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走亲戚拜年说开去文/渐悟
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物质的极度匮乏,生活的极度困难,现在的人是难以想象的,每每说起来,都以为你是杜撰着讲天方夜谭的故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青黄不接,断顿挨饿,人猪同食,皮包骨头。我是亲眼所见,有时亲身经历过的,对那个特殊时期的情景是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的。
那个时候的困难是普遍的,大家都在日复一日的熬着挺着,也就一晃又一晃的过来了长大了。但是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坚挺,心情特别是亢奋,感觉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对于过年,那是好几个月就期盼和谋划的重大事项,尤其是跟着大人去亲戚家拜年,那是一件无上光荣,十分自豪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家中的老大优先,其次是学习好的优先。一是能吃到更多的没见过的好吃的东西。二是可以挣到拜年的红包钱,好的时候能挣七八块,甚至十来块钱呢!。

那个时候过年拜年其实是一件很惬意,很开心的事情。走亲戚拿的一般都是馍,礼品很简单,但亲情很浓。跟亲
戚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打扑克,一玩就是大半天。
以前拜年,注重的是亲情交融,虽然物资匮乏,但也会竭尽全力置办酒席,款待亲戚。拜年会留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流,谈谈工作上的事情,絮叨絮叨孩子的学习,扯一扯地里的庄稼收成。说一说来年的打算和计划。边吃边聊,开心快乐,此情此景其乐融融,让人感觉亲戚很亲,亲情很浓厚。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餐桌上应有尽有,食材水果琳琅满目。现在的人根本不为
吃饭而发愁,平时里就跟过年一样。特别是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人们对过年拜年慢慢地淡化了。走亲戚拜年,成了走一走形式的敷衍过场。进了亲戚家门,说不上两句话就要走人,更不用说吃饭了,很不得一天把所有的亲成都走完。这实质上不是走亲戚,而是走程序而已。以前的传统礼仪,如何问候,如何鞠躬作揖,如何抱拳行礼。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就是多此一举。即是硬着头皮跟着大人走亲戚,也是被动应付,一言不发。手机不离手,游戏酣震天。和长辈说话时,总是心不在焉,魂不守舍。更有甚者给父母和长辈也用起了电话拜年,网络拜年。这样的拜年,不拜也罢。
听我妈说,邻居家老大就是把拜年当成应付差事,能简单就不复杂,不想来就找理由,但是孩子们的拜年钱,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拿到手的,他给父母的的确是数的着的寥寥无几。大多时候都是,给老人问寒问暖,打个哈哈。一分不花,虚晃一枪。还有着满载而归的收获。
其实父母长辈们不是缺你们所给的钱和礼品,而是儿女们相见时的一种亲情,一种守望年岁的幸福,一种团聚相融的笑声,一种隔辈天伦温馨的亲密。

电话拜年,微信拜年,已成为时尚。不是非常重要的关系,一般不需要登门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我总觉得没有了一种仪式感,不够虔诚,不够真诚。
前些年流行家庭团拜会,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地多好啊!。但由于形式的老套,轮流坐庄的攀比心理,加上晚辈们消极抵触的情绪影响,许多家庭聚会都借着新冠疫情,就驴下坡了。
如何把传统的拜年活动与时尚的团拜聚会相结合,成为了我们中老年人不得不聊,又永远聊不完的话题。

作者简介:赵建武,网名渐悟,山西太原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退休赋闲,曾有十三年的军旅生涯,喜爱写作,在《金融时报》《建设银行报》以及山西的许多报刊发表过文章图片,最近在《安澜诗社》、《索语随心》《今日头条》、《知乎》、《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等发表过小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