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堂”一名的起源
“黄金堂”地处豹澥人民政府以北四公里处顶古山山南脚下。早年间因山脚低洼、地广人稀,四季复年山洪水土冲流、黄土集聚山脚而得名“黄泥塘”。
历史由来

据当地人谱序记载,明代万历庚辰年(1580),某氏族由武昌县界牌岭迁居顶古山山南“白云寺”东栖身,用黑石筑灶烧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白云寺长者来其门前告知:“授一仙姑托梦与我转告施主,此地黄泥塘,黄泥便是黄金,黄金便是黄泥!”族人不解其意,次日来到寺庙问其因,得知长者仙然而去无影无踪,遂失望回家,生活照旧。一日发现筑灶黑石因久烧变白成白灰,继日发现白灰能杀虫肥田,民送“石灰石”。自始石灰能杀虫肥田民传方圆200余里,众送名此地“石灰洞”,由此“石灰洞”名扬200余亘年。
上世纪50年代,当地人因生活所拮,于是抱团筑槽挖坑、烧石灰解济,自始生活蒸蒸日上、日新月异,众人感叹:昔日的“黄泥塘”变成了“黄金堂”!“黄金堂”就此得名。
贡献发展
新中国豹澥人民政府坚定走毛主席社会主义集体思想道路,办“豹澥人民炼灰厂”扩大石灰生产,兴建土窑、科技竖窑。武昌县档案馆文史资料记载:1957年农业合作化后,原武昌县县委支持乡镇经济,抓住“石灰洞”这块名片,当时的豹澥区委为使“黄金堂”不负其名大力组织开发“石灰洞”。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豹澥区委改为同力人民公社,“豹澥人民炼灰厂”更名“武昌县同力炼灰厂”,到1983年同力炼灰厂建厂25年创利润1598.5万元,税收468万元,提留535.5万元。豹澥人民公社用这笔财富扩大再生产,先后建设了织布厂、水泥厂、预制厂、碳酸钙厂和化工厂等十四个乡镇企业。当年豹澥乡的税收稳居原武昌县第一。“黄金堂”一名金字匾额,方圆150公里家喻户晓。
社区演变
2007年豹澥划到东湖高新光谷,“黄金堂”这块为豹澥人民创造财富的福地因拆迁改头换面,“黄金堂”匾额一名也将淹没大海,但豹澥人民的情怀难以割舍。豹澥街道政府为留住这种情怀,将“黄金堂”这块金字匾额冠名为“黄金堂社区”,以纪念当地人民祖祖辈辈丰功伟业!
在无数前人奉献下,黄金堂社区迎来了新的蜕变,并将由此持续、完善的发展下去!
策划:王本华
编辑:桂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