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你回家过年
文/梦花仙儿
一
今天是小年,腊月二十三,昨晚,一夜雨夹雪,早上打开堂屋门一看,外面已是雪花飘飘,地上厚雪过鞋,整个村子一片皑皑白雪,山那边,雪裹树木霜盖草,独见腊梅一枝红,山这边,仅见炊烟袅袅,未见其屋顶,好个腊满冬浓之景,好一个瑞雪兆丰年啊。
吃过午饭,我陪八旬老娘坐在火炉旁,一边烤火一边聊天。
娘说:“今天是小年,小年过后就是大年了,昨晚我又梦见你姐了”。
我说:“只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娘,您这是又在想我姐吧?”
娘说:“我和你姐都十来年没见面了,也不知她现在过的好不好?身体好不好?瘦了还是胖了?你姐肠胃一直都不是很好,也不知现在如何……?”。
我笑着回娘说:“娘,我姐都几十岁的人了,您咋还不放心她呀,放心吧,我姐会照顾好自己的,只要我姐有空,她就一定会回来看您的”。
娘,继续自语道:“你姐人不回来,电话也不给我打一个来,也不晓得她今年会不会回来过年,今天都腊月二十三了……?”
“娘,姐不是上星期一才给您打了电话吗?她不是说,天冷了,要您把她给您寄来的那件大袄子穿上吗……?”
正说着,突然,叮叮叮的一阵电话玲响,我拿过手机一看,是姐姐打来的,我激动的赶紧喊娘:“娘,娘,说曹操曹操就到,我姐的电话”。
我把电话递给娘,开起免提,让娘听,直听的电话那边一串串笑语飘了过来:“娘,我是宝妞,娘,我想您了,八年不见,您老可好啊?”
听到姐的声音,娘喜的手都颤抖了,不知如何回答,只是一个劲叫着姐的小名:“宝妞,是宝妞吗?”
“是的,娘,我是您的妞宝,我今天买了回家的车票,今年可以回来陪您过年啦……”。
“宝妞啊,这是真的吗?今年你可以回来过年?哎呦,娘可想死你了……”。
娘,一边欢喜的听着,一边用手抹眼眶,我知道,娘这是高兴至极了。
“娘,娘,是真的,是真的,我给您买了您最喜欢吃的软糖和酒和烟,对,我还给你买了新衣服……,这么多年不见,我们一家子可想您了”。
“好好好,宝妞,你们能回来,娘就高兴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买,家里吃的、穿的、用的,你弟弟妹妹们都给我买起好多呢,呵呵呵……穿不完,够了哟……”
娘和姐在电话里就这么唠嗑着,好像有几肚子聊不完的话,坐在娘旁边的我,一边听一边也高兴坏了,我在想,姐这么多年没回来,今年我们一大家子久别的重逢,该是何样温馨的一场景啊。
二
姐,长的端秀大方,温婉聪慧,因为,家里穷,所以,书读的不是很多,但知书达理,村里人都很喜欢她,是的,姐远嫁他乡多年,记得,她刚嫁出去时,每两年会回来一次,后来,她有了两个女儿,家里事也多了,慢慢的回家的次数也少了,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好像已经八年多没见了。
记得去年,姐本想回来,却又因为添了孙宝宝,没来成,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这不,马上又要过年了,在这个临近新年的年边,接到姐的这个电话,可以说,真是让我娘欣喜若狂。
姐,从小乖巧懂事,人又长的漂亮,所以,在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当中,她最深得我娘偏爱。我们的家父,体弱多病,离世也早,是娘辛辛苦苦一手把我们兄弟姐妹五个拉扯大的,姐姐长大后,要嫁人了,娘舍不得她远嫁,可她偏是嫁去新疆,这咋不叫当娘的夜思梦想心怀牵挂呢。
娘说:“回家过年好,赶紧把一家子都带回来让我瞧瞧吧,哈哈……宝妞呀,你可把娘想苦喽”。
姐说:“娘,您就等着我带上您的重孙子回来给您看吧,今年,我们一家都回来陪您过年……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此时,坐在娘旁边的我,几乎插不上嘴,只听得电话里,这边在笑,那边在乐的,也许,此刻这娘俩在电话里的这番俗而纯粹的对白,才是烟火人间里最温馨的亲情版吧。
三
不错,娘和姐姐已经八年未见了,在这八年的不经意间,在娘的日常里,有多少梦里梦外的牵挂和那站在村口依树张望的期盼啊。
八年的别离,两千多个日子的想念,对于咱娘来说,不止是牵肠挂肚,更是秋水望穿。
姐姐的电话,恰到好处的填满了娘久违兴奋的心扉,姐,谢谢你给娘打的电话如此及时,也谢谢你今年可以回家陪娘过年。
是的,姐和娘的通话已经结束了,可那拽在娘手里的电话却仍久久不舍放下,我知道,姐打来的电话,把娘高兴坏了。
堂屋外的雪花,还在起舞轻扬,看着娘那长满皱纹的脸上挂满了愉悦感和幸福感,我的心啊,也亦如绽在春天里的花朵,那么的馨馨美美。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八年的小时光,不短不长,却也一晃而过,岁月静好着一切,打开记忆之锁,就如我们翻开过的一本厚厚的书,当我们阅过书的旧页时,其实,就已经启开了新的一章,这不,再过几天,娘就可以见到姐了,再过几天,我们就可以和姐姐一起迎新春过新年了。
八年没见的姐姐啊,妹妹真想对你说:姐,谢谢你回家过年,谢谢你回家与我们团圆。
丰年如歌,新年至,在此,愿天下所有的游子们,都能回家过年,同时,也谢谢,谢谢天下所有飘泊在外的游子们回家过年!
作者:梦花仙儿,喜欢诗词和文学,酷爱诵读和摄影,擅长民族风手工服装设计,是洪江区作协会会员和全民悦读怀化市洪江古商城阅读会会员,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语言艺术爱好者和民俗文化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