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长文 盛赞周村高玉芬
秦玉岩

前不久,我收到一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周年荣誉奖章”,十分高兴。抚今追昔,又回想起那些年我向党报踊跃投稿,竟被《人民日报》多篇采用的难忘岁月和许多故事。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是全国人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宣传媒体和前进中的指路明灯。其中,我有一篇在《人民日报》刊登的表扬淄博市周村车站居委会主任、今年已经96岁的老人高玉芬模范事迹的文章尤其让人难忘。

1987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我近两千字的长篇通讯《一双警惕的眼睛》。当时我在淄博人民广播电台任采通部主任,从一件通讯员的一般来稿中发现了这一线索,立即感到这是个重要题材,适应当时大力提倡的加强法治建设,保障社会安定的大局要求。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往周村区实地采访这位传奇的巾帼老英雄。

周村车站居委会主任高玉芬,从1954年到1987年,58岁的她33年如一日,无论酷暑严寒,风霜雨雪,坚持夜间义务巡逻,为维护社会治安做出了突出贡献。1954年24岁的高玉芬刚刚当上治保主任,人们望着这个在生人面前说话还脸红的俊媳妇说:“葱白指头豆腐手,女人家哪能抓小偷?”但她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换来社会安定,群众安宁,再苦再累我也要干好!”
在一次夜间巡逻中,她被石头绊倒流了产,婆婆常年有病要人伺候,自己的两个女儿还要照料,她还担任着街道居委会主任职务。真是忙了这头忙那头。年复一年,高玉芬每年都要义务巡逻320天以上,33个除夕之夜,她在巡逻中度过了32个,只有1986年因脑动脉硬化才在家过了一个除夕夜。
高玉芬在治安保卫实践中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对流窜盗窃等违法分子她搭眼一看就"八九不离十″。1986年年底的一天深夜,高玉芬发现在周村火车站侯车室墙角处,有个20多岁的男青年枕着个筒式背包在装睡觉,一有动静就四处张望。高玉芬过去问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男青年抓起背包慌忙就走。高玉芬更觉他可疑,便问他背包里装的什么。这一问,男青年更加慌张,用手掏出个打火机就要往背包里伸。高玉芬心头一震,预感到背包里可能有爆炸物,就猛扑过去紧紧抱住了这背包。后来查明,这背包里装的是两大管(共1500克)硝铵炸药和五枚雷管,导火索已经装好,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那个男青年是某矿工人,在个人问题上受了挫折,企图坐从北京开往青岛的列车上引爆。
1986年,领导上准备给高玉芬补发一笔夜间巡逻补助费,每夜5角,这些年就是几千元啊!可高玉芬一分也不要,她说:“我少睡点,多累点,是为了让大伙儿过得幸福、平安,要是为了钱,我还不干这一行呢!”

现如今,满城满街到处都有设施先进的天网般摄像系统,全国治安形势越来越好。回忆起多年前许多地方主要靠人工巡逻来维护社会治安、杜绝违法犯罪行为时,仍然时时难忘和感激高玉芬老人的那《一双警惕的眼睛》。

作者:秦玉岩,1953年7月出生。自1984年起从事新闻工作。淄博市职工大学中文系毕业。原淄博人民广播电台采通部主任,淄博电视台社教部主任,总编导,总制片人。曾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片)600多篇(件),获中国广电学会、省、市精品工程等各类奖励共100多项,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优秀工作者”。

朗读者:冯志伟,山东省淄博广播电视台资深播音员。四十年的播音实践中始终在探究语言艺术的魅力,并不断创作出优秀的广播、电视配音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现为淄博市朗诵协会名誉主席。
名篇.文学艺术网优秀主播。
名篇.文学艺术网朗诵艺术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