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文化应该包括人们行为和思维两个主要方面,如果千姿百态的传统武术技艺、功法好比视野中的浪花惊涛,那么这一文化结构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思维方式则宛如海水深处的暗涌,从中显示出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偏向。”因此,基于传统武术的文化结构,挖掘武术的文化思维方式,对进一步弘扬武术文化的精髓,再现民族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武术中阴阳范畴的内容比较多,其中拳种将阴阳理论推演得更加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拳种无论哪一派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强调刚柔相济的重要性。认为“刚不能久,柔不能守,纯刚纯柔都不是上乘功夫”。不同的拳种虽然练法不同,但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达到刚柔相济。求得刚柔相济,是传统武术的根本要求。由于刚体现为一种强猛的、外在的运动特质,所以属阳;柔体现为一种恬静的,内在的运动特性,所以属阴。传统武术理论中要求明阴阳,事实在许多地方就是指刚柔,所谓阴阳相济也就是刚柔相济。刚柔相济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武术朴素辨证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从拳种训练的实践看,如以柔入手的太极拳,要求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要“有心求软”,“用意不用力”,全身松开,然后才能“无意成刚”,再到“刚柔相济”;再如形意拳则是从刚入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先练明劲,再练暗劲,最后是化劲。明劲是刚,暗劲是柔,化劲是刚柔相济。另一方面,从刚柔相济的内容上看,首先表现为一种两两相当的实际格斗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刚柔相济就是体现为净力的发放,在净力发放过程中,必须刚柔相济,如果纯用刚法,力布满身,牵拉不力;如果纯用柔法,则气散不力,落点没有归着力。其次,从生理机能看,肌肉只有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强度以后,才能产生兴奋,形成收缩,这种刺激,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刺激的强度越大,肌肉兴奋性就越高,所募集到的运动单位就越多,因而,如果动作过分柔弱,必然导致缺乏足够的刺激强度,肌肉的兴奋性就不会出现,从而气散不聚。
“欺软避硬” 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武术的特性,“趁利避害”是人类世界的本能。“武”字是会意字,其本身的涵义,是一人提踵(抬脚后跟儿),执戈,是拿起家把什拼命的意思。原始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会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论能力,一个人的体力再强大,胆量再大,徒手空拳是不可能打过狮子老虎大狗熊大野猪这类大型野兽的。但是,有了家把什(兵器)之后,结果就不一样了。人类使用长矛弓箭长剑大刀木棒等兵器,可以杀死比自己强大不知多少倍的大型猛兽。王芗斋先生曾说:“中国最早就两门学问:一是武二是文,先有的武,后有的文。”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最早就是使用家把什儿,手里有家伙的气长,没家伙的气短。后来被发展成军队的兵器与技术,使得传统武术技艺成为军队士兵用兵器打人杀人,消灭敌人。王芗斋先生还说:“中国最早的武术就是一拳一腿、一刀一枪的事。跟现在练打的哪些玩艺差不多,后来才吸收了动物的长处。”

如同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一样,传统武术在它长期的存在和演变过程中,也一直贯彻趋利避害这一智慧法则,并且围绕这一目的,赋予了“武术”更深的涵义,使之成为了一门包括多学科知识和智慧的综合学科——武学。传统武术技艺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拳一脚,一对一的徒手对搏,它也可能是江湖道义,也可能是官场谋略,也可能是哥们义气人情世故……,当然,也可能是修身养性的道艺之学。王芗斋先生说:拳学之道,非一拳一脚之谓也,乃拳拳服膺。也就是说,一个习武之人,仅仅练一身蛮勇凶狠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好虎架不住一群狼,一人难敌四手。明明形势对己不利,还要硬打硬冲地拼命,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只会自取灭亡。胸无韬略,腹无点墨,仅有一身徒手功夫,充其量也只能充当一名警卫员、保镖、保安,做一名冲锋陷阵的炮灰而已。武术不是匹夫之勇,不能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只有那些身怀功夫,腹有诗书,计谋万千的,才是统兵带队之精英将才。所以,当传统武术技艺被赋予了智慧韬略之后,传统武术就不简单了,传武就成了武学、传武就成为了兵法。而兵法的精髓在于:先胜原则:“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避实就虚,乘虚而入;
以势取胜,以强打弱;
集中兵力,以多胜少;
出奇不意,以少胜多;
攻其必救,黑虎掏心;
避敌锋芒,果断撤退。……。

武术练的是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的技术,运用的是技巧智慧和计谋。敌弱我必强,敌强我智取。在敌对情况下,对方赤手,我则用兵器;对方拿刀,我们就用枪,总之,只有傻瓜蛋子才会硬碰硬,拿自己的鸡蛋去碰对方的石头。《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第三十六,就是走为上计。所以说,当有人钻牛角尖,杠精地纠结,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打的问题时,此文已经给出了答案:传统武术能不能打?那要看,和谁打,怎么打?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院。这是无赖流氓无分别。一定是和打得过的人打,和不会的人打,这样当然能打,肯定能打赢。但是,能打过而不打,这才是一个习武之人修养与文明的体现。和实力强大、势均力敌的一方打,则可以放手一搏,不计输赢高下才算好汉。特殊情况下也可“末曾先动手,先伤脚和手”伤其手脚,是之无法再动手。这是法制社会自卫的有效方法。变对立相斗为互相友好,相向而行。总之,现实是任何打斗场合皆是欺软避硬,打不赢就跑,就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太极拳论》说的很清楚:“人刚我柔为之走。”走,就是主动地逃跑,撤退。有计划有预谋地主动地撤退逃跑,躲避敌人的锋芒,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牺牲,难道有什么可难为情而觉得丢脸吗?不争一时争一世!不争眼前争长远!凡事看结果,暂时躲避敌人锋芒,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转而打败敌人,反而是值得称道的一种计谋和智慧。

传统武术技艺,是一门大学问,有许多习武一生的老前辈,有可能一辈子没和他人真正的拼搏,交过手,这难道说练了一辈子的传统武术,白练了吗?一把钢刀从来没有杀过人,不能就因此武断地否定这把钢刀不具有杀人的功能。因为,真正的习武者,是为自己的身心而练功夫,让自己的身心受益处,从不过分热心地去关心打听别人如何,也从不在意他人如何议论自己。更不会主动地去踢馆,找人比武较技,以论输赢,以决高下。
传统武术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武术的历史延传,主要不是通过对典籍文化的认识来进行的,也不是通过对典籍的阅读理解进行的,关键在于实践的体验。习武者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中国武术中的传统武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观念系统,要孝、要敬、要悌等等,要诚信、要讲礼义廉耻等。另一个就是由具体行为体现的实践程序,传统武德不管在观念上如何丰富高远,它的根本宗旨就是对内在的人格塑造,这就决定了传统武德从它形成的开始就是实践,而非思辨,要完成武德的人格设计,也只能靠习武者本身对这一观念理解基础上的社会实践。另外从技术提高上看,武术技术的提高同样也是一个实践体悟的过程,一部《中华武术史》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历代习武者在一种价值认同追求下,不断建立、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发展史,从这个过程中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求实务本、自强不自的文化精神。
现今社会,有太多的人们,急功近利,浮躁近乎疯狂,趋利如蚊蝇逐蛆,要钱不要脸,要钱不要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与人之间交往,没有了基本礼仪,以粗暴蛮横刁钻古怪为荣,置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为不宵。没有内则修养:孝悌忠信。那有外则准则:礼义廉耻。这些情况对于真正追求习武一辈子的武者们来说,还是要讲武德,守住武林规矩,不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坏了武风武德。因为,真正的武术家一生练功养生修身一定是坚守武以德为先,视自身声誉为性命。他首先要和自己身上的虚假开战,想打人,其实,首先应该学会打自己,要先和自己的心性搏击,先要打败自己的心性,然后再打败自己身上的魔鬼,即:打跑自己身上的疾病,成为一个精神振作,神气饱满、气血旺盛、精力充沛、神经正常的健康人。在此基础上,才具备能去打人的资格和实力。能够做到这一点,比拿到多少枚奖牌,比把谁谁谁打败了,要强百倍,更有实际意义。这也是传统内家功夫,“打己,打鬼,打人”的“三打”功夫。

作为习武之人,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宁可千日不用,也不可一日无功;养兵千日,决战一时。”打铁还须自身硬,既然是一位习武之人,就要时刻准备着战斗,功夫练在平时,要具备一定的抵抗实力或反击的能力,武术在于行动力,是真打真拼,不是说拳讲拳,练嘴卖嘴。是骡子是马,关键时刻是必须出来遛遛的,展示拳脚功夫的,否则,只能自己认倒霉,活该挨打了!
习武就能健康,习武就能长寿吗?这个不一定,健康与长寿不但在于运动,锻炼,习武,饮食,睡眠。更在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亦在于武医同源,齐头并进。武医一家修己正人,仲景心法精益求精。拳不离手,药不离口。有记者采访南怀瑾先生,请教先生养生之道。南先生,微微一笑,转身打开身后的柜门,让记者看柜子中的一大堆药瓶。说道:“我养生,是全靠吃药。”说完哈哈大笑。南怀瑾先生,说养生靠吃药,其实是一语双关。因为,从武者及道家修真来说,法财侣地,拳械药功,是必备的功课节目,是缺一不可的修真保障条件。道家修真,以药来说,药有内药外药,有形无形之药的对待。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天上的叫天元丹,地上的叫地元丹,人自身的人元丹。

知时知量;知冷知热;知饥知饱;知医知药;知修知炼。这是人生不同时间段不同环境下所应该具备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比如知冷知热的认知,是动物的本能认知。知饥知饱,则是普通人区别于动物的认知。知医知药则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的文明认知;而知修知炼,应是文武兼备,武医合一人的认识。而知时知量则是人身心开悟后的高层次的认知。懂得主动地寻医问药,运用人类医学进步的成果,呵护好自身的健康,是一个人具备知识文明修养的表现。所以,无论是选择何种途径法门进行锻炼修真,人都不应该过于迷信和执着偏激,过于自信,从而拒绝寻医问药,进而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因为,任何一种锻炼方式,都不是万能的,都不能代替医疗的作用。
譬如,国内非常有名的一位太极拳家(为逝者讳,隐去姓名),在2000年,忽然去世,死因成谜,享年仅仅六十来岁,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闻此消息,无不为之惋惜。直至二十多年以后,笔者才通过这位已逝太极拳家的弟子了解到其中的一些内情。原来这位已逝的太极拳家患有家族遗传性疾病,然而,这位老师平时只知每天练拳,拒绝吃药,从不忌口。除春节过年休息一天外,坚持二十多年在公园里教学员。每天早晨五点就必须从家出发,途经一个小时,六点钟赶到公园练功场点,传拳授课一个半小时之后,再去上班。常年如此的辛苦操劳,身心失于调养与呵护,导致病情失于控制,以至于病情严重不可逆转,最终不幸去世。这件事,留给后人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如今我们面临着空气污染、水质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等现实问题;面临着西医条件下医疗就医价格昂贵的负担问题;面临着各种生活因素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大的问题。在这种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我们自身的健康管理,就更需要综合治理了。该练拳练拳就好好练拳,争取获得好的锻炼功效;该吃药吃药时最好找一个真正的中医就医,记住自古讲究“药到病除”,这是最及时,彻底,究竟的医疗方案。另外你得遵从医嘱,及时预防及时干预,科学防治。过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在参与各种形式的锻炼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是对拳对功法还是对师傅,都不能盲目迷信,过分偏激与偏执,要怀着反邪教的觉悟,对待老师,对待拳法功法,要警惕不要把好端端的一套拳一套功法,最后搞成了邪教。还要始终保持善恶分辨的能力,谦虚谨慎,好学好问,不能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以免落入各种打着养生健身的旗号行骗的团伙之中,造成人财两空的悲剧发生。
人身如同一台机器,也可以把人体比喻成一台电脑、一辆汽车、一台冰箱。如果精心呵护,按期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维修,那么这电脑冰箱和车辆的使用期限,便会适当地延长。反之,如果使用不保养,或使用不当,人为故意地造成故障,这无疑都会缩短其使用寿命。 当然,主动寻医问药,注意呵护自身健康,这只是人类对自身健康保养的辅助手段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祛疾却病而长命不死,也不可能达到变化气质,身心再造的目的。清代著名丹家郑朴山于峨眉山禅院为李涵虚治病疗疾,告曰:“金石草木只可治标,治本宜用自身妙药,方可坚固。”李涵虚闻之大悟,遂拜郑朴山先生为师,后再遇吕祖师及三丰祖师,于洞天中钻幽冥,潜修数载,修真有成,终创清虚一派,后世人称大江西派。
所谓身中妙药,即是我们人类生命赖以延续的精气神,此精气神,无形无象,然而,普通俗世百姓天天日用而不知,身怀宝玉却又四处寻宝,真是骑驴找驴,正如祖师曰:“人身自有宝,只是不会找。只想聚其力,一生瞎胡闹。”三丰祖师作《无根树》道情诗曰:“无根树,花正佳,对景忘情玩月华。金精旺,耀眼花,莫在园中错拣瓜。五金八石皆为假,万草千方总是差。金虾蟆,玉老鸦,认得真时是作家。”

习拳练功者,要步步登高,日日有精进,努力从拳艺层面,及时地升华至道艺层面,明理悟道,层层深入,这才是习武修真者的正途。不能把拳术当成单纯的一拳一脚的肢体运动,要深入拳中道要,识得内外药物。所谓拳不离手,药不离口。道理很简单,这是说凡事要有成就有效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做到有恒心,逐日习练,坚持不懈才行,因为,世上即便是真有灵丹妙药,那也需要坚持日日服用,才能收到预期的功效。
2024.2.5

作者简介:云飞,本名孙庆华。汉中市一德中医馆长,汉中市武术协会党支部书记兼执行主席,汉中市同泰少林武术协会会长。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秘书长,世界诗歌网陕西频道副主编。有多首诗歌作品在《星星》《延河》《诗歌周刊》《四川诗歌》《中国诗人》《山东诗人》《陕西日报》《衮雪》《汉中日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