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连双岁 三更分两年”
——除夕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除夕”是岁末最后的一个夜晚。“除”是去除的意思,“夕”指的是夜晚,“除夕”就是岁除之夜的意思;“除夕”又称为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此夜家人们要团聚在一起,辞旧岁迎新春。
“除夕”起源于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的风俗。《荀子·礼论》有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说:天地,是生命产生发展的根本;祖先,是族类繁衍延续的本源。除夕拜天祭祖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要不忘根本。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 有一种叫作“年”的怪兽,其体硕大无比,其性凶猛异常,头上长着触角,嘴内长着獠牙,眼里露着凶光,相传每到年末的最后一个夜晚,它就从深山老林中出来,见到什么吃什么,就连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也不放过。人们在与年兽的搏斗中,发现年兽怕光、怕红色、怕爆竹燃烧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从此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挂上红灯笼、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后来改为放鞭炮)……户户点上烛火,守更待岁,直到把年兽吓走赶走……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以后就形成了习俗。
所以除夕夜自古以来就有着祭祖、守岁、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逢除夕,家族中的每户人家至少有一人到持有家谱的族人家中,在太阳落山、星光初现时,大家带着玻璃罩煤油灯,带着香裱,到村头十字路口,撮起一小堆土,敬上三柱香,点燃黄纸裱,口中念念有词,请祖先回家过年,到初二傍晚星星出现时再送回去,这种祭祖活动叫作“请家堂”“送家堂”。
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守岁,有时吃着瓜子花生,有时喝着饮料热水,述说着今年的收获、明年的打算,到子时换岁时一起吃饺子。在吃饺子之前,晚辈要给长辈磕头问好祝福,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保佑平安。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子容易受到鬼祟的侵害,所以要用压岁钱压祟驱邪。饭后大家一起守岁:小孩祈求快乐成长,大人祈求平安发财,老人祈求健康长寿。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另外,在过年那天上午或者前一天的下午,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红”,它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的统称。它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1)我还记得小时候贴年红是父亲和哥哥的事,我还记得在老屋前墙门窗间的墙面上要贴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吉星高照”“紫气东来”“四季平安”“阖家欢乐”等单个竖联,在屋门、院门两侧门框上要贴上对联,在井架、牛圈、马棚、猪栏的立柱或横梁上也要贴上单个竖联或横联……我出门进院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几乎都能背下来,在心中形成了一种坚定的信念。(2)在两扇大门上要贴上门神,据说这样一切妖魔鬼怪就会望而生畏。起初门神画像是神荼、郁垒,唐朝以后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也当作门神,门神在民间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3)在窗户纸上要贴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衬托得红火富丽。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有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这一习俗据说起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到清代时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就是今天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中仍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吃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其中必有鸡有鱼,象征着吉祥如意、吉庆有余、也喻示着年年有余。有的家庭还要上一个火锅,火锅热气腾腾,预示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家人围坐在桌旁,吃着美食,互敬互爱。老人看着儿孙满堂,欢欢乐乐,精神上得到安慰和满足;年轻一辈看着长辈身体健康,乐乐呵呵,心情也非常高兴,并借此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之情。
过年挂灯笼,据说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着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红色代表喜庆欢乐,圆形寓意着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除夕之夜守岁,大门口挂着红红的灯笼,灶堂里燃着熊熊的烈火,桌面上点着红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等待着“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那一时刻的到来。长辈坐在尊位,儿孙绕于膝前,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是何等的幸福。
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意是: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呀;我的两鬓已经变得像霜雪一样白,到了明天早晨我又老了一岁。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反衬出了我思乡念家的心切。
唐朝诗人孟浩然《除夜有怀》:“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诗意是:到了五更,钟声与漏声相互催促不停,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来回交替。在帐子里的残灯才刚刚熄灭,炉中的香气却已经烧成灰烬。逐渐看到春天逼近,芙蓉花儿探头出来凋零,突然感到寒气消散,竹叶杯中的酒似乎干了。守岁的家家户户都应该还没入睡吧,思念之情又怎能引来梦魂梦中相见。
除夕之夜,是千家万户团圆的时刻,但仍有一些人不能回家团圆,如守卫边防的人民子弟兵,如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如在太空天宫的航天员们……所以我们在享受阖家团圆时,不要忘记他们的付出和贡献。
2024.02.05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