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玉文,大公朗诵艺术团团长
往事依稀
朱玉文
小时候,在老家,一进腊八,家家户户就忙起来了。我家也是一样,年味十足。
杀年猪,蒸豆包,蒸馒头,做新衣,做新鞋,扎灯笼等等。真的是忙忙碌碌喜气洋洋。那个时候几乎什么都是自家做,买成品的极少。
奶奶把家谱恭恭敬敬地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面的柜子就成了供桌。两侧的两个香炉里插上高高的两柱香,中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供品。
平时极少见到的苹果、香蕉、大枣、白馒头、白米饭都摆上了。馒头和米饭上面还放几朵用红萝卜做成的小花,很漂亮。
我最喜欢的是姑姑做的蚂蚁上树。一把粉条抓住一头,把另一头放进油锅里一炸,就开出了一个大大的花朵,拿彩笔在上面稍作点缀,就成了贡品中的佼佼者,姑姑总是要炸两朵都涂上粉色。
爸爸和叔叔都是吉林师范学校毕业的,在村里就是最有文化的人了。到了腊月二十七,家里就更忙了。本家和邻里就会拿着彩纸到家里来请爸爸叔叔给写春联。五颜六色的摆满了奶奶的堂屋。我也有了用武之地,就是把一家的收在一起,晾干了卷成一卷,用线绑上等人家来取。
写完对联,爸爸就带我们扎灯笼。爸爸坐在炕上用竹条制作骨架。我们四个孩子围了一圈,一边看一边帮忙递竹条,裁灯笼纸。爸爸通常会做一个大的挂在院子的高处,再做两个小一点的挂在大门上。那个大的做成转灯,点上蜡烛 ,就会转。爸爸做的转灯有时候是三娘打水,有时候也做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到了三十晚上,家里人都换上新衣新鞋,我们都高兴的跳起来了。妈妈奶奶开始煮饺子了,爸爸叔叔就开始放鞭炮。这时候,各家各户就陆续都开始了,鞭炮声就像开锅一样此起彼伏。我们就提着一个小灯笼,到院子里跑啊闹啊,别提多高兴了。
几十年过去了,岁月如梭,离童年越来越远了。但是那年味一点都没有减少,依稀就在眼前。看到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花灯,我就想我老爸一定能做。看看柜台上的东北大花棉袄,说真的手工真不如老妈做的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年味儿也变了。不是没有了,而是在进步发展。人们用一种全新的形式享受节日的快乐,生活越来越幸福。
如今我也成了六旬人,正所谓:"风雨沧桑几度春,依稀往事记年轮。""无情岁月催人老,有意青丝变雪银。"
白发任风流,年轮志未休。
国富民安泰,福禄一并收。


编辑: 李 牧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出品: 李 牧 朱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