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立春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由于立春交节在新年前后的正月,所以立春又叫岁节、改岁、岁旦、正月节。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立春是正月的节日,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有着万物起始、一切更生的意思,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经开启。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制定的,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其交节在每年公历2月3-5日。
立春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了复苏的迹象。它标志着天寒地冻、万物闭藏的冬季已经过去,大自然开始进入了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所以民谚有“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三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一候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二候蜇居虫类开始在洞中慢慢苏醒;三候河里的冰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进入立春时节,东亚的南支西风急流已经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的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所以立春以后,气温开始趋于上升,日照时间、降水量开始逐渐增多。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北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刚露出春天的迹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开始。
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天象变化、气候变化、物候变化制定的,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一年农忙的开始,应该耕种多少田地、准备多少种子、化肥,立春时就要开始谋划了,所以有着“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说。但由于我国地域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各地气候不尽相同,所以开展农业生产的时间、内容也不一样:在寒冷的北方,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送粪积肥、兴修水利,开始准备春耕生产;在温暖的南方,人们在紧紧抓住“冷尾暖头”及时播种的同时,还要防止“乍暖还寒”的“倒春寒”冻死刚刚长出绿苗的冬小麦,所以防范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同等重要。
立春以后,不时出现的倒春寒,不但对作物生长有害,也对人们健康带来影响。所以立春要做好养生保健:(1)谨记“春捂秋冻”,不要过早脱去棉衣,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2)按照“春夏养阳”,多食一些辛甘发散的食物,如油菜、香菜、韭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茼蒿、大头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等。(3)作息时间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为避免“春困”,宜早睡早起,养足精神,以利生长发育。(4)锻炼身体也要选择一些慢节奏的运动,比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晨练时需注意保暖,运动量以微汗为宜。(5)调节心态,控制情绪,尽量避免暴怒和抑郁,多看书,多交友,多参加各种活动,保持心情愉快。
立春有迎春、糊春牛、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土牛)、咬春(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踏春(春游)、立春祭等习俗。糊春牛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打春牛是立春日将泥塑的春牛打碎,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要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立春是春天的起点,它给人们带来了憧憬和希望,也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立春的作品:唐代诗人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诗意是:一天、二天、三天、天四、五天、六天、七天,万木发芽就在这今天。远望天边归来的大雁在云间飞去,近看水底游动的鱼破开冰面而蹦出。表达了作者归隐情切、含而不露的情感。
南宋文学家张拭《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诗意是:时近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诗人以拟人笔法写出立春时的景象:天气变暖,冰雪渐融,草木发芽,蜇虫苏醒……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歌颂的是只要有积极的因素,便会有积极的反应。
唐代诗人刘长卿《立春》:“谁家二月煮新丝,一江黄鲫应不识。明日倘或桃李晓,莫问老梅知不知。”诗意是:立春时节河边的柳枝已经长得很长了,一直垂落到水中;江中的黄鲫鱼经过漫长的冬天看不出春天的到来。明天倘若有桃李开花,就不要问冬天的梅树知不知道已是初春时节了。说明春天在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悄无声息、默不作声。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风俗习惯、气候变化、养生保健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研习、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024.02.01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