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年
文/许刚(山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又是礼仪之邦。风俗习惯因地域有所差异。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的寓意是非常吉祥的,象征是和和美美、阖家幸福、吉祥安康。

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正是国家困难时期,一方面是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我们与苏联交恶,苏联逼我们还债。苏联撤走了专家,一些由苏联援建的项目下马。我们经常饿肚子,吃不饱饭。尽管如此,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虽然物资匮乏,但人情味,年味都比现在浓多了。我小时候,由于姊妹多,家里不富裕,别人家小孩有的玩具,我却没有。我的作业本都是使用两个姐姐使用过的作业本,爹娘把两个姐姐使用过的作业本,用剪刀从中间裁剪开,把原来16K的作业本变成了32K。爹娘重新把裁剪好的纸张整理装订好,作业本的封面是新的,作业本的内页都是旧的,爹解州师范学校毕业,是一个文化人,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他用毛笔在我的作业本封面工工整整的写上演算本,抄录本。虽然我的学习条件比其他同学稍差点,但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老师还多次奖励我作业本和铅笔,爹娘脸上也很光彩。

过年,别人家都买一万,五千,三千,两千的鞭和3个双响炮。而我家只买一千的鞭和3个双响炮。我想过瘾,只能去别人家的大门口拣拾已燃过的鞭,看有没有未燃响的鞭。

我小时候,每年都要跟随爹娘去给本家的长辈拜年。先给长辈磕头,再说几句吉祥话,祝福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一类的话。并接受长辈的赐福,收下长辈发的压岁钱,并答谢。那时候,长辈给的压岁钱,不是壹角钱,就是贰角钱。最多也就是伍角钱。我跟随爹娘挨家挨户拜年,大致需要一晌时间,四五个钟头。等给长辈拜完年,才可以去跟小伙伴一起玩。说起来好笑,拜年我还曾经跑错过家门。把拜年礼物都拿进别人的家里,也不好意思再拿走。原来,要给拜年的人不在小院住了,搬家了。爹娘需要重新买一份礼物,去到新的住处去拜年了。

那时候过年走亲访友是重头戏。在我们这些孩子眼里,拜年其实是一件很惬意,很开心的事情。一是能吃好的,二也能挣压岁钱,过个年,也能攒十块,八块钱。去亲戚家拜年,大人骑自行车,我们是步行,往往走一家亲戚就需要多半天时间,从正月初二开始出门走亲戚,到元宵节亲戚都没能走遍。后来,我长大了,自己骑自行车去走亲戚,一天时间能走好几家。那个时候,走亲戚拿的是馍,礼品很简单,但亲情很浓。跟亲戚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打扑克,一玩就是半天时间。

以前拜年,注重的是亲情交融,。虽然物资匮乏,但也会竭尽全力置办酒席,款待亲戚。拜年会留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流,谈谈工作上的事情,絮叨絮叨孩子的学习,扯一扯地里的庄稼收成,说一说 来年的打算和计划。边吃边聊,开心快乐,此情此景其乐融融,让人感觉亲戚很亲,亲情很浓厚。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餐桌上应有尽有,食材水果琳琅满目。现在的人根本不为吃饭而发愁,平时里就跟过年一样。特别是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人们对拜年慢慢淡化了。走亲戚成了走一走过程,进了亲戚家门,说不上两句话就要走人,更不用说吃饭了,恨不得一天把所有的亲戚都走完。这实质上不是走亲戚,而是走一走过程而已。以前的传统礼仪,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就是多此一举。走亲戚时手机不离手,游戏成瘾。和长辈说话时,总是看着手机,心不在焉,魂不守舍。有的甚至给父母和长辈电话拜年,网络拜年,这样的拜年,不拜也罢。父母长辈不是缺少你们所给的礼品,而是儿女们相见时的一种亲情,一种守望年岁的幸福,一种团聚相融的笑声,一种隔辈天伦温馨的亲密。电话拜年,微信拜年,已成为时尚。不是非常重要的关系,一般不需要登门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我总觉得没有了一种仪式感,不够虔诚,不够真诚。

我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福降众生。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直线飙升。
我真希望岁月能倒流,让团圆的中国年回归,让我们民族纯真的传统文化延续流传,让传统的中国年能增进人们的情感友谊,让传统的中国年成为华夏民族团结奋进的桥梁。

作者简介: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作家,《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华夏诗词文学社》会员、签约诗人作家,北京汉墨书画院会员,当代新文学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翰苑文学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百灵分会、鼓浪屿分会理事,哈尔滨市呼兰区萧乡文学社会员、签约作家,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在纸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30万字。

主播简介
卜惠敏,来自美丽的岛城青岛,喜欢朗诵,唱歌,喜欢世间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