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八把面发,阴历二十八这天,我们老家,家家户户都要蒸年馍。
一大清早,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用刚从老井打来的井温水刷洗笼屉蓖子。
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已经将前几天磨好的面粉倒入大盆里,并加入适量的水揉成面团。接着,她将面渣头加入面团中,在案板上揉搓均匀后放入面盆,用塑料布盖好,静待发酵。
当看到面盆里的面团还没有完全发酵好时,母亲便在灶火开始制作红薯凉粉。
她将下粉条剩下的红薯粉面在铁锅内加水加热,水快滚时,不停的搅拌,以防糊锅底。在木风箱的扑嗒声中,锅里高温下的淀粉糊糊开始咕嘟咕嘟的冒着气泡,一锅凉粉基本熬成。然后停火,将粘稠的淀粉糊舀进大盆内冷却。
母亲用锅铲清理粘在锅底的锅巴,将锅里加水洗涮干净后,又往锅里加水烧至快滚,然后慢慢倒入搅好的玉米面糊,快速搅拌以防有结块。汗水从母亲头上冒出,顺着脸往下直流,但她再热也不能停下来。
随着玉米面从她左手撒进锅里,右手不停地用木勺子顺时针搅动,锅里的面越来越稠。待锅里变浓稠、冒大泡,玉米面熟到她认为满意了,才停下来,长长松口气,自言自语道:“好了!”
待盆内凉粉冷却凝固后,母亲用菜刀在盆内横竖几刀,将一块块红薯凉粉、玉米凉粉切成块状,放进泡着豆腐块的大缸内。大缸里豆腐的白、红薯粉的青、玉米面的金,在清水里颜色纷呈,煞是诱人。
将粘在锅底的锅巴用锅铲刮净,一块块酥脆干香的玉米面锅巴被一抢而空,使劲咬上一口嘎巴嘎巴,满口香脆还耐嚼。

待盆内的发好面团将案板上的死面汇合揉好,(洛宁人叫接面)搓成长条,一个个揪成面坯。包上红豆泥馅、糖馅,尤其是春天采摘的洋槐花,加入粉条、豆腐、熬猪油剩下的油渣,混合搅拌,这种菜包馍最好吃。
豆包和菜包代表“财宝”,而豆包则寓意“都饱”。馍坯在笼屉里一层层摆放好,然后上锅蒸。拉风箱是最辛苦的活儿,一刻不能停歇。灶膛里的柴火要烧得旺旺的,映照得人脸发红发烫,额头上的汗珠不停的滚落。
母亲捏一小块面团,放在灶膛口烤熟看颜色、品尝,如果碱放得适量,她会满意地点点头。蒸馍时碱放少了,馍会发青、酸硬不起;碱放多了,馍会发黄,碱味大且难看。
蒸馍的时候很邪门,如果在蒸的时候边上有人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比如“蒸完了没?”或“暄不暄?”,那这笼馍多半会出状况,不是瘪了就是发青。有时会蒸出一锅死面馍,发硬、发青、扑塌成一团。
有时是其中的某一坯馍,有时是一坯馍其中的一个或数个,死面馍格外显眼。所以人们要说好话,比如“蒸齐了”,或者干脆不说话。

一笼笼热气腾腾的蒸馍出锅后,需要趁热晃动,以免与笼布粘在一起。稍晾凉后,将它们一个个放进旁边的大笸箩里摆放。小妹在上面给每个蒸馍点上红点,圆圆暄软的蒸馍瞬间变得漂亮诱人,让人忍不住流口水。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吃上两个。
母亲的手非常巧,她能做出各种形状的枣花馍,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大的还是小的,都能做得非常好看。馍坯做好后,会摆放在案板上,看上去非常赏心悦目。
除了普通的蒸馍,母亲还会做各种形状的枣花馍,比如像麦草垛形、装粮食的长布袋形、圆圆粮仓形等等。小枣花卷更是家乡姑娘出嫁、小孩满月回礼时的必备品。

制作枣花馍的过程非常有趣。将面团搓成长长的圆条形,左右扭成S形,然后用一双筷子从两端往中间一夹,就成了梅花形的馍馍。小妹会把洗得干干净净的大枣拿起来,插到馍馍的正中间,一个枣花馍就做好了。
此外,还可以制作各种吉祥的动物形状的馍馍,比如刺猬、兔子等等。在这些馍馍上面,可以用洗干净的梳子按上一溜印儿,使它们看起来像蛇一样扭动轻盈的身躯。再通过来回折动,用一双筷子用力一夹,就可以折叠成漂亮的六瓣形花馍。
在做中间的大花芯时,上面有空的地方可以安上一颗鲜红的大枣儿,边上再做一圈小的花瓣儿。有的像“8”字形,里面放上两颗红枣;有的像人的脑袋,两边像两只小耳朵,里面放上三颗红枣。这些花馍非常精致漂亮,只待再醒醒就可以上锅蒸了。
到了下午,一簸箩、一簸箕、一筛子的红豆包、菜包、肉包和各种形状的枣花馍,摆满了农家小院。家家户户飘出的馍香,伴随着过年的热闹喜庆味儿沁人心脾。一阵阵柴草火味、馍香、枣花香味弥漫四溢,一缕缕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萦绕盘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作者简介:雷晓军,微信名称“朝花夕拾”,洛宁坡头人,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