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唯有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文/步秀祥
今天是立春。古人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立春,是个喜庆吉祥的日子。然而,47年前的今天,对海城县、营口县一带来说,却是一个不幸的日子,黑暗的日子。
这一天的19时36分
( 1975年2月4日,阴历1974年腊月24日)这个地区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6一21公里。地震造成伤亡18308人,其中死亡1328人,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
这么大的強烈地震之所以造成的伤亡不那么严重,这与震前的及时准确预报有着直接的关系。
国内外这方面的权威专家认为,这次预报开创了人类7级以上短临地震预报的先河。据科学估算,由于准确预报,至少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的经济损失。
当年我所在的步兵第344团,驻守在海城县与营口县交界处的他山火车站的两侧,正是地震的重灾区。由于团里接到预报后,高度重视,组织严密,指挥果断,使全团官兵(2000余人)无一伤亡。
已年逾古稀的我,这一生经历的大小事情不算少,但唯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刻骨铭心。
那时我在这个团的二营机枪连任政治指导员,地震发生前,我连执行上级的命令,我和连长带领全连官兵离开营区,撤到了营房后面的一个山坡上。
强震发生的那一刻,山摇地动,地声隆隆,流光闪闪,时而还传来闷雷似的响声,远处还有黄蓝白色的闪光。全连以班为单位手挽着手,站立在颤抖跳跃的山坡上,步话机员随时将观察到情况向上级报告。
强震刚过,我带着司号员陈银昌(四川南部人)冒着余震跑回营房,把正在燃烧的十几个炉子用水逐一浇灭。室内的火墙是立砖砌的,几乎全部被震塌,满屋子是烟。当时虽然余震不断,但一点害怕的感觉也没有。
尔后,我和司号员返回山上, 按照营里的命令,我和连长刘茂然带着全连跑步到附近的后岗生产大队抢救 群众 。晚上大约10点左右,听说有个妇女要临产,我马上派一个班去帮助搭建防震棚,并让给养员给送去了大米、白面和豆油。这个产妇顺利生下一男婴,母子都很平安。
第二天凌晨天刚亮,就传来了张希明政委的指示:“各连务必保证所负责抢险救灾的生产队的群众吃上早饭。”我和连长立即让炊事班用行军锅熬了两大锅二米粥(大米和高粱米),做好后抬到生产队分给群众吃。惊恐加忙禄了一宿的老百姓喝上热乎乎的过去没吃过的二米粥,都感到格外温暖,有的说:“还是亲人解放军想得周到啊!”
连队吃过早饭后,我和连长让大家休息一下。话音刚落不一会儿,我就发现不少战士倒在老百姓的紫火垛里睡着了。这时师宣传科王照运干事来到我连采访昨夜救助产妇一事,我详细的把情况向他讲了一遍。他还有意地引导我在思想上拔拔高,我说当时只想救人,没想那么多。返回到团里,他写了一篇题为《地震无情人有情》的稿子,报上发没发我记不得了,我只记得上级汇编了一本书,收录了此文。
晚上,全连官兵都住上了临时搭建的防震棚。把部队安顿好后,我回到连队驭手班,(那时步兵团仍是骡马化,机枪连有几匹军马),组织驭手用饲料草搭个棚子,让他们夜间休息,同时也用来安置来队家属。
一切就续后,我和司号员回到连队用几块门板在蓝球场上搭了个露天床铺,我俩就这样睡了一宿。因为30多个小时没合眼了,那一夜睡得很实很香;我俩把所有铺盖都用上了,那一夜睡得很暖,一点感觉冷感觉也没有。夜里还下了点小雪,早晨起来看到被子上面压了一层雪。
海城、营口的地震惊动了我们家那个地方,因为我们农安县三岗公社不少人都在这个团当兵。纷纷传说海城、营口被夷为平地,人员伤亡严重,所以老百姓都慌神,都想到部队去看看。为稳定民心,减轻部队负担,地震后的第二上午,我们公社的党委书记蔡青山和革委会副主任韩广有代表全社人民到部队看望三岗籍以及农安的兵。他们知道我在这个团,所以就直接扑奔到我这个连队。
月是故乡明啊。在大灾大难后看到家乡来了人,那种亲近劲、感动劲油然而生。对两位父母官,我理应做几个菜招待一下,
但在那个环境下,我只是 让炊事班煮了一锅面条,炸了一碗鸡蛋酱。虽然吃的过于简单了,但他们挺满意的。
蔡书记的儿子蔡亚章在本团二连当兵。地震的前一天到团农场(大洼县荣兴农场)执行任务。他牵挂孩子,想见个面。于是我就向团里首长报告,团里派来了台敞篷汽车,让驭手班长楊财(农安人)带车带路送他们去大洼。车行至营口渡口,过河有危险,他们就下车踏冰过河,又步行走了20多里,下半夜才到连队驻地。蔡书记看到从稻草堆里钻出来的已两年没见面的儿子,顿时喜泪盈眶。他返回家后,向在这里当兵的家庭都报了平安。这年夏天我回乡探家,老书记骑着自行车走了十几里路的来看我。现在想一想,那个时候的干部是多好啊!
这天中午,我哥哥也赶到部队来看我。他看到我好好的,眼窝顿时湿润了。一奶同胞,手足之情啊!此时此刻,许多记忆涌上心头。我们兄弟姊妹早年丧母,是老爹一手拉扯大的。我们兄弟俩小时候一起抬水吃,一起挖野菜,一起拣柴火,一起种小片荒,一起去上学。挨饿那两年,每天上学他都给我多带一个苞米面菜饼子。想起这些,那种深情亲情令我难以自己。那一夜,我俩睡在一个床铺上,唠了很多,唠到很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地震致使通信困难。我哥临走的那天早晨,我让全营吉林籍的官兵战士写封报平安的家书,叫我哥带到长春去邮。
我送我哥回家到车站的那天早晨,西北风夹着雪下个不停,天阴冷阴冷的,路过的那个他山村在地震中有9人遇难,看到有好几家院里停放着棺材,似乎看不炊烟,听不到鸡鸣狗叫,也听到哭声,死一般地寂寥,偶尔能听见那撕心裂肺的火车鸣笛声,似乎是在诉说地震给苍生带来的灾难……
震后的第四天,我从刚发52元津贴中拿出30元,派人送到团里作为捐款。但后来公佈捐款名单中没有我的名字。当时我想这些“2352”干部(级别23级,津贴52元),大多数家里都挺困难,也许让哪个急着用钱的人揣入腰包了。这点钱虽然没有用来救灾,但也算用来扶贫了。
这天下午,上级传达了牛央慰问团团长华国锋副总理关于“要严格防止防震棚失火造成人员死伤情况发生”的重要指示。会后我立即到大队部同书记商量,让他在广播室喊话,让大家尽量少用或不用明火照明,不要在防震棚里取暖做饭。同时安排几个巡逻小组,分片昼夜巡逻,有效地杜绝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那段时间,正赶上新兵下连,老兵复员,有大量的思想工作要做。我在努力抓好普遍思想教育的同时,先后找了20多个战士个别谈心。因环境所限,我就同战士在外面路上边走边谈。有的群众不解地问,你们指导员带着兵为啥老在村子里转?后来他们才明白是咋回事。
岁月悠悠,一晃是47年过去了。回忆起那段往事,我颇有感慨。令让我赞叹不已是:那个时候的各级干部一心为公,一切民的负责精神;那个时候农民兄弟的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道德情操;那个时候的良好治安状况和社会风尚;那个时候的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那个时时候的团以上干的组织指挥能力(大多数打过仗);那个时候的广大官兵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我期盼着人间这些真善美的东西早点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