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中学老师
文/尚进
这是一段远去的历史,是留在千阳教育界和熟知吕守伦先生的许多人,心中难忘的岁月。
五一节过后,我回到千阳县,听朋友说,吕守伦先生刚去世,五月2日已安葬了,终年77岁。县教育局在安葬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系统的许多同志都参加了,足见守伦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守伦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千阳农村人,1949年千阳解放前,他以青年积极分子身份参加征粮支前工作,算得上建国前参加革命,退休前被认定离休干部,享受副县级待遇。
守伦先生事业鼎盛辉煌阶段,是在60年代在千阳教育系统的峥嵘岁月。那时候我是他任校长的初中和高中同校的学生。千阳是个山区小县,也是个经济穷县,但千阳却有着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文化传承。县城有完全小学启文小学,据说前身是清代的启文书院。县城唯一的完全中学就是千阳中学,他是全县的高等学府。60年代初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学生和老师的生活都很清苦。在我的印像中,千阳中学校长吕守伦老师那时候也就二十七八岁吧,由于人长的清瘦,又经常患胃病,老是见他手中端个熬中药的药锅,说话不紧不慢的,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好几岁。自然灾害频烦的年月,雨也下的多,三年自然灾害过后,人们还从那种饥饿当中缓不过劲来。1963年,我上初中2年级,寒假过后一开学,发现学校的老师出现了好多新面孔,且都是20多岁到30岁的年轻老师,授课的水平都不同凡响,穿戴打扮也都很有风度。出于年小的好奇心,我们学生之间相互打听,怎么一个寒假学校一下子就增加了十几位新老师?
刚开学春寒料峭的早晨,早操过后,自然又是例行的校长讲话,六百多位师生静静地站在宽大的操场上听新学期校长讲些什么。讲话的是党支部书记李延年老师,他说吕校长感冒了,由他来讲。李老师操着东北口音,给我们介绍了这些新教师的来历。他说整个寒假吕校长跑西安、跑咸阳,去许多大专院校、工厂技校周游列国,动员这些大城市的青年教师到千阳中学任教。李延年老师的话很简洁,是教导我们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在这些老师的培养下学有所成,以好成效报告老师报效祖国。
李延年先生是一位老资格的共产党人,解放前在洛阳搞过地下工作,后来由于叛徒出卖,组织遭到破坏,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他本人摆了个香烟摊,试图再与党组织接上关系,两三年过去了,始终没有音信。建国后,没有人能证明他是共产党员,连党籍也拖了一段时间才恢复,先在千阳县文化馆图书馆当馆长。多年后,去找在黑龙江任省委书记的哥哥李延禄,恳求他帮忙调离千阳。谁知他哥哥一听他解放前的那段遭遇,只给了他一身黑色呢绒中山装衣服,就再也没说什么。我进这所中学的时候,他已是这个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了,秋冬季节老穿着那套中山装黑呢衣服,人个头高,挺气派,也挺威严的,我们师生心里都有点怕他。延年书记只是简略介绍了这些新来老师的基本情况,在我们以后和这些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才渐渐地知道了吕校长是怎么把他们招唤来的。
吕校长也真是个有本事的人,他在咸阳、西安那些学校不找校长,直接找到这些老师本人谈,许诺到千阳中学一定可以让大家吃饱肚子,并且每周可以吃一次肉。再就是学校的环境有多么美,有花坛,绿树成阴,四季如春,没有大城市的嘈杂和污染,你们到那里一定会喜欢那个地方。至于他还有什么招数,我至今不得而知,那时候不兴人才招聘,但也有挖墙角这一说,吕校长承认这些老师是他挖来的。这些来自大城市的老师在宝鸡一下火车,坐长途汽车翻山越岭,来千阳中学的路上,更多的是疲劳艰辛,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从来没有感受过如此坐汽车长途颠簸的滋味。但这些人都很有耐力和适应能力,一投入教学工作好象把什么都忘了,谈笑风生,讲课言简意赅,由浅入深,让学生泾渭分明,通俗易懂,对他们的外地口音更是好奇,以听不懂讲话为因提问,常引起教堂的哄闹。
教俄语的孙学智老师是鸭禄江边上丹东市人,他夫人张春花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员;教语文的张中堂老师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毕业生,上海人;教生物的甘去非老师是西北大学生物系毕业生,他做的动物解剖比外科医生做手术还利索,他是四川成都市人,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也就二十多岁,和学生们相处的很好,既是严师,又是兄长;教语文的程生义老师是西安三桥人,是陕师大中文系的保送生,讲起课来,有声有色,神彩飞扬……

还有一位我永远怀念的语文张志渊老师,她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天津辐仁大学毕业生,留学法国、曾做过重庆中央日报社的记者,亲眼见证了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神坛风采,因为她就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她给我们讲起当年的情景,总是无比的激动,她以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讲述那段难忘的岁月。张志渊老师是这些大城市来的教师中年龄最大的,她的小女儿王红,已是学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可能由于妈妈的原因,张老师的大女儿王嘉凌从中国人民大学一毕业,就要求分配到千阳中学当老师,她的未婚夫周家歆追随她来宝鸡就业,在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她们好像是不怨两地分居,山水隔离。还有许多我神奇可爱的老师,给我们教物理的袁景照,她的夫人古巴竟不与他商量,不给他打招呼就直接调来千阳,她可是北京一所大学幼儿园的园长,每个月80多块钱工资,比县委书记还高。
他们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艰苦岁月,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千阳县的教育事业。四十多位老师,600多名学生,有了人生那一段难忘的岁月。就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在这样的山区小县城,这帮来自大城市的老师们除了潜心教学,精心育才之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无限激情,常常做出些惊人之举。记得是1964年吧,全国第一台反咉青年人恳荒宿边,建设祖国边疆的多幕话剧《青年一代》在首都舞台上演了。一家报纸登载了话剧剧本,老师们竟然心血来潮,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晚上时间,自制道具和布景,排练了这部多幕话剧。在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将学校的《青年一代》搬上了千阳县的话剧舞台。演出那天,县剧院座无虚席,师生演员们穿的衣服都是东借西凑、翻箱倒柜从相似的服装鞋帽中挑选出来的,但那股精心投入角色劲,那样生动激情的表演让观众赞叹不已,敬佩有加。我记得程生义老师就是剧中男一号青年主角林育生的扮演者,他们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这也算得上千阳中学教师第一次在县城集体亮相,竟然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把话剧这种高雅艺术表演给小县城的父老乡亲,真是让人们大开眼界。人都是有个性的,这些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也是不甘寂寞的,或做学术研究,或写理论文章文学作品,刊载于国家级的书籍报纸杂志上,显示了他们的学识水平。周末在校工会的支持下,把学校实验室十几间平房腾出来办起了舞会,那明亮的灯光下,男男女女的教师们欢歌笑语,翩翩起舞,惹得我们这些中学生爬在实验室外面的窗台上看稀奇,觉得我们的老师真可爱。
生活就是这样,在平常不惊的的日子里,平静的湖面却常常泛起几朵浪花。正是这些老师们来到千阳中学的第二年,千阳中学高考一下子有三人过了本科录取线,一名上了西安冶金学院,一名西北大学,一名咸阳中医学院,那年月全国的录取率也不到百分之二十,尽管30多名考生中只有三人,但那是有史以来千阳中学高考历史上零的突破啊,人们好像看见了一道闪电,一抹曙光,一幅无限美好的彩虹展现在山区教育的山涧河畔。在随后十多年里,这些老师们经历了激情如火的岁月,也经历了炼狱般的文化大革命的日子。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十多位人到中年的老师陆续离开了千阳,到了宝鸡、西安,回到了丹东,进了上海,回了苏州,去了杨州……结束了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实现全家团圆美梦。守伦校长,延年书记却还留在千阳。如今,延年书记早已作古,守伦校长也刚仙逝。
守伦老师在千阳的一生,为千阳的教育事业开天辟地之举,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外籍老师支援千阳,但他们觉得在那样的年月,在他们的人生中只干了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岁月不会忘记,千阳县政府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学生终生不会忘记。
2002年5月31日二稿



作者简介:尚进,籍贯山西,生于宝鸡工作生活在宝鸡市,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宝鸡市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副教授。高六七级老三届学生,下乡知青。许多作品在[王蒙文学院]等报纸杂志刊物上发表。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