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交错杂居,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往来,互相影响。各民族在交往中,对他民族文化采取有来有往、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共同拥有等方式,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升华。民族传统节日体现民族性及民族文化。土家族也是小聚居、大杂居、与其他族交错杂居,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汉族互相影响。
土家族有本民族的多个传统节日。正月新春期间的舍巴节,又叫摆手节,男女老少汇聚摆手堂,披挂土花织锦,隆重庄严地祭祀祖先,在热烈的锣鼓声中跳摆手舞,唱摆手歌,表现历史传说、民族迁徙、英雄故事、农耕纺织,歌颂祖先,激励后代。四月八牛王节是纪念神牛的,它被土家先人冒险渡湖找谷种的精神所感动,从洞庭湖对岸带来稻谷种,后被天庭贬谪凡间,为人类耕耘效力,土家人将四月八定为牛王节,在农忙时节给耕牛放假一天,给它们做好吃的,唱诵祝颂词,赞扬耕牛的功德,家家户户热烈喜庆地过节。六月六是纪念性节日,纪念土家族起义首领覃垕,这位首领率众起义,反抗朝廷暴政,惨遭杀害,血染战袍,每年六月六,土家人翻晒棉袄冬衣及其他物品,谓之纪念英雄“晒龙袍”。七月十二女儿会,青年男女相约赶场相会,做买卖,讲生意,问答谈说,对歌谈情,选择意中人,一来二去,相约二场,再幽会传情,定下终身。
土家族聚居区近邻楚汉湖湘,历代受汉文化影响大,又以自己的文化影响汉文化。在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节庆活动中,土家族人借助汉民族传统节日,拿来为我所用,而又突出自己的创造性,彰显本民族风习的文化特色。
农历五月初五是汉族传统佳节端午节,土家族视其为小端午节,设置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节,除了划龙舟比赛、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蒿等节庆活动,还要给家婆家岳父家拜端午,敬献丰厚的礼物,如同拜年,隆重热烈,亲情融融。
九月初九汉族传统佳节重阳节,土家族视其为小重阳,自己有九月十九大重阳节,佩戴茱萸香袋,以避难消灾,取新谷糯米,专门舂粉粑粑,新鲜香甜,尽享秋熟,说是“重阳不舂粑,老虎要咬妈”,大重阳尊大,崇敬老人。
全国各地每年清明扫墓祭祖,大多在清明节当天,有的在清明节前后十天之内,土家族人的习俗是借节气、抢时间,必须在清明节的前几天扫墓,为祖先坟墓挂上长条清明纸,燃点香纸蜡烛,祭奠亲人,缅怀先祖。
七月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汉族地区在七月十五过节。土家族地区将整个七月都作为节日,七月是土家族拿来作为祭奠祖宗缅怀亲人的专门节日。每年除夕那天,各家将香烛送到山上祖先墓前,谓之“送亮”。清明节前,将清明纸挂在祖先坟头,叫做“挂清”。七月,将历代祖先请回家来,七月是历代祖宗回家的月份,是怀念故去亲人的日子。全家人聚集在家里,出嫁的姑娘回到娘家小住几天。老人告诫,娃儿们不要坐门槛,不要挡道,故去的老人回家来,历代亲人团聚。七月里,不得惊扰进屋来的蛐蛐、纺织娘等昆虫,故去的老人寄情托魂于其身,回家团聚来啦。对其烧以香纸,祈望老人安详。
最能体现土家人抢年节抢时间抢运气的莫过于春节过年。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腊月大在二十九,腊月小在二十八过年,早晨天将亮明时祭祖吃年饭,各家抢早,谓之“抢年”。听看谁家最先放鞭炮祭祖,意为抢到丰年了。传说,古时候土家族人在临近春节之际受朝廷之命出征,爷娘妻子聚集相送,人多场合大,用大甑子蒸饭,在饭里面蒸大坨子肉,将多种蔬菜合在大锅里做成“合菜”为年菜,受命出征的官兵和村寨男女老少提前一天一起过年。吃过年饭后,官兵出征,适时抵达前线,打了大胜仗,立下战功。土家族世世代代提前一天过年,早晨吃团年饭,凌晨抢早,每个家庭那怕只有一两个人也用甑子蒸年饭蒸大坨子肉,做“合菜”,纪念出征和得胜,世代相沿成习,意即过自己的春节。谁家如有人在那一年中去世,还得抢,还要提前一天过年,以示祭奠怀念。平常之年在大年初二以后的日子给家婆家岳父家拜年,如果哪个亲戚家头一年中有人去世,众亲友提前在正月初一给那家拜年,以示祭奠纪念。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蒸年饭,隆重祭祖,吃团年饭。除夕白天带上香烛纸钱和祭品上山,到各祖坟前祭祀,谓之“送亮”。除夕夜,家庭成员不管离家远近,都回到家,和家人一起坐夜。火塘中燃烧一个大树蔸,一家人围坐火塘,讲故事,猜谜语,通宵守岁,辞旧迎新。半夜过后鸡叫了,各家抢先放鞭炮,抢先推磨,抢先舂碓,争先做几下这种那种农活,争先到水井抢挑头水,意为抢到吉祥,抢到丰年。

作者简介:杨盛龙,湘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在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散文》《中华散文》《美文》《中国散文家》等发表作品约两千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1949~1999》《中国散文大系》《读者》等选载,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杨柳依依》《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等二十余种,《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十多种文学史著专节专题评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