春联,迎接新年的心情是充满喜悦和期待的。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祝福和祈愿。贴好春联,意味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可以给家人带来好运和幸福。同时,这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新的一年里,人们都希望拥有一个好的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