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的冬天
作者/王伟光
播音/陶园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这是女作家萧红小说《呼兰河传》里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关东大地寒冷的程度。“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谚语,佐证了萧红没有夸大其辞。我们小时候出门玩儿,经常冻白了脸,需要抓雪揉搓,直到血液通畅为止,否则会形成冻疮。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繁衍生息,不但需要耐力,更需要智慧。
每年秋收前人们就开始扒炕抹墙,准备过冬。通畅的烟道保证一冬温暖;年复一年的抹墙,挡住了寒风的侵袭。智慧的关东人熟知“二十四节气”歌,知道每个季节都干什么。“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在霜降前,家家忙乎防寒。“糊窗缝”是简单而且适用的办法,“针鼻儿大的眼儿,斗大的风”!足见寒风的犀利。人们用浆糊把裁好的窗户纸或旧布条粘在门窗的缝隙上,挡住鸡贼的西北风,筑起一道防线。
东北农家窗户大多用落叶松做框,用红松或白松做扇。夏天上扇往里开,挂在棚顶的吊钩上;下扇可以直接摘下。窗扇用细木条子做成万字格图案,然后在外面糊上窗户纸,因此经典成东北一大怪,“窗户纸糊在外”。主要是防雨,存不住水。窗户纸两层,中间纵横数道麻皮儿,增加韧性,双面都刷有麻油,干透后很耐雨雪,一年更换一次。同时,糊墙也是防寒的办法,犹如树木的年轮,每年加厚一层。如家里人口少,只用一铺南炕,靠北墙一米的地方用向日葵的秸秆儿隔开,糊上纸,俗称:“后道闸子”,即防风,又是储存冬菜的好地方。把积雪堆满后墙,密不透风,春天扬开。早些年冬天雪大,清晨厚厚的积雪把房门堵住推不开,人们就把房门朝里开,用锹把积雪挖开出去。为此“房门朝里开”怪也不怪。另外,用破麻袋做房门的帘子也不错,晚上睡觉前用木棍将饭桌或面板顶在门帘上,第二天早晨帘子上挂有一层霜雪,足见挡风效果。用草或破棉被做的帘子在外面把窗户捂的不见光亮,寒风知难而退。如今家家窗外蒙上一层塑料布,即透明省事,又防风,方便很多。
冬天取暖主要靠火炕。厨房里冰雕玉砌,卧室温暖如春,都是火炕的功劳。家里“来且了”(客人),扫掉身上和鞋子上的霜雪后,一定请来人坐在炕头,守着火盆,抽着旱烟,唠起家常。为了尽快提高炕温,卧室里留有“攮灶子”,将碎柴草填进去点燃,堵上门让其慢慢燃烧,燃尽后在连接烟囱处插上插板儿,把热浪圈在炕内,持续很长时间。
冬天主要是“猫冬”,如要出去坐马爬犁,便捷轻快。自行车很少,路面光滑,也不方便。山里猎人划雪橇,孩子们玩耍蹬冰鞋,都很快。当下高山滑雪成为时尚的娱乐项目,提升了关东的知名度。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更是国内外冰雪爱好者的首选打卡地,火了岁岁年年,方兴未艾!

漫长的冬季,半年不见绿色,如何吃好也是考验关东人的一道难题,破解方法四个字:“晒”、“窖”、“冻”、“腌”。秋天是蔬菜生产旺季,也是人们晒秋的进行时。晒土豆、晒角瓜、晒茄子、晒黄瓜、晒豆角、晒熟玉米、晒蘑菇和木耳,一串串、一筐筐、一辫辫,恨不能把整个秋天晒尽,丰富了整个冬季的餐桌。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在室内外挖窖储存,够吃到“苦春头子”。冰雪是最好的天然冰柜,豆包、馒头、饺子、鸡鸭鹅、猪肉都可以冻,不失水分,保持新鲜,堪称一绝。“大缸小缸腌酸菜”也是东北一大怪,整个冬春的蔬菜以其为主。同时也腌各种咸菜,每顿饭餐桌上必备几个小咸菜、一盘大酱。

北方的冬季寒冷,但不缺少热度。火炕、火盆、杀猪菜、二锅头,点燃了冬季里的一把火。北方的冬季漫长,但不寂寞。二人转、大秧歌、踩高跷、耍龙灯、玩儿“嘎拉哈”、小纸牌、打冰尜、抽棒球、扎红灯笼,热热闹闹迎春风。北方的冬季刁钻,但难不倒关东人,每一个防寒举措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打春日都是关东人胜利的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