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的中国年
作者:许照煦
我出生在浙中的小盆地上——浦江,童年、少年时期都在浙中乡村度过的。每年腊月二十三爷爷就上香点烛,祭拜灶神,然后把太公太娘的画像从神龛上请下来,拂去画像上的尘埃。恭恭敬敬的挂在堂屋的墙壁上。这些画像都是画工精描细画的,画像上的祖宗高大挺拔没有一点乡村人的气息;他们千遍一律的男性穿戴着清朝的官服、红缨帽、马蹄袖;女性则穿戴着凤冠霞披,与农村现实长辈的衣着格格不入。这使我们晚辈感到先辈好光彩啊!促使我们恭恭敬敬的向祖宗三跪九叩头。从这天起就由主持每天清早傍晚上香点烛、从不间断,一直到元宵才把这些画像收起来重新放进神龛里。
保留在我记忆中最早美的中国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那时我只有四岁。战事纷飞世道乱,鬼子国军青红帮。到处都是草头王,害得百姓苦连天。家穷人多负担重,父辈兄弟打长工。糠菜成了半年粮,哪有荤腥嘴上粘。日盼夜盼想过年,吃肉新衣都能上。除夕的下午母亲早已一边架起柴爿煮猪头,肉、公鸡;一边制作年夜饭袋食品……
到了傍晚,那肉诱人的香味促使全家四、五个孩子围着锅台馋涎欲滴、再也不愿离开了。此时好心的爷爷见这帮子孙的馋相,边说边揭开锅盖:“让爷爷选一块给孩孙们先尝尝,反正早吃迟吃都一样。”于是他一只手用筷子拨,另一只手用两个指头揪肉,锅里热气喷腾,锅里的猪头既烫油滑、七摸八拉,终于从猪头上揪下一块,放到砧板上切时一看,“哎呀!”原来拉下的是一只猪耳朵,这下可坏了,猪头怎么可以少耳朵呢?但既然揪下来了又粘不上去,看着这帮子孙盯着他手上的肉,爷爷下了决心,很快的切成了片。还未切好垂涎三尺的四、五只手伸了过去,一人一块就抢光了。
在乡村,全村集中到厅堂集体谢年,敲锣为号。头遍锣响,各家各户要将谢年的货物烧好了。时隔二十分钟,二遍锣响各家各户要装好托盘等盛器里;又隔二十分钟,锣响了,挨家挨户都把自家的猪头,鸡、馒头……挑到厅堂上去了。
厅堂上一户一张桌子,谁家体面,谁家丰盛,谁家牌面好一清二楚,特别那猪头,嘴巴上咬着根长长的猪尾巴,额上贴着一缕红纸,上面还插着刀和筷子,这是谢年的主要供品,周边放着鸡、鸭、鹅,杨梅粿等自制贡品。谁家稍有不周,村中就会议论……

可我家把猪头捞到托盆上时,猪头上少了一只耳朵,多难看啊!如果放到厅堂上,一户一张桌子上谢年的,人家还要评价谁家猪头大,祭品丰盛。爷爷左看右看实在没办法,爷爷又拿起刀子索性把另一只耳朵又割了,切起来又被我们这帮馋嘴巴子孙吃了。爸爸过来一看更难看了。厅堂上人们谢年“嘭叭!”“嘭叭!”……的鞭炮声已经响开了。全村人都集中在厅堂上欢天喜地,谢天谢地、共庆佳节!可我们全家人都集中在家里,看着拿不出手的猪头,嘴上虽然不说心里都在埋怨着爷爷……
就这样今年不能到厅上谢年了,只得朝着厅堂拜拜算了。而厅上我家谢年的那张桌子空着了,人人都知道这张桌子是谁家的……
第二天村里就流传开了,说我家的一个猪头被爷爷尝尝味道,給尝掉了……实际上爷爷也挺冤枉的,可至今村里还流传着这件事。当我想起了这件事,一种无名痛苦顿时袭来,那年过年离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至今记忆犹新,陪伴我终老……
在我的记忆库里1970年“文革”时期过了个最美的中国年。那时我已经参加了工作,放寒假时学校的领导布置教师回乡后,带头移风易俗,过一个最美的中国年。
公历2月5日除夕夜,吃完了团圆饭,村里的土广播就响了:社员们:“好消息,为了过好革命化的年,今晚回乡过年的干部、教职员工,学生都自觉要求参加义务劳动,希望广大社员也积极参加,届时还有精彩的文艺演出……”
我随着参加水库劳动的人流,高高兴兴的出发了。一路上说说笑笑,远远就看到水库大坝、工地上灯火辉煌,胜似白昼。回乡过年的干部,教职员工,学生与社员一起立即投入紧张的劳动。挑着畚箕的挑土,背着锄头的挖土。大家挖的挖,挑的挑,人人干劲冲天,个个不示落后,决心为家乡水利建设出一份力。那夜里天寒地冻,一锄头掘下去“嘭”的一声还弹上来。但大家发扬了“天大寒、人大干”的精神,人人挑着装得满满的一担担土,一步一喘气地往大坝上送。10点钟,长声哨子一响,工地休息了。

过好革命化的年“特别节目”就开始了。先有一对回乡结婚的青年夫妇,乘着工地休息的机会,新媳妇代表他们夫妻俩讲的话从大喇叭里播出了美妙动听的声音:“乡亲们、回乡上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革命同志们!新年好!我是回乡结婚的新媳妇,我现在代表我们俩向工地上所有的劳动者拜年了!”顿时工地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是外地人,虽然嫁到这里还不到一星期。但我深深地知道,我已是这里人了,我应该为家乡的水库建设添一担土,为改变家乡面貌出一份力,使家乡‘山清水秀牛羊壮,五谷丰登粮满仓。革命形势日益好,一年更比一年强。’让更多的姑娘向往这里……”嗲声嗲气的一席话激起了整个工地上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是乡毛主席思想宣传队文艺演出,他们手捧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本。首先队长作了开场白:“贫下中农社员们,回乡的干部,教职员工同志们,新年好!我首先代表乡毛主席思想宣传队,向奋斗在水库工地建设的革命同志拜年来了!”在热烈的掌声中“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乐曲声中文艺演出开始了。其中节目有毛主席语录歌曲大合唱;相声《斗私批修》;快板《夫妻除夕夜上工地》;婺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节目在“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的大合唱的歌声中结束。此时水库工地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人们继续你追我赶的干开了。更使人难忘的是水库工地领导对回乡参加义务劳动人员的照顾,畚箕装浅一点就作一担;如果装满了就作一担半。她们也明明知道分给我们挑担的标志——签是没有用的,但为了鼓励我们还是一次一次与社员一样分给我们……我们一直劳动到深夜12点才结束。
此时水库工地指挥部有组织我们这些回乡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员进行短暂的座谈会,会上指挥部领导鼓励表扬了许多义务劳动积极的回乡工作人员。结束时我们每人还领到了两个芝麻饼的奖励呢!这个最美的中国年虽然没有如今过年大吃大喝风味,但也过得高高兴兴,而且别有一番亲切的体验,至今成为美好的回忆。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家乡人过年的习俗反映了家乡人的随缘、道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但在这些美好、风味的记忆中,也会夹杂着一些难堪、贫穷、凄惨的情景。我四岁时过年的难堪情景永远挥之不去,而且会在梦中再现。如果百把岁的爷爷现在还活着,他应该是百岁寿星了吧!他看到子孙们过年,如此丰盛的美味佳肴;如此美满、幸福的生活,一定会高兴得合不拢嘴…
作者简介:许照煦 笔名 许照宇 汉族 ,大专学历 高级教师 从事教育工作 2000年开始创作 已出书《我的散文》《许照煦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历练人生》 , 《越女人生》《梦幻年华》由今古传奇出版发行 中、短篇小说《毛囡》、《逃亡地主的生还》、《选对了夫家嫁错了郎》、《府奶奶》、《阿福让妻》等已出版 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近80万字 在县级 省级 国家级获奖作品上百篇。现在是 中国小说学会会员 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山东散文学会会员 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 浦江作家协会会员 上海文艺网签约作家 今古传奇杂志签约作家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483284.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