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过年了,这场瑞雪给”年味”增添了一份高浓度色彩, 年味,是回家路上最美的风景。 是他乡游子期盼的归来,年味,是母亲端上的那碗热气腾腾的红团包,还有初一早上的那碗添岁面, 年味,是满街张灯结彩的红红火火; 年味,是那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声。热闹的街道渐浓的年味儿,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曾经的腊月是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抓稻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贴门联。曾经的孩童们对过年充满期待,而如今年味可能会让人感到年味的失落。
记得小时候,每个人最为期待的,应该就是过年了。每一次过年,父母都会给我们买来新衣服新鞋子,准备好大鱼大肉,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对于新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记忆。而对于大多人来说,过年就象征了放假,能够让人暂时摆脱工作或者学业上的烦恼,收获到短暂的时光。
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过年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这种温暖,便是家的温馨和幸福。一家人紧紧围绕着,一同聊着家常,畅谈着一年中的经历,让冰冷的冬天也变得暖和下来。
如今的春节,每年也有多少亿人次,翻山越岭也像候鸟迁徙一般、跨江渡河回家过年,但年味去哪儿了,已成为大家共识。不少年轻人总
在抱怨过年就是吃吃喝喝;怕亲戚问自己学习、工作、恋爱、结婚情况;不会包饺子、害怕放鞭炮,都自顾自地抱着手机,刷抖音、微信,还感叹“过年真无聊”。
随着时代的变化,能发现当下生活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为何会出现和以往截然相反的现象呢?
物质条件的改善:在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享受到美食和新衣服,因此对过年有着特殊的期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期待逐渐减弱,年味也因此渐渐的淡化了。
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快速节奏让人们在过年期间,仍然需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无法像以往那样全身心投入庆祝中。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过年的方式,如电子红包及快递,取代了传统的礼物及红包,网络拜年替代了面对面的祝贺,这些变化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了年味。
人情变淡薄的原因种种:
现在的日子:每天就像都在过年一般。其实,并非是一种吹嘘,而是一种现实。当下的生活,每天都能吃饱喝足,就像以往过年一般。如此,对过年就没有了期待。
生活及工作压力: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还有长期的家庭矛盾和冲突中,人们可能会感到情感淡漠,种种状态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
“洋节”盛行: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西方节
日却总能牵动人们的神经。各种节日过得多了,春节年味儿也就淡了。
人口迁移变化:过去几十年间,人口经历了大规模的迁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可能导致了亲戚、朋友之间缺乏联系,从而让人情变得更加淡薄。
现代社会中:缺乏情感交流,只管忙碌于生计,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和亲人朋友分享心情,从而导致情感交流不足,进一步加深了人情淡薄的感受。
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忽视了对亲人和朋友的关怀,从而使人情味减弱。
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长期的心理压力、精神疾病或心理创伤可能会导致情感淡漠,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和治疗,也能加剧人情变淡的趋势。
随着经济差异加大:经济不平等也导致人们在对待不同阶层的人时,表现出明显的偏见,这种现象也是人情变淡的一个原因。
年味淡情更淡:
为何我们总是会感慨物是人非?就是因为每一年都在发生着改变,让人产生经历沧海桑田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对春节有着极大的兴趣,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还重视感情,对身边的人有着极大的期望和善意。
当逐渐长大之后,这样的感情也就变了。当人经历过生活的不易后,看透过人心人性的本质后,就会感觉所谓的亲情或者友情也不过如此。这样的感情转变,会让人产生一种对人的抵触感。这种抵触感,直接会影响对于节日的态度。
要知道,节日就是由人的感情和群居行为所构成的。倘若连人的感情都发生了转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出现了问题,那就根本没有“年味”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