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甘肃天水地区有一警钟社,较有名气。警钟社为引镇人所创,其中知名的有王朝建、王朝民、王宽民和温警学。而这些人,大多数都与皇甫川有缘。
王朝民(1915~2009),王朝建之弟,后人讹写为王超民。民国16年(1927)12岁时,在兄长王朝建的推荐下,王朝民进入榛苓社学艺,启蒙老师是朱喜堂、惠济民、吕子清等人,主工小生。
榛苓社解散,1931年改为牖民学社后,王朝民分在丙班,继续学艺。1933年王朝建建立玉庆社时,王朝民已能经常演出《吃鱼》《辕门射戟》《石秀杀嫂》等小生名戏,一时小有名气。奉兄之命也进入玉成社,协助料理剧务。
玉成社进入甘肃,由缺少得力须生,王朝民奉兄之命,改演靠把武生。因为武功功底扎实,又有丰富的演出经验,王朝民改变行当后,以传统名剧《金沙滩》一炮走红,成为响当当的名角,陇东一带人称“活令公”。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先有西安易俗社名须生杨启华在陇东、兰州大演秦腔“关公戏”,后有原西安榛苓社著名二花脸刘全录于陇东改演“关公戏”,俱轰动一时。当时京剧名红生郭荣利、段小楼等人在陕西西府、甘肃陇东亦大演京剧“关公戏”,热闹一时。受京剧影响,本是平常秦腔的“关公戏”大受重视。平凉平乐社名须生景乐民向郭荣利学演“关公戏”,大受观众欢迎。于是,王朝民奉兄之命开始钻研“关公戏”,一方面观摩吸收京剧“关公戏”庄严隆重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揉入秦腔红生苍劲古朴的传统,加上武功基础扎实,一出《过五关》就很受欢迎,从此王朝民成为秦腔“活关公”之一。
1938年,王朝建将玉庆社改造成了警钟社,迁驻天水。其时天水秦腔演出繁盛,势力强大的班社甚多,本土的老班社鸿盛社和外来的名班社新声社,皆在其中,竞争十分激烈。天水须生名流众多,谢玉堂、刘毓中、刘易平、谢鸿民等人并秀,王朝民亦以自己的技艺挺立于其中。
1939年,王朝民还在庆阳西峰的通俗社搭过班,为主要成员之一。
大约在1943年左右,因为热衷于耍钱,王朝民误了社里演出,受其兄王朝建柳棍责打,离社出走,贩卖陕西布到庆阳,和张鸣山相遇,于是进了聚义社,从此,基本就在陇东度过了一生。解放前在泾川、平凉、庆阳、西峰各地搭班演戏,解放后王朝民先在庆阳地区文工团,1956年进入平凉地区秦剧团,1977年又到平凉市秦剧团(现崆峒区秦剧团)工作至退休。
受其兄长王朝建的提携、督促和严格要求,王朝民的唱、做、念、打都有独到之处。他继承了榛苓社艺术源自同州梆子的老派风格,唱腔苍劲自然,念字清晰,表演刚劲有力,富有古朴美。并且戏路宽泛,纱帽戏,蟒靠戏,皆非常拿手,须生行当的纱帽戏《游龟山》《春秋笔》《徐策跑城》《守江阴》《打镇台》《放饭》等,武生的《金沙滩》《太和城》《临潼山》《破宁国》等戏,“关公戏”《困土山》《斩颜良》《挑袍》《出五关》《刮骨疗毒》《水淹七军》《走麦城》等戏都很有影响。《金沙滩》可以同刘金荣、王集荣、贠安民等人平分秋色;“关公戏”则与刘全录、刘金荣、景乐民,王秉中并驾齐驱。
王朝民年轻时担子非常大,功底也好,某次武戏演出,他从相摞的两张桌子翻跟斗下来,碰到桌子沿上,一口牙全碎,补过了才能继续演出。他的艺术解放前就斐声西北,解放后盛誉不绝。1953年王超民主演《古城会》而荣获庆阳地区戏曲会演一等奖。1955年在甘肃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中,他主演《逃国》荣获演员表演一等奖。1958年在西北五省戏剧会演中主演的《守江阴》荣获演员表演一等奖,此戏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存留。叫人惊叹的是1997年,他以82岁高龄主演《金沙滩》,老而弥壮,也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王朝民82岁剧照
王朝民还是一位卓越的戏曲教育家,温警学、张新华、牛利民、张兴裕、祝义民、刘振民、张世军、韩玲珍等人皆受其教。
王朝民终生94岁,是少有的成名于民国的高寿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