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贴对联说门当户对文/赵建武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不喝过腊八粥后,年货市场就陆续活跃起来了。对联年画的销售是最最火爆的,可以说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山人海,但却发现以往为数不多的现场书写对联的场面不见了。我是带着相机来拍照的,难免有些遗憾和不安。个衷原因是我喜欢手写体,不喜欢印刷体,尤其不喜欢别出心裁的成语组合体。
过年其实就是过的一种仪式感,其中贴对联就是过年仪式感中最重要的一环,过年贴对联是有讲究的,起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只要不是守孝的家庭,无论住不住人,都必须贴对联。二是贴对联的时间讲究在除夕晨6时到午12时。三是上下联的顺序要与都横批的顺序相一致来确定。四是正确区分好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音发仄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发平的是下联。五是先读上联后读下联。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现在的高楼大厦尤其是高层居民住宅的门框,愣是放不下一副对联,你去看看吧!,要么是咯叽在防盗门的门框里面,要么是分贴在相邻墙的两个墙面上。这都于一面门柱一横梁的传统贴法,大相径庭,格格不入。实在是要怎么难看就有怎么难看,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甚至有人调侃说,设计师都是西洋派,忘记考虑中国人过年贴对联这码子事情了。
由此我想起“门当户对”这码子事情了,“门当”与“户对”都是传统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中,“门当”是大门两侧的石雕,“户对”就是门楣上方的门簪。
关于门当,相传,古代将军凯旋而归后,常常会将战鼓放在大门前炫耀功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形似战鼓的圆石。因为人们认为鼓声宏间成严,厉如雷定,能避邪除祟,所以民间广泛用石鼓代替“门当”。
在古代,只有较大的宅门才配得上抱鼓石。抱鼓石不仅可以固定门楼,更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的门当,代表着不同的等级。
关于户对,门楣上方固定门柱的簪子就是户对,它与门当一样,户对的多少也与官品职位的高低成正比。古时,三品以下的官宦人家,门上是两个“户对”,三品官员可以装饰四个户对,二品官员有6个,一品是8个。皇帝的皇宫才能有九个,取九鼎至尊之意。
“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宅第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家境,因此古代古代精明的媒婆在给人提亲时,要专门看这家门框上有几个门簪,门前的石雕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人家。两户人家在选择婚配对象时,最先考虑的必然就是彼此的社会地位与乡里家族地位。

门当户对非常美观也十分气派,使大门增加了丰富的韵致和品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据说也有辟邪镇宅的功能。它们与房子的整个建筑相互辉映,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成为传统官民房舍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房舍建筑艺术。
至于门当户对演变成攀亲结缘媒婆提亲的前提条件,确实有点势利眼的味道,但是对于学识礼仪教养品德等诸多方面的契合,还是有些一定的道理的。
在自由恋爱的时代,父母不应该多干涉子女的婚姻大事,尤其是网恋闪婚的出现,让你无计可施,来不及反应。
身为父母,对于孩子们的婚姻,门第层次不是首要的,品德三观才是最重要的。层次观念相同,婚姻才能牢固,对方人品端正,儿女才会幸福美满。
有道是:
大红灯笼高高挂,
对联端庄人人夸。
情起情分皆是缘,
没有必要索当前。
人生难得携手走,
门当户对随大流。
不是冤家不聚首,
磕磕绊绊皓白头。

作者简介:赵建武,网名渐悟,山西太原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退休赋闲,曾有十三年的军旅生涯,喜爱写作,在《金融时报》《建设银行报》以及山西的许多报刊发表过文章图片,最近在《安澜诗社》、《索语随心》《今日头条》、《知乎》、《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等发表过小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