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与金华》之二十二
胡大海与金华
一提起胡大海,金华当地年岁稍长一些的人,可以说是无人不晓其大名。在金华,至今流传着胡大海的许多故事。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早年参加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他“身长铁面,智力过人”,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员大将,是农民起义军将领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元至正十四年(1354),朱元璋攻打滁州时,胡大海投奔到朱元璋麾下。自此,胡大海作为起义军作战先锋,一路攻和州,下太平,克集庆〈南京),取京口(镇江),拔常州,攻城略地,屡立战功,由先锋升为“右翼统军元帅”。
至正十八年(1358)秋,朱元璋欲攻取婺州路(今金华),以控制整个浙东。胡大海献计先打兰溪,“兰溪下,则婺之右臂先断”。于是由胡大海率军很快打下兰溪,为攻取婺州扫平了道路。不久,顺利攻克了金华。随后,朱元璋又命胡大海攻打诸几、绍兴。
至正十九年(1359)五月,朱元璋已攻取浙江大部,便准备从金华归返建康(南京)。临走前,考虑到金华的战略地位,特把胡大海从绍兴召回金华,委之以镇守金华之重任,以抵防盘踞于江西一带的张士诚。
胡大海先后在金华四年多,做了几件值得称道的事:
一是严明军纪,爱护百姓。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守金华时,一部属因扰民被金华都事王恺“执而挞之市”。常遇春闻后怒不可息,竭力加以庇护。而胡大海则深知爱民之道,特为部下约法三章,规定“三个不”。胡大海说:“吾武人不读书,然吾行军,唯知三事而已:不扰民,不虏女,不焚庐舍”因而胡大海所属队伍,军纪严整,无侵犯百姓利益的事发生,受到金华百姓的拥戴。
二、大公无私,忠心耿耿。起义军攻下金华后,军粮紧张。朱元璋为节约粮食,下令严禁饮酒,有违者一律当斩!一天,胡大海的儿子在军帐违令喝酒酩酊大醉,朱元璋十分震怒,就要拿他开刀绳之以法。
都事王恺劝说道:胡大海正在前方攻打诸几,最好不开杀戒,以安胡将军之心。
朱元璋听后毫不动摇:“宁可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朱元璋为了维护军纪,竟亲手杀了胡大海之子。
胡大海在前线听到儿子恶噩,自然是痛心不已,但当他了解到儿子是违禁执法被杀的原由后,未存怨气,继续在前线出生入死,奋力苦战,充分表现出一个优秀将领服从法令、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三、崇文重教,求贤荐贤。胡大海身为身经百战的一员猛将,自小没有上过学,从军后也没有时间看书,但他都十分敬仰文化,非常重视教育,非常爱惜人才。在镇守金华期间,虽然战火尚浓,但在他力主之下重开了郡学,聘请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厚为学导,“时丧乱之余,学校久废,是始闻弦之声,无不忻悦”。
胡大海虽为一名武将,但深知“贤才,国之宝也!”因而求贤若渴,四处求贤访能,先后拜访了浦江的宋濂、青田的刘基、丽水的叶琛、龙泉的章溢,并积极主动推荐给朱元璋。开国之初,正是用人之际。朱元璋为四人特设了“礼贤馆”,刘基因有谋略,留在身边当谋士,称之为“开国功臣之首”;宋濂因学问高深,便成为文化礼仪高级顾问,并聘其为太子朱标的授课老师,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叶琛、章溢因有治民之才,被委以佥营田事司,分籍定税,掌管财政,收支有度,受到百姓称颂。
胡大海待人宽厚,为人真诚,守信用,讲武德。但也往往以忠良之心度奸贼之腹,于是本来立身之优点反成了他一大致命弱点,最后使自己因此而丢了性命!
当年胡大海攻打建德时,当时元将杨完者手下有三个苗将:蒋英、刘震和李福。他们三人闻说胡大海的勇猛无敌,就率其部下从桐庐投奔胡大海。胡大海“喜其骁勇,留置麾下,待之不疑”,后又将他们安置驻扎在金华城内。
当时,金华西边的张士诚实力颇强,天下形势尚在互相争锋之中。一天,三位降将酒后商议谋乱:胡大海虽待我不薄,“但兵之柄在主将,不杀主将,则事不成。”于是设下圈套,准备谋害胡大海。
一天,蒋英特在八咏楼前的演兵场举行箭弩比赛,特邀主将胡大海前去观看。胡大海如约而至,号角吹响,比赛就要开始。只见胡大海的一只脚刚刚套进一只马蹬,准备飞身上马观看比赛,突然,同党鐘矮子跑到胡大海马前哭诉求救:“英等欲杀我!”叛将蒋英随即从袖中取出一把铁锤,快步上前假意做出要击打鐘矮子的样子,胡大海尚未答复鐘矮子,也无意顾上蒋英持锤上前,说时迟那时快,蒋英的铁锤呼的一下就砸在了胡大海的脑门上,胡大海当即扑地重重地倒下了!蒋英二话没说,随即用随带的尖刀取下了胡大海的首级。一代英豪,就这样惨死于自己的宽厚之心,怎不令人扼腕痛惜!
胡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亲为文而祭”,追封为越国公,谥武王。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塑胡大海像于鸡笼山功臣庙,并配享太庙。在配享太庙的七大功臣之中,胡大海列为功臣首位。
胡大海死后,下葬于金华城西北的“婺女乡孙家岭生姜垅”,即今金华城北祝丰亭外的广厦肿腦医院西侧的斜坡上。明清以后,金华当地人把胡大海下葬坟莹的所在地,干脆叫做胡大海,一九六六年“破四旧”,胡大海之墓被毁。
2024.02.06编撰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