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随着时光奔跑的人》
——之《那年那月》
北方冬天的冷,那叫个真冷啊!特别是冬腊月,天嘎嘎的冷。不过现在住在农村的人们,居住条件都好了,每家每户早都安了土暖气;有的人家,还在房前屋后扣上了塑料暖棚,就算数九寒天,阳光一上来,屋里也是暖阳阳的。
记得我小时候,冬天家里没什么取暖设施。每天做饭时烧点柴火,火炕上释放的那点热量,就是全家的暖,因此大人孩子都喜欢待在炕上。那个年代,每家每户的烧柴都缺,生产队分的柴火根本不够烧,还得在秋天搂一些树叶子烧。冬天屋里太冷,人们也会想一些土办法来应对。用火盆取暖,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见过。
我见过大人做火盆。就是用马粪和黄土拌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猪毛和泥混在一起做成的,好的火盆能用上很多年都不坏。早上烧火做完饭后,用铁锹从灶坑里扒些烧红的碳火放到火盆里,屋子里顿时暖和了不少,孩子们就会围着火盆烤手;邻居来串门,也是围着火盆唠家常;卷的旱烟也可以用火盆里火点燃。那时候,各家都是吃两顿饭。晚饭前孩子们若是饿了,也会在火盆里烧豆包,烧土豆吃。实际上房子透风,门子不严实是屋子冷的主要原因。
最冷的时候当是冬至以后,俗话说:三九四九冻死老狗,虽然说的是夸张了点儿,但那种冷倒是不假呀!就连放在屋里的酸菜缸,厨房桶里的水,都会冻成厚厚冰。用水的时候,需要把冻的冰敲碎,才能舀出水来。就连碗架子里的饭碗也会冻到一起,需要敲打开了才能用。那个冷劲放到现在,都是难以想象的!
到了冬季,人们吃水也成问题。屯子里有一口水井,是用石头砌的。井浅水质不好,有时候还会掉进去老鼠,弄脏了井水。后来条件好了一些,各家自己都打了水井,是水泥管的。井管很细,冬天打水的时候会洒落一些水,井管子内侧就会结冰。时间长了,打水的柳罐就下不去了,人们就用开水浇;还有的用小铁桶装上炭火,拴上绳子,竖到井里把冻的冰烤化了方能打水。打上来的水就不免会有股烟味,不是很好喝了。
北方都是睡火炕,睡觉的时候怕冷,就把头蒙在被窝里,一家人挤在一铺炕上,睡着了也就不觉得冷了。早上屋子里寒气逼人,小孩子都不愿意起来;有小一点儿的晚间尿了炕,褥子还没有溻干呢,需要大人们喊了数次,才怏怏的起来;孩子多的,也免不了打嘴仗……一夜过后,窗户上玉树琼花,美轮美奂,很是漂亮,有的像树叶、有的像森林、有的像群山、美丽动人。早饭还没有做好,孩子们会拿出平时攒下的硬币,在结了冰霜的窗户上印钱玩儿。一分、二分、五分的,很是逼真,一排排的煞是好看。孩子们好像是发了大财一样,脸上满是快乐。
那个年代,家家都缺柴火,有些人家,到了冬底就没有烧柴了。黑天半夜,就到地里踢茬管。还要小心翼翼,生怕队里发现。那时候,虽说寒冷,但是人们也抗冻,一些小孩子敞着怀儿,趿拉着鞋,到处乱跑,也不感冒。家畜也是一样挨冻,各家也没有猪圈,猪都是散养,怕冷的猪夜间就钻到柴火垛里躲避寒冷。那是个遭罪的年月……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都好了,陈年旧事,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一去不复返了。留下来的只有难忘的记忆,依然还在脑海中萦绕……
