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灿文明史的民族,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巅。
中国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谱在历史上长期只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特权,宋代始随着程、朱理学的广泛影响,加上官府的提倡逐渐走向民间大众。

家谱文化广泛走进乡村普通百姓,还是在明代中期以后,具体到我们洛宁,大约在清初顺治和康熙初年,我们洛宁的各乡镇、各个村,稍有规模的家族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家谱。
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由于特殊的条件、环境,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宗族群体团结一起,共度时艰,家谱文化盛行正是这个历史特点的反映,同时家谱也保存了家族重要历史信息,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人生终极之问。
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清新别致、芳香四溢。
据民国初年卫氏家庙碑记载:我们卫氏先祖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洛宁,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后来,发展成为涧口村和南卫村两大支系,至民国初年建家庙时统计,涧口村卫氏族计一百多户,南卫村族计二百多家。
南卫支系在明代中期出现了十兄弟,且各自成家立业、后代繁荣,是为卫氏“十门”,形成了我卫氏族史上最重要人口大爆发。同时,我卫氏十门也组成了洛河岸边的一个村庄——南卫村。
大约在明末清初年间,由于人口发展、洛河水灾等各种原因,“十门”中的几门、几支先后搬出南卫村,迁居洛河南的底张乡高村村、景阳镇孙洞村、兴华镇西山村(南村)、涧口乡院东村,一直延绵至今。
清乾隆三十七年农历二月,这几个村、连同南卫村的“十门”后人共同集资在北寨老坟修祖茔、立碑、置地,建房等。
民国初年,在南卫村被洛河洪水冲毁数十年后,卫氏“十门”再次在南卫村消失后整体搬迁地北寨建家庙,并立碑。数百年来,我南卫“十门”后辈始终不忘祖根、相互扶持、团结奋斗,为我卫氏族发展壮大提供着强大着精神和力量保障。
在上世纪“除四旧”及文革特殊时期,家谱文化被当成了封建思想产物而进行了迫害,许多民间老家谱被毁,受此思潮影响,还有的家谱不被重视,没有保存下来。
具体到我们南卫“十门”,从一世祖至今,保存完整的只有院东“五门”,其它都没有保存下来,实为憾事。
进入新世纪,随着祖国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强势回归,家谱文化再次被人们广泛重视,多地、多家族复修家庙、续修家谱蔚然成风。
北寨村完成家谱补修,做出当下最大努力的补救措施,院东五门正在续修中。
值此高村、孙洞村卫氏重新补修家谱之际,我代表南卫卫氏“十门”同族众亲,对这次修谱活动表示热烈祝贺,恭祝这次修谱活动祖荫天佑平安福顺、早日圆满完成。
念我卫氏先祖,不远千里,扶亲偕老、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移居洛宁;洛河岸边白手起家、夜以继日,战天地、抗灾荒、斗水患;南山脚下挥汗如雨、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拓荒垦田;一代代卫氏先辈前赴后继,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为后辈子孙创造着生存的条件和希望,他们精神和故事永远激励着后辈,我们一定要将这种精神继续传给我们后代子孙。人的一生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流星,短暂而辉煌,抓紧当下、时不我待,我辈有义务、有责任、用心去做这些事,上不负先祖之恩,下不辞后代之责,今生无憾矣。
南卫十门之五门(院东)第十八世裔孙光明。
2024年1月29日。

作者简介:卫光明,洛宁涧口院西人,六九鸡,漂泊打工半生,工作之余,读书、码字、自娱自乐,资深红楼迷,自号、网名追梦人、红楼为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